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中学生问题韩松世界观想象力水知道答案科学哲学宗教 |
分类: 教育 |
谁能告诉我,世界是什么?
谁折断了想象力的翅膀
不过,我觉得韩松博文的题目《如今,中学生的问题可真难回答》似乎有点问题,“如今”两个字是不是该去掉。
我的困惑是,如今的中学生们的问题,我们这些“当年的中学生”难道没有吗?除了少数问题带有深深的时代烙印,有多少问题其实是困扰过一代又一代的人。
回想我们的成长道路,有多少问题曾经被家长或老师一棍子打回到大脑的“冷宫”,有多少次提问在无情的嘲笑甚至喝斥中令我们幼小的心灵深受伤害,有多少的困惑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压抑、掩盖、埋藏在我们幼小的脑海深处,直到发霉、腐烂、遗忘,直到我们被训练成一个再也没有热情、动力和勇气去思考或提出任何奇怪的远离现实的问题的大人。
记忆中的“我”,那个小男孩,生在一个偏僻落后的乡村,父亲只有小学二年级文化,母亲只在文革期间念过几天夜校,小学老师多数都是顶多高中毕业水平的民办老师,学校就象一落生活就象一部无情的机器,只是一天天一点点地给你喂一些语文和数学书上的东西。偶尔获得的一点点课外书,在老师和家长眼里都是非法物。那些充满过我的大脑的问题与困惑,有的至今活在我的记忆里,但却从来没有过蹦到脑海之外的机会。与20年前的我相比,今天的中学生脑子时的问题看来更多了。我深深理解这种问题得不到解答的痛苦。
曾经有人说,我们的教育制度就是通过十二年的学习,将一个活蹦乱跳、个性鲜明、好奇心十足、满脑子问题的孩子,雕刻成一个没有好奇心、没有了想象力、没有了问题、没有了个性、没有了看书的热情、没有了学习的兴趣的标准化半成品,然后再输送到“大学”车间进行专门技术的加工。想象我们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真有一种说不出的心痛。
英国国会曾经专门出台一个有关推动“创意英国行动”的报告,报告强调“国民的想象力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财富”。记得有人曾说过,如果把一个成年的人行动能力与一个6岁儿童的想象力结合起来,将产生惊人的创造力。在今年这样一个鼓励创意、创新和创造的时代,我们不能不去认真的思考:成长的代价,是否意味着想象力的丧失。
如何看待这个现实世界?
老实说,这些问题是我一直的困惑,小时候有,长大后更深刻,深刻得自己只好把它忘记了。不过,近几年来,因为有意接触了一些宗教思想,尤其是对佛理的参悟,使我有一种越来越强烈的感觉,孩子们提到的这些问题,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被解开。我并认为,在此过程中,科学固然要发挥不可少的作用,但哲学和宗教哲理的引领,则是更重要的。
需要新的世界观
这个问题,又使我联系到佛教里讲的“色”与“空”的观念,色就是空,空就是色,我们的肉眼所看到的一切有声有色有情世界,都有其另外的一面,即真实不虚的“空”。我相信,对于“空”的理解,一定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探究和发现世界的真谛。
不管这些问题的答案如何,有一点我比较确信,那就是我们每个人从而被反复教育的世界观问题。我相信,今天我们需要调整认知和看待世界的方法,我们的世界观需要改变!当越来越多的困惑需要澄清时,可能意味着一种新的世界观将要诞生,那将是科学与哲学精诚联姻携手合作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