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财富”的硬道理

标签:
孔子财富幸福管理幸福胡奎大学杂谈 |
“言悖而出者必悖而入;货悖而入者必悖而出。”
“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这几句简
明扼要的话,讲的是财富与生命和幸福的关系,也讲了财富的根本规律,概括了中国古人的基本财富观。
在这里,古人实际上早已指明了什么是财富的内涵:真正的财富是可以帮助我们“发身”的东西,也就是能够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生命利益——即幸福的东西。
所以《大学》里还强调:“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凡事有本有末,德是本、财是末,如前面所分析,赚钱的过程就是你积德的过程,但赚钱是手段,是末,积德才是根本,是目的。积德的本质实际上就是积福。
然后《大学》还这样描述生财之道:“是故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我们可以这么来理解:你要开一家公司,首先要吸引来必要的创业伙伴和员工,凭什么吸引来这些人呢?这就是靠老板和公司的文化、精神力量,这就是“德”。“有德此有人”,有了这种“德”的吸引和感召,就会有了一群人投奔来;“有人此有土”,“土”就是生财之道,就是我们的产品生产和服务系统;“有土此有财”,有了好的产品生产和服务系统,我们就可以获得利润;“有财此有用”,这个“用”,在企业就是发展和完善我们共同的事业,使其更好地造福他人和社会;在个人就是发展和完善我们企业内部每个人的生命。
但一个优秀的企业家,除了要懂得生财之道,还要懂得散财之道。“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你把钱财都搂在自己怀里,就像一个老板把利润都抓在自己手里,舍不得给员工发工资、增福利,那么员工凭什么听你吆喝呢?反过来,一个懂得与人们分享利润和财富的人,人们才会心甘情愿的追随他。这正是一些卓越的企业家哪怕在面临危机、发不出工资的时候,员工依然一个个死心塌地的跟着他的原因所在。
所以比尔·盖茨曾感叹:我从来没有想过要成为首富,对我来说,带领一班富有才华和创造力的人干有意义的事业,其中的快乐远远胜于赚钱。这句话说明他是一个富有财富真谛与人生大义的人。正是超越狭隘财富观的这种明确笃定的伟大信念,才造成了伟大的盖茨和微软。
最后,《大学》告诉我们物质财富创造的基本社会原理:“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生产财富的人要多些,享受财富的人要少些;创造财富的速度要快些,享用财富的速度要慢些。这样的话,你的财富就会永远处于富足的状态。无论是一个家庭、一个企业还是一个国家,莫不如此。
在这里,古人揭示了物质财富创造的两个基本社会规则:生产者要多于享受者;生产财富的速度要快于享用财富的速度。
我们看到,真正有卓越成就的企业家,不管在哪个国家出生和成长,都有着基本相同的财富观。这个财富观一定是符合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则的。而中国古代圣贤早在数千年前即已帮我们总结出正确的财富观。
《大学》里的这几句至理名言,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祖先留给我们的祖训,理解它,遵循它,时刻以它为指针,我们的人生将无财富馈乏之虞,也不会出大差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