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管理系列谈:幸福管理学兴起的社会大背景(3)
(2011-10-27 20:03:32)
标签:
幸福管理学幸福管理学院胡大诚管理综合症发展综合症杂谈 |
企业是社会的一部分。企业也是社会的缩影。企业管理当中面临的问题,归根到底都是社会的问题。每一个企业,不管它发展到怎样的水平,归根到底都是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因此,今天我们探讨企业管理问题,探讨幸福管理学,不能不先深入探究我们每个人身处其中的社会大背景。
1、“发展综合症”。
这是2006年8月21-24日,我在接受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著名主持人苏京平先生主持的《您听我说》栏目系列连线访谈所提出的概念。
所谓“发展综合症”,简单地说,可以概括为两点:
首先,从个人看来,就是越来越多的个人有钱不幸福、成功不幸福,其重要的表现是许多人家庭的破产和婚姻情感生活的不幸福。
对照许多身边的亲友,我们不难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个人和家庭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不幸的是,许多人钱有了,情却没了;房子大了,亲人之间的情感却越来越淡薄了。爱的馈乏,导致了无数家庭的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在战乱频仍的旧社会,我们用“妻离子散”来形容一个家庭的凄惨,今天,试问有多少家庭因为经济大潮的冲击而不知不觉地“妻离子散”?!
其次,从整个社会来看,是整个社会富而无爱,富而不够和谐。虽然整个社会的财富积累越来越多,但人们彼此之间和谐友爱的关系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人们的精神与情感生活日益空虚。人们的心灵日益孤寂、迷惘。其核心的表现是人们在单位、社区和社会生活当中缺乏情感互动,而是被无处不在的利益交换关系和竞争关系所包围。
放眼周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人的房子越来越大、越来越豪华,甚至一人拥有多套房子;许多家庭的车子越来越好、越来越多……可是,与快速提升的经济与物质生活水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们实际的生活品质,或者说生命品质,其实并不高,甚至在下降!
我们不难发现:今天的许多人,不管是身家亿万的大老板,还是为了养家糊口而辛苦打工的小职员;不管是身居高位的官员,还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工;不管是教授、博导级的高级知识分子,还是不黯世事的中小学生,人们的身心越来越普遍地被挥之不去的疲惫感、紧张感、烦躁感、倦怠感、郁闷感、压抑感、困惑感、不安全感所纠缠。有这八感的纠缠,可想而知,人们的生命品质——幸福感不可能很高!
在一些知名大学的各类总裁进修班上,亿万身家的老板随处可见。可是,这些身处财富之巅的企业家们的实际生命状态又如何呢?电话一个接一个,问题一个接一个,企业一堆的问题等着他,家里一堆的问题等着他,社会上一堆的问题等着他,烦恼不断,是非不断,成天焦头烂额,疲于应战,其生命的品质和状态可想而知!
在2006年我提出“发展综合症”概念时,还一度诚惶诚恐,怕有人认为我把问题说的太重了,有夸大危机和影响社会稳定的嫌疑。然而,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了五年多,许多现象今天不仅依然继续,甚至变得更严重了。2011年9月份,人民网刊登了一则报道:中国正在进入“全民焦虑时代”。报道引述权威调查数字指出,大多数中国人都不同程度地患上了“公民焦虑症”。
2、管理综合症
这是我在2007年12月20日中国管理大会上首次提出的概念。我认为,“发展综合症”在企业的延伸和表现,就是“管理综合症”。今天,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无论是联想、TCL等中国巨头,还是通用、摩托罗拉之类的世界级巨头,都在不同程度且越来越深地患上了“管理综合症”,其基本症状表现如下——
绩效缺失:一方面是新的管理工具、技术、方法、制度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是管理当局面对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管理的相对成本越来越高,管理的相对绩效越来越低;
两难悖论:一方面是老板和上级普遍地抱怨下属和员工缺乏忠诚度,责任心不够,绩效不够,另一方面是下属和员工普遍地抱怨老板和上级给予的信任不够、授权不够,这是传统管理模式下不可调和的两难困境;
人才困境:一方面是老板和企业普遍地抱怨找不到和留不住优秀人才,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多职场人士抱怨找不到可靠的企业和可靠的老板,以至纷纷患上了“职业多动症”——频繁的跳槽换工作,而且不幸的是,许多人通常是越跳越糟。这表明以物质和奖金挂帅的“多劳多得”激励模式并不能带来团队稳定性;
幸福感低:权威调研表明,92%的职场人士在职场和工作中找不到幸福感(包括基本的薪酬与福利,还包括价值感、成就感、安全感、归属感)。虽然许多人的工资、职位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而上升,但“职场痛苦指数”很高,职业倦怠现象日益严重,许多人的职业寿命在普遍缩短,干到40岁左右再也不想干了,热情、体力都没有了。缠绕职场人士的这些现象,我们可以姑且称之为“职场综合症”。
面对这一切,我们应该怎么办?出路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