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试谈谈“好心情”、和谐与大成人生之道

(2007-11-27 00:07:06)
标签:

学习公社

好心情

和谐

大成

心理建康

孔子

中庸

下面是2006年7月5日胡奎在北京东方生命研究所的发言 
 

    我注意到刚才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苏老师读的听众来信中提到一个问题:健康心理有没有什么标准?我认为这个问题很重要。我们有一个办了两年多的企业家沙龙——“好心情管理工作坊”,创办人智然先生既是我的朋友更是我的老师,他是一位卓越的心理学家,他对于中华传统的生命文化有着非常出色和独到的研究。下面我谈的大都是我跟随智然老师学到的一些体悟,不一定成熟,也不一定完全符合智然老师的本意,请各位前辈和老师批判。

    关于健康心理的标准,心理学家们可能会给出许多不同的答案,但智然老师认为,健康心理只有一个标准,就是好心情。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看他的好心情指数有多高;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准就是看整个社会的好心情指数有多高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好心情”不同于人们通常意义上的快乐,因为现在“快乐”这个词太泛滥了,被庸俗化了,狭义化了。很多人都在追求快乐,但这种快乐往往变成追求物质满足和感官刺激,变成对身外之物的向往、渴望与占有欲,所以“快乐”往往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得失有关,人们在得到什么利益或满意了什么愿望的时候,才会产生“快乐”,而这种受制于外界事物的“快乐”是很容易丢失的,很难持久,具有它的不可控性。并且,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因为追求所谓的和一时的“快乐”而付出惨重的代价。

    “好心情”不同于人们通常所说的“快乐”,“好心情”是一种成熟稳定的心理状态,不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甚至也不受个人得失、荣辱、安危、利弊的影响,是一个人的综合心理素养的最高体现。

     用“吃”来打个比方,“快乐”就象遇到什么好吃的东西,一下子吃个痛快,但往往是吃了这回没下回,吃了这顿没有下顿,一会饱一会饿,它不稳定,也不自主。好心情则不然,好心情是你的心始终处于饱的状态,你的心始终是自主的自足的自在的自然的自由的。

    所以,好心情的状态,实际上是古代中国圣贤在自我修养方面所追求并达到的一种最高境界,也可以说是个体生命自我修炼和完善的最高境界。这是至高的境界,却也是至凡的境界,至复杂的境界,却也是至简单的境界。

    怎样做到好心情呢?就是中国古代圣贤讲的“和”字。

    孔子讲的“和”,有几个层面:第一个你跟自己关系的和谐,也就是个人身心的和谐。说通俗些,就是你要能够跟自己相处好。怎么叫能够跟自己相处好呢?就是对自己负责!你要能兑现自己对自己的承诺,也就是说,你真地能对自己说了算,你能自由自在地掌控你自己。比如,你明知抽烟对身体不好,每每下决心要戒烟,但每每又忍不住要大抽起来。其结果呢,你不仅身体受损,你在内心对自己也会感到失望,因为你对自己的承诺不算数,因为你没有信心控制自己,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多,长此以往,你就会越来越没有自信,越来越不安,越来越感到没有力量。你一方面担心自己的健康受损,一方面又要满足自己抽烟的欲望和快乐,你会越来越深陷于身心对立的矛盾。这个矛盾解决不了,跟着其他的矛盾就会来,那么你会身心就会失和。如此的话,可想而知,你的快乐体验越多,你的内心矛盾和不安也会越积越多,你身心的矛盾会越来越多。这样的状态下,你很难有真正的好心情,虽然你的所谓的“快乐指数”可能看起来可能很高。

    “和”的第二个标准,就是你跟他人的关系和谐。你和他人的和谐关系,说到底,就是你能对他人负责,你对他人的承诺能够算数,这样你和别人的关系才可能和谐。这就是要讲良心!良心是什么?良心就是能够责任心!一个人如果不能对自己负责,又怎能对他人负责?一个人如何自己对自己说的承诺都无法兑现,又如何能兑现对他人的承诺?如果承诺无法兑现,自己都不能相信自己,更何况是别人呢?所以,别人嘴上不说,你自己心里会难受不安,慢慢的积累就会变成病,越来越没有好心情。所以,与他人关系和谐的前提,是个人身心的和谐,个人身心不和谐,你与他人的关系很难和谐。没有和谐,就没有好心情,你的生命质量就不可能高。

    所以,和谐社会的根本,是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取决于每个人的身心和谐,身心和谐的标准就是要做到问心无愧,要做到问心无愧,首先要能对自己负责,其次要能对别人负责。这样的话,你自然就会有好心情,有了好心情,你的生命质量一定会高。

