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学/原创时评教育杂谈齐鲁晚报发表 |
分类: 世相漫话 |
为了让我们的后代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增进艺术修养,提高鉴赏能力,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教学中增设京剧课,这一试点原本无可非议,但由于教育部作出的规定过于死板,反倒使这件本来可以办得更漂亮的好事听起来有些别扭。
京剧向称“国剧”、“国粹”,对我国地方戏曲影响很大,这是不争的定论,无须赘言。但是,我国的地方戏曲,不论历史的深度,还是分布的广度,都不是一种门类所能囊括的,况且各地文化传统各异,仅仅把京剧拿出来教学,恐怕有些武断。为此,笔者建议,戏曲进课堂一是要有选择的弹性,提倡入乡随俗,二是要明确教学目的,坚持鉴赏为主。一句话,应将京剧教习改为戏曲鉴赏。
京剧,特别是传统京剧,较之本土戏曲,学唱的难度很大。专业人士和票友自不待言,作为圈外人,能听得懂已属不易,要想学得会就难了。且不说唱腔,仅从唱词、道白的表达来说,就不是什么人都能掌握,也不是通过几堂课就能学会的。而本地戏曲则不同,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土学生来说,由于地域文化的熏陶,父老乡亲的影响,加之乡土语言的惯性,学起地方戏曲来,相对容易多了。特别是在我国一些边疆省份和少数民族聚居区,让那里的普通中小学生学习京剧,其难度就更大了。我国几乎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剧种,比如,四川人念京腔很费劲,但唱川剧就顺溜了。同理,浙江的越剧、上海的沪剧、河南的豫剧、山东的吕剧、安徽的黄梅戏、江苏的淮扬剧、湖南的花鼓戏等等,都可以纳入音乐教学。戏曲课入乡随俗,在有些地方已尝试了多年,可行性也得到了验证。有鉴于此,各地可根据受欢迎的程度,选择一些剧种(包括京剧)的代表性曲目,纳入音乐教学。
增设戏曲课程应重在鉴赏,以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缓解师资的不足。不知从何时开始,也不论什么教育,一窝蜂地强调从娃娃抓起。一段时期以来,家长为了望子成龙,让孩子学这个技、练那个艺;学校为了升学率,开这个班、办那个校;社会为了赚钱,打造超女、培训快男,诸如此类的为培养孩子而“赶大集”的现象,已经为业界人士所抨击,所产生的副作用也为教育学者所诟病。如果在戏曲进课堂问题上把握不好,把普及提高素质变成了教习技艺特长,那就背离了此举的初衷。
窃以为,把戏曲纳入音乐教学,应该侧重于熏陶和鉴赏,千万不能让千百万小学生在课堂上拉起嗓门齐声学唱戏。那现象不但可笑,后果也是可怕的。提出重在鉴赏,还可以解决师资不足问题。在课堂上教唱戏曲,有多少老师有此特长?而作为鉴赏课,则可以通过播放音像制品达到目的,不论是讲解,还是欣赏,或者是简单的哼唱,都可以采取卡拉OK或MTV的形式来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