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齐鲁晚报/学习时报:从子贡挨骂说开去

(2009-03-15 16:17:00)
标签:

原创文稿

长河短章

子贡

孔子

饭桶

分类: 史海漫游

从子贡挨骂说开去 

  

   在孔门弟子中,子贡应该算是一个好学生。他不仅反应机敏,能言善辩,谦恭随和,于人际交往、经商理财方面也是一把好手。但在孔子生前,他却跋前踬后,动辄得咎,经常挨骂,就像子路一样,总也不讨老师的喜欢。
  从历史记载来看,子贡挨批的几桩子事,给人的感觉并非过错,听起来好像还是好事,但孔子就是不给好脸,不给好气,也没给过好评。真正是冤哉枉也,倒霉透顶。
  一件事是子贡自掏腰包赎奴被训。按照鲁国当年律例,若有人从邻国赎回被掳作奴仆的鲁国公民,可以从国库支取赎金。子贡赎回了奴仆,却拒绝申请公费。孔子知道后,没夸子贡“廉洁”也倒罢了,反而劈头盖脸地把子贡教训了一通。另一件事是子贡预言灵验遭斥。邾隐公拜见鲁君,子贡观察到邾隐公献玉和鲁定公受玉时的失礼行止和情态后,便预言两位君主都有亡兆。不到半年,鲁定公果然去世,真是料事如神。孔子却斥责他多嘴,并说这事是被子贡不幸言中的。还有一件事看起来更为倒霉。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田常准备攻打鲁国。子贡得到孔子的准许,前往齐国劝止。在说服田常的过程中,没想到又把吴国、越国、晋国的利益牵涉了进来。不得已,他只好一路奔波下去。纵横斡旋的结果,竟然一举数得,不仅让鲁国得以保全,还促成了齐国乱、吴国亡、晋国强、越国称霸的联动效应。用司马迁的话说,“子贡一出,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如此扭转时局的游说本事、惊天动地的外交壮举,孔子非但没有褒奖,还告诫他要谨慎地使用语言的力量。
  孔子虽说是一个和蔼敦厚的长者,但他批评起弟子来,却是直言相向,毫不留情。在孔门的高足中,除了颜回之外,很少没被他责备过的,而对子贡的评价尤为苛刻。有一次,孔子问子贡,你觉得自己比起颜回来如何?子贡老实巴交地回答说,颜回闻一知十,我是闻一知二,我怎么敢与颜回比呢?孔子说,没错,我完全同意,你真的不如他。听这口气,居然连一点鼓励的味道都没有,够伤自尊的了。不知为何,孔子对颜回总是那么顺眼,喜欢起来竟会语无伦次地说,回啊,如果你将来成了有钱人,我来替你管账如何?这比起孔子对子贡的语气,简直就是判若天壤。
  孔子曾当面说子贡就像用作装食物的祭祀器具瑚琏。按照孔子关于“君子不器”的定性,这意思大概是说子贡是个单方面的实干家,不会成为一个修齐治平的君子。有人根据瑚琏的功用,把子贡说成是“贵重而又华美的高级饭桶”,这当然是以今论古的戏谑,说来好玩,但比拟蹩脚,未免失当。不过,从这里我们也可察知,子贡并不被孔子看好。更倒霉的是,在论及前程时,孔子对子贡还有一段让人沮丧的鉴定。意思是说,我死了以后,子夏的学问会越来越好,子贡的学问却会退步。子贡后来的发展,既没有像孔子预言的那样走下坡路,也没有因孔子对他的“酷评”而怨尤、消沉。孔子死后,子贡不仅尽师孝、尊师道、敬师业,而且成了“诸侯无不仆庭与之抗礼”的跨国企业大老板,并能低调做人,富而无骄,以商促教,不遗余力地弘扬孔子的思想,是孔门弟子中最有实力且功业卓著的一流人才。那么,这是不是说明孔子看人的眼力有问题,或者说他老人家知人论事主观武断、失之偏颇了呢?其实不然,我们只要深入探讨一下孔子办学育人的用心,其中的乖谬便可得到合理的解释。

  孔子认为,完整人格的形成比较难,也往往容易被忽略,而这将会影响弟子的一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做人比什么都重要,也比做事、做官要难。所以在教书育人时,孔子总体上是把道德修为摆在才艺习用之前的。按照现代眼光看,这与“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理念相悖,重德轻才,抹杀能人,显然有些保守了。但是话又说回来,重艺轻德、恃才傲物、术高品低之类的能人,即使在今天也是不可取的。
  从个体层面看,孔子本人也是个多才多艺的师长,以精通六艺而著称。他对那些特长生,应该是青眼有加、倍加赏识的。但孔子看人育人,并不止于个体层面,而是把眼光投向社会层面,即公共建设领域。他主张把个人德行放到社会领域去考察,将现实表现放到长远发展上去考量。因此,孔子非常留意个案影响与社会效益的关系,非常留意当下行为与长期效应的关系。就拿子贡自费赎奴与子路救人受礼这两件事来说,孔子批评子贡,是因为照子贡的做法,以后赎奴的人就少了;孔子赞扬子路,是因为照子路的做法,以后救人的事就多了。当今政府设置见义勇为奖,出发点也在这里。
  正由于孔子秉持的是这样的教育方针,所以他对子路、子贡等一些特长生就颇多担心。除了担心子路因莽撞而招祸之外,子贡也总是让孔子放心不下。子贡能力虽强,但却聪明外露,出了麻烦自己倒霉,还会牵累他人。对于子贡这些特长生的技能和行为,孔子考量的不是事情本身的善恶意义,而是担心由此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以及长远后果。以上这些,或许就是孔子对子贡批评多于表扬、劝诫多于鼓励的用心所在,也是子贡善解师意、不负师教、终成大业的原因吧。(文/王兆贵)


 

齐鲁晚报/学习时报:从子贡挨骂说开去

        附注:本文发表在《齐鲁晚报》2009年3月15日青未了副刊和学习时报》总484期第9中外历史栏目。国学》/《支部生活》/《百家讲坛(蓝)》/《知识窗·往事文摘》/《青史读来总断肠(丛书)》等杂志和人民网/中新网/中国网/央视网/中国经济网/解放网/大公网湖北频道/中国国学网/中华国学网网站转载

    浏阳六中校长在2010年春季开学典礼上,将此文印发给师生参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