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胡大诚
胡大诚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264
  • 关注人气:4,62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了凡四训》: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二)

(2009-08-19 14:19:18)
标签:

了凡四训

袁了凡

净空法师

印光大师

命运

杂谈

三、 积善之方

《易经》开篇就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注重修善积德的家庭,将来必定有好的果报。

从前颜征在之父将正当妙龄的女儿嫁给了老迈无子的叔梁纥,他向女儿一代代地叙述叔梁纥历代祖宗的功德,并由此推断,他虽然现在无子,但将来子孙必定兴旺。后来颜氏嫁过之后,果然生下一个奇男儿,这就是我们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

孔子经常称颂舜帝的大孝。他“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舜是大孝之人,他的德性堪称一代圣人,因此成为至尊的天子,四海之内的人财物皆由他支配。但他每天只是面南背北,凭籍无为无欲的仁慈之心,将天下治理得太平和谐,万民称颂。据说他活了一百二十多岁,在他死后,人们每年都在宗庙里祭祀他,他的子孙后代源源不绝,绵延至今,才人辈出。这就是积德的果报。这些都是至论真理之言啊,曾一再地被古往今来的事实所验证。

实际上,仅以家业为例,孔子就是个极好的例子,孔门至今数十代,代代兴盛,可见其祖宗积德之厚。

建宁人杨荣,后来官拜少师。他家祖上世代以摆船过渡为生。有一年,久雨之后溪河猛涨,洪灾肆掠,很多溺死的人、畜、物顺流漂走。别人的船都忙着抢捞值钱的东西,唯独杨荣的曾祖父和祖父父子二人一心忙着救人,对于财物一无所取。乡里人都嗤笑他们父子二人愚痴。等到杨荣的父亲出生之后,家境开始渐渐宽裕。有一天,一位神人化为道者,对他说:“你祖父积有阴功,子孙应当显贵,你应将祖父葬在某地。”杨荣的父亲便将祖父的坟迁葬到神人梦中所指之地,也就是今天的白兔坟。后来杨荣出生,二十岁考中科举,后来官至三公,皇帝并依他的官职加封他的祖父。他家子孙显贵,至今仍然贤者辈出。

鄞人杨自惩,最初做县吏的时候,就存心仁厚,做事守法公平。有一次,他看到县宰严肃在狠狠地鞭挞一个囚徒,只见这个囚徒已经血流满地,而县宰依然怒气未消。杨自惩不胜怜悯,当即跑倒在地为囚徒求情。县宰告诉他:“你不知道这家伙有多么无法无天,实在不由人不动怒。杨自惩再次叩首说:“《论语》上说‘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治理国家的人失道多年,以致民心长期涣散,离心离德,假如做官执法的人审出案件的真实情况,要同情、可怜他们,不要自鸣得意。得意都不可以,更何动怒呢?县宰听完这番话,颇为动容。

杨自惩家境贫寒,但那些来办事的人送给他的好处费,他从来分文不收。遇到年景不好,囚犯们缺粮食,他总是想方设法去济度他们。有一天,他看到新来的好几个囚徒嗷嗷待哺,而他家里也缺米,仅有的一点米若给了囚徒,那么家里人就没吃的了。他再三想想,总觉得那些囚徒实在可怜,便回家与妻子商量。妻子问:“那么囚犯是从什么地方押解来的?”杨自惩回答:“是从杭州押来的,路途遥远,一路上忍饥挨饿,面黄肌瘦。”于是夫妻俩决定省下一天的粮食,煮粥给囚犯们送去。

后来杨自惩生了两个儿子,分别做了南北吏部侍郎。他的长孙做了刑部侍郎,次孙做了四川廉宪,都成为一时名臣。其后裔至今昌达。

正统年间,邓茂七在福建发动叛乱,当地的士人和百姓跟着造反的不少。朝廷派兵南征,用计策抓了大量叛乱士民。后来朝廷委派布政司谢都事,去搜杀东路叛乱士民。按照朝廷官员的要求,只要跟叛乱有关联的,一律格杀勿论。如果这样的话,那么被杀者将会非常之多,许多无辜的人也将难逃杀生之祸。在认真考虑之后,谢都事设法搞到叛乱分子当中的一份名册,一家家一户户的清点对照,凡是没有参与叛乱或是曾经被迫参加叛乱的,由官方一家家暗中给一面小白旗,告诉他们一定要在某天晚上插在门头,并告诫军兵凡是插白旗的人家一律不得妄杀。此举救下了不少于万人的性命。后来谢的儿子谢迁中了状元,官拜宰辅。孙子谢丕后来又中了探花。

