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能告诉我,世界是什么?——从“中学生们的问题”谈起

(2007-06-13 09:43:18)
标签:

中学生

问题

韩松

世界观

想象力

水知道答案

科学

哲学

宗教

分类: 教育
   

谁能告诉我,世界是什么?

 

 

   今天碰巧看到我的老领导、原了望东方周刊常务副总编辑、现在新华社对外部副主任韩松去年写的一篇博文《如今,中学生的问题可真难回答》(见下面的转载),感触很深。

    韩松老师去通州某中学中学生们作报告,报告题目是“想象力与我们的未来”。报告完了后,孩子们向他提出了许多稀奇古怪的问题,令他感到无法回答。他感慨地写道“实在很是惭愧,同学们的这些问题,很多我都回答不出来。我想到了两点:第一,同学们在平时很可能从来没有机会提出这些问题;第二,老师们在平时很可能从来没有想到过要解答这些问题。”

    这位有着新华社“第一编辑”美名的大才子,还是一位颇有影响的科幻作家,连他这种专家人士都对孩子们的问题感到“惭愧”,何况我们这些身不由已地挣扎在功名利禄甚至油盐酱醋当中、连现实问题都想象和看顾不过来的平俗之辈呢?

 

谁折断了想象力的翅膀

 

  不过,我觉得韩松博文的题目《如今,中学生的问题可真难回答》似乎有点问题,“如今”两个字是不是该去掉。

  我的困惑是,如今的中学生们的问题,我们这些“当年的中学生”难道没有吗?除了少数问题带有深深的时代烙印,有多少问题其实是困扰过一代又一代的人。

   回想我们的成长道路,有多少问题曾经被家长或老师一棍子打回到大脑的“冷宫”,有多少次提问在无情的嘲笑甚至喝斥中令我们幼小的心灵深受伤害,有多少的困惑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压抑、掩盖、埋藏在我们幼小的脑海深处,直到发霉、腐烂、遗忘,直到我们被训练成一个再也没有热情、动力和勇气去思考或提出任何奇怪的远离现实的问题的大人。

   记忆中的“我”,那个小男孩,生在一个偏僻落后的乡村,父亲只有小学二年级文化,母亲只在文革期间念过几天夜校,小学老师多数都是顶多高中毕业水平的民办老师,学校就象一落生活就象一部无情的机器,只是一天天一点点地给你喂一些语文和数学书上的东西。偶尔获得的一点点课外书,在老师和家长眼里都是非法物。那些充满过我的大脑的问题与困惑,有的至今活在我的记忆里,但却从来没有过蹦到脑海之外的机会。与20年前的我相比,今天的中学生脑子时的问题看来更多了。我深深理解这种问题得不到解答的痛苦。

  曾经有人说,我们的教育制度就是通过十二年的学习,将一个活蹦乱跳、个性鲜明、好奇心十足、满脑子问题的孩子,雕刻成一个没有好奇心、没有了想象力、没有了问题、没有了个性、没有了看书的热情、没有了学习的兴趣的标准化半成品,然后再输送到“大学”车间进行专门技术的加工。想象我们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真有一种说不出的心痛。

  英国国会曾经专门出台一个有关推动“创意英国行动”的报告,报告强调“国民的想象力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财富”。记得有人曾说过,如果把一个成年的人行动能力与一个6岁儿童的想象力结合起来,将产生惊人的创造力。在今年这样一个鼓励创意、创新和创造的时代,我们不能不去认真的思考:成长的代价,是否意味着想象力的丧失。

 

如何看待这个现实世界?

 

   只是从“方法论”的层面,去讨论如何正确地对待孩子的提出和保护孩子的想象力,我认为是不够的。仔细看看韩松整理的36个问题,不难发现,在孩子看似光怪陆离的种种问题背后,潜藏着的一个长期困扰我们每个人的最普遍、最根本的问题:“如何来认识和看待这个世界”。

    不凡再来看几个韩松整理出来的问题:(序号为原文的)

    1.世界上真的有鬼吗?

    4.鬼是不是和我们同生活在地球,只不过空间层次不同,所以我们看不见?可是为什么日本有个电视节目拍出鬼来(用摄像机拍出来的)?

    5.第六感是怎么回事?有没有心灵感应?

    6.地球及银河或太阳是不是只是另外一群更高的人类生物的一件玩具?

    7.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是否能和鬼交谈?

    8.真实生活中是否存在像树精似的灵异生物?

    11.为什么有些病症用科学的方法治不了,但用迷信的方法就能治好?

老实说,这些问题是我一直的困惑,小时候有,长大后更深刻,深刻得自己只好把它忘记了。不过,近几年来,因为有意接触了一些宗教思想,尤其是对佛理的参悟,使我有一种越来越强烈的感觉,孩子们提到的这些问题,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被解开。我并认为,在此过程中,科学固然要发挥不可少的作用,但哲学和宗教哲理的引领,则是更重要的。   

 

需要新的世界观

 

    举一个例子。日本一位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在相同的杯子里倒上相同的水,然后对一个杯子说“啊,你是天使”、“你很美”等赞美的话;对另一个杯子说“你是魔鬼”、“坏蛋”之类咒骂的话,再用高倍显微相机进行高速拍照,结果发现,被赞美的水,其分子的结晶状态非常完美,精致标准的六角形分形,美仑美焕;而被咒骂的水,其分子的结晶状态则非常糟糕,就象阴沟里的污水一样乱七八糟一片污浊。这位科学家将实验结果编辑成一本书,叫《水知道答案》。

   老实说,当我第一次读到这本书,看到这些照片时,我感到无比震惊。我想起以前人们所说的“万物有灵”论。既然谁能感知到人类语言的信息,那么人能不能感到水里的信息呢?是否可以说,一切的物质之间都存在某种形式的潜在的能量与信息交流。

    我甚至想起,目前物理学家们普遍困惑的难题,即反物质、暗物质、反能量、暗能量的问题。不知道水对于人的语言的感知是不是一种暗能量的交换。

这个问题,又使我联系到佛教里讲的“色”与“空”的观念,色就是空,空就是色,我们的肉眼所看到的一切有声有色有情世界,都有其另外的一面,即真实不虚的“空”。我相信,对于“空”的理解,一定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探究和发现世界的真谛。

  不管这些问题的答案如何,有一点我比较确信,那就是我们每个人从而被反复教育的世界观问题。我相信,今天我们需要调整认知和看待世界的方法,我们的世界观需要改变!当越来越多的困惑需要澄清时,可能意味着一种新的世界观将要诞生,那将是科学与哲学精诚联姻携手合作的结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