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足的缺失
近期在收听《中国纯美民间小调集》中的一些传统民歌时,着实被感动了。不论是那苍凉厚重的声腔,还是那朴实无华的歌词,都足以勾起你温热土地般的沉睡情感。
这些民间小调的歌词,基本上都是老百姓掏心窝子的大实话。如,“想亲亲想得我手腕那个软/拿起个筷子我端不起个碗/想亲亲想得我心花花花乱/煮饺子我下了一锅山药药蛋”。如此直白朴实的话语,只有静下心来,慢慢品咂,才能领略其中真味。“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苦在心头/紧紧地拉住哥哥的手/汪汪的泪水肚里流/无论要去多少时候/我也要等你到白头”。
也许那时物质匮乏,人们也容易满足,在感情的流露上多的是质朴,少的是奢华、喧嚣和浮躁。如,“小妹妹送情郎啊/送到那十字坡/头上的那个荆钗丢了一个/我无心回去把荆钗找啊/宁舍得那个荆钗也舍不得情哥哥”。再如,“手提上那个羊肉怀里揣上糕/冒着那性命往哥哥家里跑/我见到我的情哥哥儿哟/有说不完的那话呀/咱们俩死活哟站在一搭”。
也许这与农耕文明的价值理念有关,人们看重的更多的是情义,而很少功利色彩。“灯锅锅点灯半个炕炕明/小酒盅盅挖米不嫌哥哥的穷/茅庵庵房房土的炕炕/揽搭了个皮袄合那么合盖上/雪花花落地化成了那个水/至死呦也把哥哥你那个随/咱二人相好一呀一对对/切草刀轧头不呀么不后悔”。
也许是年龄关系,也许是怀旧心理作怪,总感到这些民间小调与通俗歌曲中反映出来的情绪大不一样,前者如同陈酿村醪,入口醇酽,回味隽永;后者恰似碳酸饮料,爽口解渴,乏味可陈。歌曲(歌词)是大众心声和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发之于心,方能动之于情。人们在穷困的生态环境下,短缺的东西很多,唯独不缺的是那种只有浑厚朴实的话语才能表达出来的刻骨铭心的爱、回肠荡气的情。其声也纯,其情也真,其言也善。
听了,看了,不能不与流行歌曲作一比对。所以提出比对的目的,并没有厚此薄彼的意向,也不是强求流行歌曲也要象民歌小调那样去诠释和宣示情感,而是作为一个困惑提出来:人们富足了,在心声表达的歌词中为什么却没有了那份刻骨铭心的爱、回肠荡气的情?

附注:本文发表在《齐鲁晚报》2007年11月6日青未了副刊,署名:心如茶,编辑:张成东。
【后记】写完这篇稿子,又想起了以写歌词闻名的车行和方文山。话题虽与正文相关,但又不是一回事,所以作为后记,补述于此。词作家车行(车广明),曾写下许多脍炙人口、唱响大江南北的歌词,如《常回家看看》、《好日子》等,刘和刚演唱的几首成名歌曲,如《父亲》、《儿行千里》等,均出自车行之手。周杰伦演唱很多的歌曲,如《一路向北》、《东风破》、《双刀》、《娘子》、《发如雪》等,则出自方文山之手。在车行、方文山创作的歌词里,不仅贯穿着传统的韵律方式,而且把现代文化元素与古典文化元素糅合在一起,赋予古词俚曲以新的生命,洋溢着浓郁的民族气息。这说明,现代并不排斥传统,而且完全可以从传统中汲取营养,来找回并呼唤那份刻骨铭心的爱、回肠荡气的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