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龙口:一百零八间的传说
(2008-06-27 16:46:33)
标签:
文学/原创记忆刷新随笔杂谈今日龙口发表 |
分类: 记忆刷新 |
一百零八间的传说
据老一辈人讲,很久很久以前,我们那里曾经是一个小小的渔村,村西头有一片平缓坦荡的海滩,乡民们多半以打鱼为生。而从家乡现今的地理位置来看,尽管三面环海,但到渤海湾的最近距离也有八华里。所以,我对渔村的说法总是将信将疑。实行灌溉机械化那年,村里各个生产队都要打机井,凡是打井的地方,每当掘到一定深度,挖出来的土块不仅有板结的泥沙,而且还夹杂着大量的礁石碎块和贝壳,这件事让已经读初中的我,开始相信长辈所言非虚,沧海变桑田的道理,在我心里也变得形象具体、可感可悟了。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之前,村西北有一百零八间祖传民居,整整齐齐地排列在一条东西街的两旁,村里人将这片深宅大院叫做西北房子。西北房子的建筑风格基本一致,门前均有一对石狮子,昂首盘踞,雄视大街。门楼高耸,匾额典雅,门脸阔绰,巷道深邃,一派威严大气的景象。每条巷子里都有三道等距隔门,每道隔门里住有一户人家,每户人家都独立成院,每个院落中都分南房、北房、东厢、西厢。村头有棵盘根错节的老槐树,高大粗壮,枝繁叶茂,绿荫蔽天,须得三个小孩子手拉手才能围抱得过来,没有上百年的时间是长不成的,可见这一百零八间瓦舍的历史相当久远,但究竟建于哪朝哪代,没人能说清楚,若问起它的来路,西北房子的老住户们都能娓娓道来,故事情节也大致相同,听起来颇有一点传奇的味道。
西北房子的祖先,原本是一户穷苦的王姓渔民,辛辛苦苦了半辈子,也未能创下一份象样子的家业,九个子女只有大儿子娶了一房媳妇。这位大儿媳是个见过世面的女人,性情聪慧而又泼辣。眼看日子愈益艰难,全家人愁眉不展,心中甚为焦虑。这年春季的一天夜里,她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大海西北方上空飘着一朵祥云,云端立着一个红衣女子,那女子甩袖一指,大海中立现一座矶形岛屿,岛屿周围红光四射,须臾间那位海上仙子就从云端消失了。
侵晨醒来,夜梦依稀。大儿媳对家人说起梦中的吉兆,并提出今天她要随船出海。渔家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规矩,女人出海最为犯忌,王老汉当然不肯依从。大儿子是个憨厚而又达观的汉子,本来也反对妻子出海,但他转念一想,与其循旧制受一世之穷,不如破老例解一时之困。遂向老爹建议,不妨让她女扮男装,冒险出海试试。王老汉无奈长叹一声,“也罢,也罢”,遂告诫全家老少俱皆缄口,绝不可让外人知晓。
这天一大早,天气出奇的糟,乌云密布,狂风大作,整个大海就象发了疯似的汹涌澎湃,涛声怒号。见此情景,全家人不禁打起怵来。尽管天兆不测,但大儿媳对仙人托梦笃信不疑,仍然坚持出海。王老汉思忖,莫不是龙王爷在考验我们的诚心吧?于是,他先在船头恭恭敬敬地焚上一炉高香,然后带领家人面向大海匍匐跪拜,虔诚祷告。说来也怪,三番祈祷的话音刚落,厚重的云层渐渐闪出一条缝隙来,霎时间天开云散,霞光四射。王老汉这才放下心来,喝令大小船只一并起锚,扬帆开航。女扮男装的大儿媳坐在船头观望,王老汉立于船尾掌舵,其余一干人挂帆的挂帆,摇橹的摇橹,布网的布网,一路向西北方那个岛屿附近驶去。眼看到了梦中仙女指点的那片海域,大儿媳就按行前的约定,向船尾招了招手,王老汉便大喊一声“收网”,几张大网即时收拢起来。俗话说,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这网纲一拉,便觉沉甸甸的,收进船舱一看,不料拉上来的除了少数杂鱼外,大部分是又肥又大的红鳞加级。有经验的渔民都知道,这加级鱼(学名真鲷)是上等海鲜,难得碰到,红鳞加级就更加名贵了。一家人满载而归,到鱼市上很快就出手成交,所得甚丰。他们用赚来的钱置地建房造大船,先后盖了一百零八间宽房大屋,黑压压的连成一片,煞是惹眼,村里的父老乡亲们没有不称奇称羡的。王老汉一家时来运转,生活日渐富足起来,几个长大成人的儿子,也都娶上媳妇成了家,各各繁衍生息,世世代代传承下来。
六十年代初期,一场食不果腹的灾难不期而降。为了填饱肚皮,西北房子的住户们别无选择,只好忍痛将这些祖传老屋扒掉。拆房子时他们才发现,这些房子的建筑质量真正不一般,那栋那梁那柱那础那砖那瓦,全都是上等材料。如今回忆起来,仍然让人心疼。为了“医得眼前疮”,无奈“剜却心头肉”。在那粮价高昂的年代里,建筑材料所卖的钱虽然不是很多,但在翻盖成简易房屋后,还有相当的节余,用来买粮度荒,养儿育女,总算是把那段苦日子支撑过来了。
如今,那一百零八间民居再也看不到了,那棵阅尽沧桑的大槐树也不复存在。每当我回乡路过西北房子旧址,眼前总会浮现出当年那一片高房大屋的影像,也总会联想起那一百零八间的美丽传说。我想,如果王家大院的那些房子能保留到现在,那该是多么珍贵的遗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