    所以,孔子对于人际关系提出的最高标准,就是待人如己,人我一体。所谓待人如己,就是“仁”的境界:象对待自己一样对待别人。你对待自己怎么样,你就要怎样对待别人;你要求别人怎么样,你自己先要做到;你希望别人给你的,你要先给别人。你能待人如己,别人才会待你如己。如此,则总个社会就会互敬互爱,一团和气,当然大家都会天天好心情。

    但孔子知道普通人很难做到人我一体和待人如己,所以,他又提出其次的标准,就是先人后己,这就是“义”的境界:在利益面前,你要先想到别人,后想到自己;先满足别人的利益,再满足自己的利益。这也是商业的基本准则。但现在的商业陷入到一个重要的逻辑误区里。怎么讲呢?现在我们一提到公司的宗旨,大家都会说,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但同时还有另外一个说法:公司是以满足客户需要为目的的。这两个说法看起来是一回事,但是其中有很深的矛盾——也就是谁因谁果的矛盾。满足客户的需要就是服务,服务是因,而盈利是果。凡事只能是先有因后有果,所以只能是先尽到服务的责任,才求盈利的果实,这也就是“先人后己”的问题。世间万法皆空,只有因果律不空。这个因果律就是“道”的力量。我们做事情要想成功,只能先人后己。所以有一个中国善佑善集团,他们的董事长褚武军先生制定的经营理念非常好:“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你想得到爱,想得到福,你得先把你想要得到的爱和福给别人,然后你才能得到别人给予你的爱和福。所以我们讲舍得舍得,只有先舍后才能后得,先人后己就是先舍后得,这就是“义”的标准。

    但孔子知道人们往往很难做到先人后己,所以他又提出一个再求其次的标准,就是卑己尊人,这就是“礼”的境界。孔子要求我们在和别人相处的时候,把自己放在很谦卑的位置,而把别人放在高处和前面。我在生活中见过的很多老同志都是这样的做,这个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一辈子。凡事若能做到卑己尊人,别人也自然会对你礼敬三分,大家才可能和谐相处,也才可能创造好心情。所以古之圣贤都懂得“为天下溪”。

   所以,我认为,生命的根本,就是追求和达到好心情的状态,这个好心情的状态,也就是和的状态,这个和的状态,也就是你的生命作为一个物质、能量、信息系统始终处于均衡稳定和谐的状态,这种均衡稳定和谐和状态,也就是顺“道”的状态。顺道则生,逆道则亡。那么,怎样才能顺道呢?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要按因果规律办事,凡事从因出发,先种因,再求果,多种善因,则善果不求自来,只要依照因果律办事,你就可以“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因为收获是顺其自然顺理成章的结果。

    因果律到底是什么?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道”。这个世界是的月落日升风行雨住是谁在管理呢?我们每天的生活是谁在管理呢?是“道”的力量在管理。道的力量,就是掌管宇宙万物的终极力量,不可背,不可抗,不可违。举个例子说,小孩子上学如果不努力,就会考试不及格;如果我们不按时吃饭睡觉,就会生病,等等,这一切是什么力量造成的?是道的力量。道的力量就是天的力量,道的力量就是规律的力量,也就是因果律的力量。

    所以,我们今天讨论生命文化,我认为一定要从“道”的高度来认识和看待我们的生命,只有依“道”行事,只有依照“道”的标准,知道有些东西不可违,有些力量不可背,有些事情不可为,有种声音不可不畏,我们才能使我们的生命得到不断的滋营、丰富和充实,才能使我们的生命始终处于和谐的状态,才能天天好心情。只要有了好心情的,我们就会有真正高质量的生命和真正高品质的生活。有了好心情的老板,才懂得为员工创造好心情,员工有了好心情,工作的热情和创造力自然就高,绩效不需考核就会创造出来。

   在这里我还需要提到中国古代的另外一本经典,就是《中庸》,许多人对中庸都有一些错误的理解,实际上,中是什么?中就是心的意思。庸是什么,庸是稳定恒常的意义。中庸,就是你的心处于恒常稳定的状态,这个状态,就是不急不燥的状态,就是没有患得患失的状态,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状态,就是平顺喜乐自在自然的状态,就是怡然富足的状态,也就是好心情的状态。这种状态,在儒家就是君子为人处事所表现出的泰然自若状态,在道家就是一个人处于得道后的潇遥自得的状态,在佛家就是智慧洞开终日极乐的状态。就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儒道释的精神本质是内通的,都是要教育引导我们如何建立和保持好心情,从而达致生命和谐与完美,这种生命和谐与完美的状态,也就是被奉为大成先师的孔子所达到的大成人生的状态,也就是钱学森先生提到的大成智慧的状态。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所在。

    以上只是我班门弄斧的一些感言,也算是我这两年跟随智然老师的一些心得感受,不对不妥的地方,希望各位老师多多指正。祝愿大家天天好心情,人人享大成!谢谢大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我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