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钱不幸福?

标签:
幸福学幸福管理学金钱财富杂谈 |
在一所大学的财政金融课上,老师问一个学生:“钱是什么?”
该学生立刻回答:“钱是一切。”
老师又问:“钱能买到学位么?能买到知识么?能买到幸福么”
该学生顿时语塞。
那位学生的回答并不令人大感奇怪。物质主义和拜金主义的盛行,使得人们对财富的理解越来越片面。《福布斯》或《财富》之类杂志的富人排行榜,更是在整个社会造成一种“共识”——财富就是金钱的代名词。
钱。财富。幸福。这是绝大多数人一生的三大主题词。绝大多数人一辈子都围绕这三大主题词奔波忙碌。
然而,钱——财富——幸福,这三者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却并不是每个人都曾认真思考过和完全思考清楚的。否则,我们的社会大概不会衍生出那么多的不幸故事。
“想要好日子么?那就拼命赚钱吧!没钱哪来的好日子?!”这是我们绝大多数人从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得到的教导。
在这样的教导里,“幸福”这个词几乎是靠边站的,很少被提及,代表“幸福”的是“好日子”,而“好日子”又几乎是和“钱”挂钩的。人生要好日子,显然不能没有钱。而在不少人自小养成的观念里,钱几乎就等于好日子。
“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一句话人们老生常谈的一句话。其中一个“但”字,道出了人们的观念。人们不知不觉地用后一句话代替和否定了前一句话。
诚然,“万事惟财不举”,在人类社会,钱代表着一种能够有效支配人、事、物等社会资源的特殊能量,也是维系社会集体生产关系的特殊纽带。在市场经济社会,我们很难离开钱而生存。我们也很难离开钱而追求成功和获得幸福。所以,我们不必讳谈金钱,更没有必要故作清高地把金钱视为“铜臭”,避之唯恐不及。
孔子曾教导我们:“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在一个道德风气腐朽败坏的社会环境里,一个人如果求得富贵了,是一种耻辱,因为他是以随波逐流、败坏道德风气、伤害他人及社会公共利益的方式来攫取富贵的;
同样,在一个人人都可以凭借个人才能和勤奋发家致富的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里,如果一个正常的人生活贫贱,那也是一种耻辱,因为他不是不懂得勤奋,就是不够聪明能干。
虽然今天的中国社会依然还存在种种不良的社会风气,但整体上我们的社会环境正在日趋健康、和谐,日益良好的时代环境使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依靠个人才能和努力而摆脱贫贱。这是我们应该时常感恩的。
但是,我们还必须深刻反思:为什么有许多人辛辛苦苦赚到了很多钱,看似摆脱了贫贱的人们,却并没有获得想到的幸福,甚至依然深陷于心灵的悲苦与种种不幸呢?
孔子还曾告诫:“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裕与尊贵,是人人都向往的,但若不能以正道的方式来求得,则即使给你富贵也不能要。
贫穷与卑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若不能是正道的方式来脱离贫贱,也宁愿不要。
《大学》也告诉我们:“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宇宙的能量是守恒的。一切财货、名利、富贵以错误的方式进来了,最终将以错误的方式流出去。
那些依靠不正当、甚至伤天害理的方式攫取富贵的人们,表面上光鲜照人,实际上却身心不安,生活充满了烦恼、恐惧、是非与矛盾,难有幸福可言的人。实际上已经在遭受报应。
按照佛法的告诫:一切不安、烦恼、恐惧,皆是消福、折寿之相。这些一个个细小的不安、烦恼、恐惧,日积月累到一定的程度,即如大河决堤,冲毁你苦心经营的富贵王国。此种报应,不仅现于当下和此生,而且会影响你的来生和儿孙后代。因果报应从不落空。
所以,每个处于富贵却并不幸福的人,都应该好好对照这句话来扪心自问:
我们的富贵来得是否正当?
假如我们的富贵得不正当,又该如何来补救?
在此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思考:
许多人往往将钱视为财富的代名词,可是,钱等于财富?
钱、财富、幸福,它们之间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