莆田人林氏,老母在世的时候乐善好施,常作粉团施舍给路人,不管什么人,只要来要就给,从无倦怠。有一个仙人化身为修道之人,每天要去六七个粉团,林母天天都给他,三年如一日,从无怨言。仙人确信她的诚意,便对她说:“我吃了你家三年的粉团,无以为报。你府后有一个地方,你死后葬在那里,子孙的官爵,将有一升芝麻那么多。”老母死后,林氏依道人所点的地方葬了母亲。第一代就有九个人考试中榜。之后林家历代官袍宦服层出不穷,以至福建有“无林不开榜”的民谣。林氏成为逐渐成为福建第一大姓。

台州应尚书,壮年的时候曾在山中读书习业。晚上夜鬼啸集,往往有种种惊人的声响,但应公丝毫不惧。一天晚上,他听到鬼说话:“某某妇女因为丈夫离家许久未归,公婆一再逼迫她嫁人,她明晚应当在这里上吊而死。这样我就有机会取代她的人胎了。”应公便悄悄地卖了自家的田,得到四两银子,以妇女丈夫的名义写了一封信,并且寄上四两银子。丈夫的父母见到书信,一看不是儿子的笔迹,很怀疑,但转念一想,即使书信是假的,银子总不会有假吧,估计儿子在外面应该还活着。于是不再逼迫媳妇嫁人。后来儿子果然回家了,夫妇俩和睦恩爱如初。

后来,应公又听到鬼说话:“我本可以取代那妇女的人胎。不料这个秀才坏了我的好事!”旁边一鬼说:“那你何不害他呢?”前面的鬼回答说:“上帝因为此人心地好,已赐命他作阴德尚书了。我怎么能有机会害他呢?”应公听到这些话后,更加努力自勉,他的善行一天天增加,德性一天天厚重。遇到年成不好,他总是捐出自己家的谷物来济荒。遇到亲戚有急难,就想方设方救助扶持。遇到不顺心如意的事情,就反躯自省,怡然顺受。他家的子孙登科第者,如今已不胜数。

常熟徐凤竹家境一贯富有。遇到不好的年景,他总是带头捐出自己的地租,又拿出家里粮仓里的谷物以赈济穷人。一天晚上,他听到有鬼在门前歌唱:“千不诓,万不诓,徐家秀才做到了举人郎。”众鬼一个接一个地这样唱着,整夜不断。这一年,他果然乡试中举。此后他更勤奋积德,从不懈怠。无论是修桥修路,还是献斋僧尼,接济众人,凡是利益他人与社会的事情,他没有一样不尽心尽力去做的。后来他又听到鬼在门前唱道:“千不诓,万不诓,徐家举人,直做到都堂。”后来,他的官做到两浙巡抚。

嘉兴屠康僖,最初做刑部主事的时候,他在狱中睡觉,一个个地详细了解各个囚犯的情况,发现了许多无辜者。他并没有当作自己的功劳,而是悄悄地把这些情况写成密疏上报给堂官,堂官按照密疏一一审讯,澄清了许多人的冤狱。一时整个刑部都称颂刑部尚书的英明。

屠公再次向尚书建议:“天子脚下,还有这么多的冤民,更何况四海之内,上亿万的民众,怎么可能没有冤囚呢?有必要每五年选派一些减刑官,到地方巡察,对一些案情进行核实平反。”刑部尚书将这一建议写成奏章递交朝廷,皇帝准奏了。屠公也被选派为减刑官。一天夜晚,一位神仙告诉屠公:“你本来命中无子,如今减刑的建议,深合天心民意,上帝赐你三子,都将衣紫腰金。后来生下埙、坤、凌三子,都做到显赫的官职。

嘉兴包凭,字信之,其父当过池阳太守,生有七子,包凭最小,入赘到平湖袁家,与你们的祖父交往很密切。包凭博学高才,但却屡次考试不中。

一天,包凭出门游览,到一个村子里,见一个破败的寺庙,观音菩萨的像都露在风雨

里,他当即拿出怀里所有十两银子,交给主事的僧人,希望他能修缮屋宇。主事僧颇为难地告诉他,这些钱还不足以做这么大的事。于是包先生就自己随身携带的所有值钱的东西全都拿出来,包括箱子里七件新买的衣服。他的仆人请求他不要再拿了。包先生说:“只要圣像能得到完好的保护,我即使袒胸露体又何妨呢?”

