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不坐彭知府

标签:
桐城不唱乌金记南京不打五更鼓安庆不坐彭知府潜山不当高知县安庆不做陈知府 |
分类: 自顺随笔 |
安庆不坐彭知府
安庆迎江寺山门左右一对重约三吨的大铁锚,也是一大特色;有说安庆地形如船,塔为桅杆,若不以锚镇固,安庆城将随江东去,故而设之。
民间传说,版本较多。
传说安庆城是王母娘娘游东海时的一艘大船,游玩后回了天庭,大船搁在长江边。
振风塔恰似桅杆,一旦拉起了篷帆,会飘忽不定,留不住风水,攒不住人气,或遭受水灾;“篷”“彭”有一点谐音,安庆不欢迎彭姓知府;古时安庆流传有,“南京不打五更鼓,安庆不坐彭知府”;“桐城不唱乌金记,南京不打五更鼓;潜山不当高知县,安庆不做陈知府”。
恰巧有一年,皇帝派一姓彭的知府到安庆上任;接到圣旨后,彭知府闷闷不乐,吃不下饭睡不好觉,迟迟不敢前往安庆到任;彭知府自幼丧父,母亲毛氏见儿子心事重重,询问起缘由;毛氏说到,“安庆虽是一艘大船,有为娘这只大毛(锚),船就漂不走了,还有宝塔镇住水妖,保管百姓无忧,风调雨顺”;母亲的话,启发了彭知府,赶制二只大铁锚,摆放在迎江寺山门二边,安庆城这艘船的“船头”之上。
后来有说,彭知府上任之后,为官不错。
“桐城不唱乌金记”,是说清乾隆年间,桐城北乡(现大关镇台庄村)王家大屋,有位家财万贯的王子旺员外,生有一女,名王桂英;视为掌上明珠,宠爱有加,聘请距此地五六里地的王集周庄秀才周明月为私塾先生;王小姐貌美贤淑,与一河之隔的猴岭李湾书生李官保(仪春)婚约;待到出嫁时,其父以传家之宝(四块乌金一对玉镯)为其陪嫁,一时惊动四县八乡;新婚之夜,盗贼雷龙潜入洞房,借新郎辞客进门之际将其杀害,盗走乌金;新郎被杀,乌金被盗,李家以为是桂英勾引奸夫所为,告到县府;桐城知县陈琳仅凭现场有周明月的一把折扇,盗案当奸案办,认为王桂英勾结周明月杀死李仪春,严讯逼供,屈打成招,打入死牢;周明月之妻陈氏(大关镇台庄村牡丹冲陈门大户之女),奔走营救,至南京找到丈夫挚友大讼师吴天寿,哭诉冤情;吴天寿义愤填膺,疾书一百零八张状纸,陈诉真相;“将诉状顶在头上,跪在衙门,逢官遇轿高声叫喊,百姓围观尽诉冤情”;“文官见我催轿走,武官见我马加鞭”;中秋之夜,南京城大放花灯,大小衙门七十二道,道道门不关,陈氏女将诉状掖于发际和周身上下,潜入总督府大堂,夜半击鼓鸣冤;总督张柏龄权衡再三,不愿扯一发而动全身,更使自己亲信桐城县官难保,自己颜面受损,将陈氏女三番五次轰下大堂,陈氏拼死拼活,冲上大堂,舍身救夫,撞死于总督案前;正当皂隶移尸匿迹之时,吴天寿拦尸闹堂,南京总督张柏龄责令下属桐城知县复查此案;陈琳不敢违命,县官装扮商人,明察暗访,几经周折,终于在江西瑞昌县将真凶雷龙捕获归案;周明月、王桂英获释,乌金完璧归赵;桐城知县陈琳慑于众怒难犯,披麻戴孝,伴护陈氏灵柩回桐城北乡安葬。
周明月、王桂英的结局也有多个版本:一说南京总督见案情大白,从中牵线,李家失子,收周明月为螟蛉(义子),与王桂英完婚,侍奉二老,并养老送终;一说周王二人牵手伉俪,白头偕老;一说周明月铭感陈氏义烈,誓不再娶,仍以授业终生;王桂英看破红尘,削发为尼。
清嘉庆三年(1798年),上海新垃圾桥北燮记书局出版石印本《绘图王小姐乌金记全集》;清道光年间,民间艺人编成戏剧,到处演唱,至光绪年间形成黄梅戏剧目《乌金记》,被列入三十六本大戏经典剧目之一;但是剧本鞭挞了桐城县官胡乱断案,“骂一声桐城县昏庸无才”“无法无天忒胆大”等等唱词,此剧在桐城受到忌讳,因而禁演,故有“桐城不演《乌金记》”之说。
南京古称应天府,长江年年泛滥,官府束手无策,百姓苦不堪言;某任应天府尹得到神仙梦中指点,“江里有沉船成妖,城内大户某家有金盆,使金盆沉江可镇此水妖”;府尹找到大户软磨硬泡连诓带骗,“五更鼓后归还”,大户方才答应;晨钟暮鼓,鼓一共打五次,第一次称一更,第三次是“半夜三更”,凌晨最后一次是五更;府尹到梦里神仙指点的地方,将金盆扔到江里,一时间长江怒涛为之平静;为防止大户和后代要盆,南京鼓楼成了定例,晚上打鼓只打四下,五更不打鼓,天亮直接敲钟。
有说朱元璋打下江山,在南京建皇城至水西门时,由于水深急流,城墙总是修不起来;朱皇帝向富商沈万三借聚宝盆以压水妖修城墙,并说五更归还;但城墙修好后,皇帝下了一道密旨,从此不打五更之鼓。
“潜山不当高知县,安庆不做陈知府”;潜山地貌似竹排,安庆地貌似船形;“高”与“篙”,“陈”和“沉”,同音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