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世界是一个良心缺失的世界,这么说大概并不过份。这种情况在孟子生活的时候就已经出现,只不过今天更加严重了。
在现实的生活中,人们通常对自己身体的任何缺陷,都格外的介意,而对于自己内在心灵的不足,却视若无睹。这是令孟子非常感慨的事情。而这种情况,古往今来,却比比皆是。如何找回失落的良心?如何进行道德的养护?孟子生前有过许多的论述。
身体之疾与心灵之疾
《孟子·告子上》:“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
孟子曾经打比方说:有一个人,他的无名指弯曲而不能伸直,但是并不疼痛,其实也不妨碍他做什么事情。可是,如果有人能够帮助他把无名指伸直,哪怕到远隔千里之外的秦国、楚国去治疗,他也不会觉得路途遥远,因为自己的指头比不上别人。
一个并不妨事的小指头不如人,就知道心中不舒服。然而,自己的心不如别人高尚和纯净,内心却不觉得不舒服,孟子说,这就叫做不懂得类比,不识大体。
荒芜的良心
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
在孟子生活的邹国都城的郊区,有一座牛山,有一天,孟子带着学生经过这里,发现整个牛山都光秃秃的,没有一棵象样的树,甚至连新鲜的草都没有。
看着这座光秃秃的山,孟子非常感叹地对学生们说:他记得小时候,这里曾经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树木。可是,因为它在大国国都的郊区,常被刀斧吹伐,哪能保持茂盛呢?虽然它日夜生长,受雨露滋润,也并非没有新枝叶生长出来,但新枝叶才生长出来,放牧的牛羊又来了。因此它就变得像现在这样光秃秃的。
人们看见牛山现在光秃秃的样子,还以为这里从来没有生长过好的木材,这难道是牛山的本来面貌吗?
接着,孟子将牛山类比在人身上。他说:难道人本来就没有仁义之心吗?他所以会失掉善良本心的原因,就像刀斧砍伐树木,天天砍伐它,树木还能够葱郁茂盛吗?尽管他日夜培养善心,接触清晨的清明之气,促成了他与别人有一些相近的好恶,然而第二天,他的所做所为,又将那点夜是培育的清明之气破坏了。反复地破坏,清明之气就不足以存留内心;内心没有存留清明之气,那么他离禽兽就不远了。人们看见他与禽兽无异,就以为他从来没有过好的资质,这难道是人的本性吗?
因此,如果得到应有的养分,没有东西会不生长;如果失去了应有的养分,也没有东西会不消亡。
这也是孔夫子曾经教导的:“掌握它就存在,舍弃它就消失,出与入没有定时,不知它的去向。”就是讲人心的。
人性本善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渚东方则东流,决渚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有一天,告子和孟子讨论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的问题。
告子对孟子说:“人性就好比是急流的水,在东边冲开缺口就向东流,在西边冲开缺口就向西流。人性没有善与不善之分,就好比水流本来没有东西之分一样。”
孟子回答说:“水确实本来没有东流与西流之分,但水没有上流与下流之分吗?人的本性是向善的,就象水的本性总是向下流一样。人的本性没有不善良的,水的本性没有不向下流的。假如水被拍打而溅起,可以使它高过额头;假如堵塞水道迫使它倒行,可以让它流上山岗。这难道是水的本性使然吗?不过是在外的形势才导致它这样。人之所以可以令他干出不善的事,其性质也是这样的的,是因为他的本性是受到所处情势的作用而扭曲。怎么能因此就断定人性本恶呢?”
身体的养护与道德之养护
(《孟子·告子上》:“人之于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无尺寸之肤不爱焉,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所以考其善不善者,岂有他哉?于己取之而已矣。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今有场师,舍其梧、木贾,养其木贰棘,则为贱场师焉。养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则为狼疾人也。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饮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人们对于自己的身体,没有哪一个部位不爱护,没有任何一寸肌肤得不到爱护,也没有任何一寸肌肤不受到保养。看她保养得好不好,难道还有别的标准么?关键是看他如何看待这一部位。
虽然人的身体中有贵贱之分、大小之分。但一般人都知道,不要因为小的去妨碍大的,不要因为贱的去妨碍贵的。只知保养身体中不重要部分的人就是小人,保养身体中重要部分的就是大人。
有一个园丁,不种贵重的梧、桐、梓树,却保留小枣树,这肯定是一位糟糕的园丁。将自己的一根指头保养得很好,却失去了肩背还不知道,这肯定是个糊涂人。只知吃喝的人,人们都看不起他,因为他只保养自己的口腹而忘了自己的道德。吃饭的人总不能忘掉自己的道德,口腹的满足难道仅仅是为那一小块地方么?
人心之害
《孟子·尽心上》:“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
肚子饿的人吃东西觉得味道美,口渴的人喝水觉得甘甜,这样实际上没有尝到饮料和食物的原本滋味,这是因为受了饥渴之害。难道只有嘴巴和肚子受饥渴之害吗?人的心里都有类似的害。人能够不让饥渴之害发展成为心害,那么就不用担心自己自己比不上别人了。
大人治心,小人求利
《孟子·告子上》: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
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
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公都子问孟子:“同样是人,有的成了人格高尚的人,有的却成了小人,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注意满足人的心志需求,就是人格高尚的人。只满足人的生理需求的,就是小人。”
公都子问:“同样是人,有人注意满足心志的需求,有人却仅满足生理的需求,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人的感觉器官,若不用心思考,就会被外物所蒙蔽。外物蒙蔽了感觉器官,就会引导感觉器官放纵自己。心的官能是思考,用心思考就能得到人的善性,不思考就不能得到。这是天赋予我的善行,先在人的善性上有所树立,生理的欲求就无法占据它的位子。这样就成了人格高尚的人。”
寻回失落的良心
《孟子·告子上》:“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仁,是人根本的良心;义,是人生的大路。舍弃大路而不走,丧失了良心而不知道找回来,可悲啊!人丢失了鸡、狗,都知道找回来;丧失了良心却不懂得要找回来。学问之道没有什么其它的,只是寻找失去的良心罢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