主事僧感动得泪水盈框地说:“施舍银子和衣物,还不是什么难事,但是您这份赤诚的

心意,实在难得啊。”后来庙宇修缮完之后,包先生请自己的父亲一同去参观,晚上住在寺里。包先生梦见伽蓝菩萨前来称赞他说:“你的儿孙将享受世代奉禄。”后来包先生的儿子、孙子都登第,官职都不小。

嘉善人支立之父,做刑房吏。有一个囚犯无辜身陷重案,言辞恳切地哀求他平复冤狱。囚犯并对前来探监的妻子说:“支公有意帮助我平反,可惜我无以为报。你明天请他下乡,把你的身体献给他,他或许可能会真心帮助我,那么我定然可以逃脱一死。”这位颇有几位姿色的妻子听完泣不成声地答应了。支公来了之后,囚犯的妻子备好酒席款待,并说明了丈夫的意思。支公坚决不听,但却进一步查明了案情,尽力帮助平反。囚犯出狱之后,夫妻登门前来叩谢说:“先生如此厚德,在这个混乱的时代实在稀罕啊。听说您现在还没有生贵子,我们有个女儿,您若不嫌弃,就送来伺候您吧,可以给您添个一男半仔的。这么做于礼制上也说得过去。”支先生于是备下聘礼纳了这房亲事。后来,此女给他生下儿子支立,二十年即一举夺魁,官至翰林孔目。支立生支高,支高生支禄,都一一进贡为博学之士。支禄生支大纶,又登第。

以上诸例,情形因果各不相同,但都归于善行。

如果再精细地划分,善行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这些都需要深入辨别。行善若不明辨事理,则可能自以在为行善积德,却在事实上造孽,枉费了一番苦心。于己于人皆无益处。

真善、假善如何区别?从前有儒生数人,去拜谒中峰和尚,问:佛祖说善恶皆有报应,如影随形。可是,现在某人行善,却子孙不兴;某人做恶,反而家门隆盛。佛祖的话没道理啊?

中峰和尚回答:“凡是凡心未净、正眼未开的人,往往认善为恶,指恶为善,这种情况有的是。他们不为自己的愚昧无知、是非颠倒感到惭愧和遗憾,反而抱怨上天的报应有差错。”

众人便问:“那么善恶的结果相反,到底如何解释呢?”

中峰和尚说:“那你们说说看,哪些是善行,哪些是恶行?”

一人说:打骂他人是恶行,敬礼他人是善行。中峰和尚摇摇头说:“这可不一定啊。”

一人说:“贪财妄取是恶,廉洁守法是善。”中峰和尚说:“也未必然。”

众人一个个表达自己所理解的善恶之状,中峰都不以为然。于是众人问他,到底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中峰告诉他们说:“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有益于人,那么即使打人也是善;有益于己,那么即使再怎么礼敬他人也是恶。

所以人们行善,有利于人就是公心,以公心为善是真善;有利于己是私心,以私心为善是假善。行善根源于内心的是真善,为了行善的形式而行善是假善。带着不刻意求得什么的心去行善是真善,刻意想要达到什么目标而去行善是假善。这些都需要自己问自己。

端善、曲善怎么讲呢?假如有一个人,做人做事一向谨慎有礼、有板有眼、中规中矩的,这是“谨愿”之士,一般人往往把这种人当作善。而圣人则宁愿看好那些行为看似狂狷任性但内心正直率真之士。至于谨愿之士,虽然一个乡的人可能都喜欢他,但圣人却认为他的行为戕害了道德。所以世人的善恶观念,分明与圣人相反。这只是举一个例子。其他对于善恶的种种取舍,也大都有不当之处。

