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振风塔

标签:
宝塔王塔影横江过了安庆莫说塔过了安庆不说塔万里长江第一塔 |
分类: 自顺随笔 |
安庆振风塔
振风塔位于迎江寺,安庆地标建筑;原名“万佛塔”,安庆人称“宝塔”;后名为“振风”,有“以振文风”意。
有说:明代以前,安庆未出过状元,文风凋敝;星相家认为,安庆一带江水滔滔,文采难以在此扎根,须建塔镇之,才能让文采不东流;此为一说,但安庆自建成振风塔后,境内文风果然昌盛,才人辈出,出了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状元赵文楷、书法大家邓石如、桐城派文学等等。
振风塔,有说始建于宋,重建于明隆庆二年(1568年),隆庆四年建成;采用“堆土法”建造,塔高72.74米,七层八角,内共有一百六十八级台阶,由第一层盘旋而上可达七层;有“过了安庆不说塔”“万里长江第一塔”称,晴空月夜“塔影横江”曾为老安庆八景之一。
传说:每年八月十五中秋之时,冰轮高挂苍穹,江中塔影之旁突然幻出无数塔影,五彩纷呈;万里长江沿岸群塔集会安庆,向振风塔一年一度“朝觐”,于是振风塔又有“长江塔王”“宝塔王”之说。
有总结说:振风塔具有佛塔功能以外,兼有导航引渡的作用,且有一大二高三妙特征;一大,抗战初期,日寇侵犯安庆,安徽省图书馆文员潘石尚等将省志及文史馆资料书籍藏于振风塔内,直至抗战胜利,日寇也未发觉;二高,塔上远眺,可见方圆十里景色;三妙,塔门布局多变,登上二层以后往往入而碰壁,不得其门,一旦得门而上,则又勃然而悟,其乐无穷。
七层宝塔,每一层有其对应名称:第一层,一方雄镇;第二层,二水遥分;第三层,三极垂光;第四层,四大皆空;第五层,五妙境界;第六层,六朝遗胜;第七层,七级浮屠。
塔的底层供奉一尊五米高的接引佛,二层供弥勒佛,三层供五方佛,四层以上有浮雕佛像八百多尊;有说宝塔佛像总数达一千一百七十八尊,三层外围八门二侧内藏十六幅精美明代壁画。
有说壁画高近二米,画中神像面部饱满,八字胡须,头戴盔缨,脖系白色方巾,右肩红色左衽长袍,左肩披铠甲,腰系长带,足踏毛绒战靴;右手于前胸结手印,左手下持长腰带;壁画有多处绘画起稿定位线痕迹,壁画颜色鲜艳,线条流畅;画面是一位古代官员,人物造型、面貌、衣着、绘画手法等具有明显的明代风格。
塔底层设宽约三米的有柱回廊,二层以上设无柱回廊。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天国战争,振风塔六、七层被炮火击毁;同治九年(1870年),安徽巡抚布政使吴坤修(1816年~1872年,字竹庄,号石厚,江西新建人),重修振风塔,底层有碑刻《竹庄吴中丞像赞》;“九州锁钥”,表明安庆战略位置;“放大光明”,战乱结束不久后题,是对和平安宁美好生活寄托。
民国七年(1918年),前财政总长周学熙,完成其母吴老夫人遗愿,捐银万两以上,对迎江寺振风塔进行了二十世纪第一次大修;1954年,安庆市政府拨款重修,百日竣工;1978年,安庆市政府再次拨款并由市博物馆“扛鼎重修”;1993年5月,皖峰方丈募资并主持重修,历经22个月;2014年6月,经过文物部门批准,安庆市对振风塔启动大修,主要整修塔檐漏雨造成多层塔心室顶部渗漏,以及内外粉刷、防雷设施等,大修历时一年;2021年5月10日,振风塔顶于暴风雨中掉落;2022年7月,塔刹重新安装。
塔的七层,封闭上锁。
有说,七层塔上跳下,可免地狱之苦,故而。
顺时俯拍寺内:
依序再拍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