大公报:又到榆树吐钱时

标签:
榆树钱儿美食原创文稿大千物语散文随笔大公报发表 |
分类: 大千物语 |
榆树钱儿,其实是榆树的圆形花瓣,成熟后称榆荚。因其形状“轻如蝶翅,小于钱样”,有点像古币麻钱,故名榆树钱儿。民间的语言总是那么鲜活,乡亲们不说榆树开花,而说“榆树吐钱”,一个“吐”字,生动而又形象。
“阳春三月麦苗鲜,童子携筐摘榆钱”。每年的三、四月间,雨霁初晴,村头路边的榆树上,几天没留神,便会有一串串榆树钱儿挂上了枝杈,葱嫩,簇新,绿得养眼。在大好春光诱惑下,它们总是抢在叶之前开放。当叶片出齐后,整棵树都变绿了,远远望去,很难分得清哪是花哪是叶。一阵风吹来,爽人的青气儿直往鼻孔里钻,让人不由得想捋一把放到口中尝鲜。
新鲜的榆树钱儿,采下来洗净后可以生吃,脆甜绵软,清香爽口。倘若再作些加工,和着面粉做饼蒸糕,或者是配上佐料烧汤,颜色诱人,香气袭人,口感可人,并有健脾和胃、增进食欲、生津利尿、养血安神的保健功效。
榆树的花期很短,过不了多久,枝头的翠绿就开始变黄变白。“风吹榆钱落如雨”,完全成熟之后,带着白边的干果会随风轻扬,把自己的种子播撒到各个角落,繁衍再生。
榆树落钱时节,正值柳絮飘飞。轻盈堆阶的榆钱,缱绻空舞的柳絮,最易触动骚人墨客的一腔愁肠,吟出春光易逝的诗句。“青榆钱小,碧苔钱古,难买东君住”,“榆钱不解青春,随风乱点苍苔晕”。就连以豪放著称的的辛弃疾,也因之婉约起来:“态浓意远,眉颦笑浅,薄罗衣窄絮风软,鬓云欺翠卷。南园花树春光暖,红香径里榆钱满。欲上秋千又惊懒,且归休怕晚。”
榆树虽然被人们看作是不开化的代名词,素有“榆木疙瘩”之称,但用现实的眼光来看,它却是人类的好朋友。不管是王榭堂前,还是百姓后院,到处都能看到它淳朴厚重的身影,并以坚韧稳健的品性、通达和顺的胸怀,赢得了人们的赞誉。在我国,称“榆树”以及带“榆”字的地名也很多,可见它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历史上,一旦遭逢灾荒年月,榆树牺牲自身,帮助穷苦人渡过难关的记载很多。我国最早的辞书《尔雅》中就有,荒岁农人以榆皮当粮食之,不损人。
榆钱,谐音“余钱”,听起来吉利。但提起它,容易勾起我对灾荒年月的回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天灾加人祸,人们普遍吃不饱。在农村,只要能入口、没有毒的东西,乡民们都会想法弄来充饥。野菜挖光了,就开始打树的主意。记得那时,连榆树叶、榆树皮都被人们吃光了,能吃上一顿玉米面蒸榆钱,那可是上等美食了。因曾受过它的恩惠,以至今天看到榆树,还会产生一种深深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