天地鬼神对于福、善、祸、淫等的道德观念,与圣人是相同的,绝不会与世俗之人同流合污。

端善、曲善什么区别呢?凡是要积德行善的人,决不能满足于说起来好听、看起来好看的层面,只有从内心深深细腻隐微的地方一点一点默默地洗涤,使自己的心成为纯是济世之心,才是端善;如果有一点媚世之心则为曲善。纯是爱人之心则为端善;有一丝愤世嫉俗的心则为曲善。纯是敬人之心则为端善,有一丝玩世不恭的心则为曲善。这些应当细辨。

何谓阴善、阳善呢?凡是行善事而人们知道,就是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就是阴德。阴德上天会给予善报,阳善享有世间的善名,善名也算福报。但是名往往是造物主所忌诲的,所以世间上享有盛大的名声但实际并不相称的,一定会有奇祸相随。那些并没有特别的过咎但却横遭恶名的人,子孙后来往往会有突然发迹的。阴阳之善的区别很细微。

何谓是非?古时代鲁国曾颁布一项法令,如果有人遇到被迫在其他国家当奴隶的鲁国人并将其赎回国的,都可以到官府去领赏金。孔子的弟子子贡碰巧做了这样一件善事,但他却没有领取官府的赏金。孔子听说后批评他说:“你这么做不对啊,圣贤人物做事情,要考虑能够移风易俗,能够让老百姓来效仿学习,而不只是自己一个人能做到。今天的鲁国富人少,穷人多,能够自掏腰包去救赎他人的很少啊,你这么做等于告诉别人:接受赏金是不符合廉洁仁义的行为。这样的话,谁还敢去赎人呢?看来以后,人们将不会再积极去从其它国家救赎国人了啊!”

相反,有一次子路救了一个落水的人,被救的人送了他一头牛表示答谢,子路接受了。孔子听说了很高兴。他说:“以后鲁国积极救落水者的人会越来越多了。”

从世俗的眼睛来看,子贡赎人不受赏金是好的,子路救落水者却接受别人感谢他的牛是不好的。但孔子却赞赏子路的行为而批评了子贡的行为。由此可见,人们要行善事,不要光单凭自己的标准,还要根据现实的潮流和风气;不要光看一时,还要看到久远;不要只想着一个人行善和帮助了某一个人,要想着引导天下人一起行善和帮助天下之人。

现在人们虽然行善,但其流弊却足以遗害大众,这是所谓的“善”,不是真正的善。有些现在看起来不善的行为,但造成的社会影响却能够帮助大众,这是看上去似乎不是善,实际上却是真正的善。

这只是从一个角度来说的。其他比如看上去不符合义的义举,看上去不符合礼的礼节,看上去不符合诚信的诚信,看上去不符合仁慈的仁慈,等等,都需要凭借智慧来抉择。

什么叫偏善、正善呢?从前吕文懿公辞去相位回归故里,四海之内的人们仰望他如泰山北斗。有一个同乡人,喝醉之后竟然跑到吕公门口骂他,吕公毫不动怒,并告诫侍从说:“喝醉酒的人不要与他计较。”然后吩咐家人将门关起来,不理他就是了。几年后,这个骂吕公的人犯了死罪被送进大狱。吕公听说之后颇有后悔和自责地说:“假使当时我稍微与他计较一番,把他送公家责治一番,给他一个小小的惩治,能够促使他增进戒慎恐惧之心,不敢再胡作非为。我当时只是想做人要宽容厚道,没有想到这么做反而助长了他的恶行,以至于他今天犯了这么大的罪过。”这就是以善心而做了恶事的例子。

又有以恶心却实际上做了善事的例子。比如有个大户人家,一次遇到荒年,贫苦百姓白天在街上公开地抢他家的粮食。他告到县府,县府没有理会他,贫苦百姓就更加肆无忌惮。于是他私下抓了一些人关押打骂了一通,终于把老百姓镇住了。要不是他这么做,恐怕整个县城全都乱套了。

所以真正发自内心的善行是正善,一心为恶是偏善。以善心而做了恶事的叫正中偏之善;以恶心而做出善事的,是偏中正之善。这些不能不知道。

什么叫半善、满善?易经上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只有善行积累到一定程度才可能得善名;只有恶行积累到一定程度才招致灭身之祸。按照《尚书》上的说法:积善就像用一个器皿装东西一样,只有勤奋地不断积贮,才能装满;如果稍稍松懈一下,就会装不满。

从前有一个年轻女子,到一座寺里拜佛。她想施舍,但身上只有两文钱。她便将这两文钱都拿出来捐给寺里。寺里的方丈大师亲自出来为他主持忏悔回向的仪式。后来,这位女子进宫做了皇妃,她带着好几千两银子再次来到寺里做功德,但寺里的方丈却只是令他的徒弟帮助他主持仪式。她不解地跑去找方丈大师问道:“以前我只是施舍了两文钱,方丈大师却亲自为我主持。这次我施舍了好几千两银子,方丈大师却不出面,是什么道理?”方丈回答说:“以前你施舍的钱虽然少,但施舍的心非常诚,我若不亲自出面,不足以报答这片诚心。这次虽然你施舍的钱很多,但施舍的诚心却比不上以往的真切,所以派一个弟子主持就足够了。”这就是千金为半、两文为满的道理。

传说钟离曾准备传授吕洞宾点铁为金的法术,并告诉他,将来需要的话,可以用这个法术来帮助一些贫困的人。吕洞宾听后问道:“这个铁变的金子,最终还会变成铁吗?”钟离回答:“五百年后还会变成铁,恢复本来面目。”吕洞宾听后便说:“既然这样,不就害了五百年之后的人了吗?这不是我愿意做的。”钟离欣然说道:“修仙要积三千功德才能入门。你这一句话,三千功德已满了。”这又是一说。

如果行善的时候内心不拘束执著于善,就会随遇而安,随时可得圆满。如果心心念念地拘束执著于善,即使终身勤奋努力的行善,也只是半善而已。譬如,用钱财救济他人,假如内不见己,外不见人,中不见所施舍之财,就达到三轮体空、一心清净的境界。如此的话,就可以一斗米之施种下无量的福德,可以一文钱消掉千万劫的罪业。假如行善的心还没有忘掉,那么即使黄金万两舍出去,福报也不会满。这又是一说。

何谓大善、小善呢?从前卫仲达为官,一天他的魂魄被摄到幽冥界。鬼吏将他的善、恶薄送到他面前。他一看,自己的恶行薄叠起来快装了整个屋子,而善行薄却只有筷子大小的一轴。但鬼吏拿来秤一秤,却发现,装满整个屋子的恶行薄反而不及筷子大小的善行薄重。卫仲达便问:“我年龄还不到四十,怎么会有这么多的过恶啊?”鬼吏告诉他:“一念不正就是恶,哪怕实际上没有犯,也已纪录在案。”卫仲达又问善行轴中写的是什么事情。鬼吏告诉他:“朝廷常常大兴土木,修三山石桥,你上疏给皇帝劝阻此事。这就是你的疏稿。”卫仲达说:“我虽然上疏劝谏,可是朝廷没有听,对事情并没有起到帮助啊,为何竟产生这么重的善力呢?”鬼吏说:“虽然朝廷没有采纳你的谏言,但你这一个念头,已经利在万民了。假如被采纳了,善力就更大了。”

所以,志在天下国家的行为,虽然善行少但善力大。如果只是为了一己之身行善,那么再多的善行也显得小了。

何谓难易呢?古代的儒者认为,克己的功夫必须从最难克制的地方做起。孔夫子教导我们的仁德,也是要先难而后易。

例如江西一位姓舒的老先生,舍出两年教书所得的全部教资,帮助别人还清了官银,成全子一对夫妇。又如邯郸一位姓张的老先生,舍出十年来所积的钱财,代人缴了官银,使某人妻子儿子得以活下来。这都是从最难舍的地方舍起。

又如镇江一位靳老先生,年老无子,一个受过他大恩的邻居愿意将刚成年的小女儿许配给他做妾,他不忍心,把女孩送还给邻家。这就是在最难忍的地方忍。所以上天降给他的福报很厚。

大凡有钱有势的人家,要想行善积德都比较容易。容易却不去做,这就是自暴。贫贱之家要修福报都难,再难也能修,这就是可贵。

行善积德要随缘。随缘行善的种类很繁多,但梳理一下,大概有以下十种:

第一种是与人为善;第二种是爱敬存心;第三种是成人之美;第四种是劝人为善;第五种是救人危急;第六种是兴建大利;第七种是舍财作福;第八种是护持正法;第九种是敬重尊长;第十种是爱惜物命。

什么叫与人为善呢?从前舜帝去雷泽视察,那时他已当了大官,而且在老百姓当中威望很高,非常有号召力。他看到河里有许多人在打渔,年轻力壮的都抢到水深鱼多的地方,而一些老弱的人只能在一些河水浅、水流急的地方很费力地找鱼。舜帝看到这种情形很难过,他怜悯老弱者,又为青壮年不懂得谦让和照顾老弱者感到痛心。于是他也亲自去和大家一起打渔。他自己主动到较难的地方去打渔,把好地方让给老弱者,并尽力帮助他们。见到那些和老弱者争地方的青壮年,他装着视而不见,不作批评;但一见到主动把好地方让给老弱者、并帮助他们的人,他就当众加以夸奖,称赞他是人们学习的榜样。一年之后,人们在集体打渔时,都开始主动地将水深鱼多的地方谦让给老弱者和他人。以舜帝的智慧和享有的威望,难道不能说句批评的话来教育人吗?他不愿意依靠言教,而是强调身教。这真是良苦用心啊。

我们处于动乱的末世,千万不能以自己的长处去掩盖别人,不要以自己的善行在别人面前夸耀,不要让别人觉得你能力强、本事大而感到自卑。

要懂得收敛自己的才智,有才能当作没有才能,保持虚怀若谷的谦卑。见到别人有过失,尽力去涵容他、帮他掩盖。一方面要给他改正的机会,另一方面还要令他有所顾忌而不敢再次放纵自己。

见到他人有一点值得自己学习的长处,有一个值得嘉许的善行,马上欣然放下架子向他学习,并且广泛地向别人宣传和称赞他的德性。在日常生活当中,每说一句话,每做一件事,都不是为了自私自利,而是为了给天下人树立准则与榜样。这才是大人物天下为公的气度。

何为爱敬存心?君子和小人,单从形迹来看,常常容易混淆,惟有他们内心的是非善恶观念差别悬殊很大,就象黑白一样分明。所以说:君子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的发心。君子所存之心,就是爱人敬人之心。人都有亲疏贵贱,都有智愚贤不肖,虽然人与人差别千万,但都是我的同胞,都是我的一体,有哪个不该我敬爱呢?爱敬众人,即是爱敬圣贤。能够通达众人的心,即能够通达圣贤的心灵。为什么呢?圣贤的心,就是希望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能各得其所。所以老子说:“圣人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圣人没自己心,他以百姓的心为心,就是这个意思。

我如果能够做到既爱且敬,安养一世之人,也就是帮助圣贤做安养天下人的工作。

什么叫成人之美?玉长于石头,最初的玉石如果扔到一边就成了瓦砾,如果细加雕琢就可以成为圭、璋之类人见人爱的美玉。所以凡是见人在做一件善事,或者这个人志向可取而且资质不错,都应该尽可能引导他、帮助他、成就他。在必要的时候给予他奖励和提携,使他得以助力;在他力有不足的时候帮助他维持格局;在他受到诬陷诽谤的时候帮助他澄清事实甚至分担诽谤,一直到他有足够的能力站稳脚跟和伸展拳脚。

一般人都不喜欢跟自己的价值观不一样的事物。在市井生活中真正善的人少,不善的人多。善人即使处于市井生活当中,也往往难以自立。况且那些铮铮铁骨的豪杰之士,又往往不太善于修形藏迹,比较容易被别人挑矛盾、抓把柄,因此好事往往多难易败,好人常常招来诽谤。这时候,只有仁厚的长者,才能匡直他、扶持他,使他不至于被是非和谤言击垮。这中间的功德非常大。

什么叫劝人为善?生为人类,谁没有良心呢?世间的道路尘嚣弥漫,最容易淹没人的良心。所以在与人相处的时候,有方便的机会就尽量提醒他,帮助他打开迷惑,使他犹如从长夜大梦中一下子恍然惊觉,犹如从陷溺已久的火热烦恼中一下子被提拔到自在清凉之境。这是深广的功德。

韩愈说:“一时劝人靠嘴巴,百世劝人靠书籍。”这都是讲与人为善。与人为善要因人、因时,灵活行事,如果做到对症发药,时常会收到奇效。这个功夫不可不修。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可以和他说话,却没有和他说话,这是错过了有缘之人;不可以与他说话,却说了话,这是说错了话。真正的智者既不会错过有缘人,也不会说错话。如果出现失言、失人的情况,就要反省自己的智慧不足之处。

什么叫救人危急?祸患、急难、颠沛,是人生常常遇到的。假如你偶尔遇到有人身陷危急,应当就好象自己腹腔胀鼓渴望找个地方痛快地大便一样,赶紧帮忙解救。或者在需要的时候帮助人家说句公道话,使他免遭冤情压抑。或者想方设法帮助人家脱离颠沛困苦。崔子说:“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所施的恩惠不一定要有多大,只要能救人之急就行。这真是仁者的告诫。

什么叫兴建大利?小则在一乡之内,大则在一县之内,凡有利益民众的公共基建,都应该大力兴建。或者开修河渠引导水流,或者修筑堤坝防止水患,或者修建桥梁方便行旅,或者施舍茶饭救济饥渴,这些事一定要随缘就机引导人们齐心协力去做,不要怕有什么嫌疑,也不要怕劳怕怨。

什么叫舍财作福呢?佛陀教导我们的万种功德,以布施为第一。所谓布施,也就是一个“舍”字。达观的智者往往内舍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享受,外舍色、身、香、味、触、法之六尘欲望,一切自己所有的东西,无不舍出去。假如做不到这么彻底,就先从钱财上去布施吧。因为世人衣食为命,所以钱财是最重要的。我顺从人们的爱好和需要去施舍钱财,内可以破自己的悭吝,外可以济人之急困。在施舍方面,一开始可能有些勉强,但最终能做到泰然从容,就可以消除掉自私自利的念头,医治我执和悭吝的毛病。

什么叫护持正法?所谓“法”,就是万世生灵的眼目,也就是一切有情众生的世界观。没有正法,如何参赞于天地?如何裁剪成万物?如何脱离尘间物欲的束缚?如何以超然出世之心经纬此世界?所以,大凡圣贤的塑像,经书典籍,都应当敬重对待,妥善保存。至于弘扬正法,上报佛祖教诲之恩的嘉行,更应当自勉自励。

什么叫敬重尊长?家有父亲、兄长,国有君主、官长。凡是与年高、德高、位高、识高的人相处,都应当尊敬地事奉,尽量顺从照顾他的需要。

在家能够好好地孝敬父母,使父母时常感受到体贴亲爱,和声笑语,柔声顺气。这便是和爱之根本。

离开家要懂得事奉君主(领导)。做任何事情,不要以为君主不知道就恣意枉为。代表君主处罚一个人,不要以为君主不知情就任意作威作福。事奉君主如事奉上天,古人强调,这个地方最关系到阴德。看看古往今天来的忠孝之家,子孙没有不绵延流远而昌盛的。切切慎重。

什么叫爱惜物命?凡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有恻隐之心啊。求仁就是求在恻隐之心,积德就是积聚恻隐之心。周礼上说,初春时节,人祭祀不能用母牛。孟春说君子要远离疱厨,都是为了保养我们的恻隐之心啊。

所以前辈们有“四不食”之戒:闻到杀声的动物肉不能吃;见到宰杀的动物肉不能吃;自己养的动物肉不能吃;专门为我杀的动物肉不能吃。学者大都难以断肉,就以此“四不食”为戒,渐渐增进,慈悲之心慢慢地滋长。不仅要不能杀生,大凡能动的各种大小动物,都有灵性,要善加保护。要想到它们都是我们衣食的来源,人们大都靠杀害生物来养活自己。

所以,暴殄天物的罪孽,应当与杀生等同。至于手不小心误伤的、脚不留神误踩的生物,一生当中不知道有多少,都应当尽量小心提防自己。古诗说:“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这是怎样的仁德啊。善行无穷无尽,不能一一说尽。从这十件事,可以推而广之,那么一切德性皆可具足。

 

四、谦德之效

 

《易经》说:“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所以,六十四卦当中,只有谦卦的六爻都是吉祥的。

《尚书》说:“满招损,益受益。”我多次与同学诸公一起应试,每次见到有寒士一来,必定各有一段谦虚的品味。

丁丑年我在京城,与冯开之同处。我看他时常保持谦虚敬让,懂得收敛约束自己的言行,跟小时候玩劣跋扈的习气大不同相。他的一位好朋友李霁岩,时常当面攻击他的不好,只见他总是心平气和地接受,从来没有一句反言回击。我对他说:“福有福始,祸有祸先。一个人内心谦虚,上天必定会看到的。老兄今年一定会考中的。”结果验证了我的判断。

山东冠县人赵裕峰,童年的时候就通过了乡试,但后来却总是无法中第。他的父亲做了嘉善三尹,他跟随父亲赴任。赵裕峰仰慕嘉善名士钱明吾,便拿着文章去拜访,钱明吾把他的文章全都抹掉了,赵裕峰不仅不生气,还心悦诚服地迅速改正自己的文章。第二年,他终于登第。

壬辰年,我见到夏建所,见他心气有些浮虚,意志有些消沉,但却非常谦逊有礼。我回去就对友人说:“大凡上天要让一个人发达,必定在让他发福之前,先开他的智慧,智慧一开,那么虚浮之气就变得厚实,放肆的习气就自然收敛。夏建所如此温良谦谨,这是上天在启发他啊。”开榜结果出来后,他果然考上了。

江阴人张畏岩,学问积累不少,文章做得不错,颇有才名。甲午年,他参加南京乡试,寄身于一座寺庙。开榜之后,张畏岩却榜上无名,便大骂主考官瞎了眼睛。这时有一个道人正好在他旁边,听他骂完后,道人禁不住微笑起来。张畏岩便迁怒于道人,质问他为何发笑。道人说:“我看相公的文章一定没有写好。”张畏岩听后更加生气:“你又没有看到我的文章,怎么敢说我文章做得不好?”道人说:“我听说做文章贵在心平气和,今天我听到你骂人的样子,可见你内心的不平之气太多啊,文章怎么可能做得好呢?”

张畏岩并没有完全屈服,但姿态却谦和了很多,并向道人请教。道人告诉他:“你能不能考中,完全看命。如果命里不该中的,文章做得再工整,也是没有用的。所以你要把自己的命运做一个根本的转变。”张畏岩不解地问:“既是命运,又如何转变得过来呢?”道人笑着回答:“造命的是天,立命的却是我。只要力行善事,广积阴德,有什么福不可求呢?”张畏岩说:“我是一介贫士,哪有能力去行善积德啊?”道人说:“一切善事阴功,都是由心而造,只要常存修善积德之心,即会功德无量。就拿谦虚来说,并不需要费什么钱,你没有考中,为何没有一点自省的心理,而只是一味地骂主考官呢?”

张畏岩从些以后放下所谓的才子身段,时刻警惕戒勉,每天修炼自己的善心,涵养自己的德性。丁酉年,他梦里到一座高大的房子,得到考试名录一册,中间有许多缺行。他问旁边一个人怎么回事。那个人回答:“这是今年科举考试的名录。”他又问为什么缺了那么多名额,那个人告诉他:“科第的事情在阴间三年考校一次。只有积德到一定程度、没有过咎的人,才有名额。前面这些空缺的名额,都是早该中试了,只是因为最近又有了小的过失,所以就去掉了。”然后这个人又指着一行空缺对他说:“你三年来一直比较谨慎地修身,有可能补这个缺,希望你能多多自爱。”不久后,张畏岩果然中了第150名。

由此来看,举头三尺一定是有神明的。人要趋吉避凶,全都是靠自己,要时刻保养好自己的善心,管制好自己的言行,不能有一毫得罪于天地鬼神的地方。要懂得谦虚谨慎,不怕委屈,使天地鬼神时时怜爱你,才可能有享受福报的基础。

那些心气过于高昂的人,绝不是大器,即使有幸发达了,也难有大作为和大福报。稍稍有见识的人,都不会忍心削减自己的器量,损耗自己的福报。况且谦虚的话才有地方可以受教育,从而享受无穷的善果。这是修业者必不可少的功夫。

古人说:“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有了志向,就如同树有了根。在立定此志之后,就要心心念念都要谦虚谨慎,一点一滴之处都要考虑与人方便、与人为善,如此的话,自然能够感动天地。所以一切福报都是由我而造。

如今那些追求科第的人,最初就不一定有真诚的志向,不过是一时意气冲动而矣,兴致到了就想去求求功名,兴致退了就却然止步。孟子曾对齐宣王说过:“大王如果真地那么喜好乐教,那乐齐国一定治理得差不多了吧!”我以为,追求科举功名与齐王好乐的道理是差不多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