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防疫日记(27)
(2022-05-22 15:11:49)
标签:
随笔/感悟 |
分类: 日记 |
5月22日
今天还是闲来无事,我想,那就记录一下自己对这几日的两个敏感话题的真实感受吧。
第一个话题是某小区的那个电话录音的传播。
第二个话题是有关某小区的那个调查报告的传播。
谈这两个话题的前提条件是:事情真实,没有编造。如果造假,那就是我浪费感情了。
先谈第一个话题:某小区的电话录音(由于居民投诉,大概是一名街道干部,受上级委托,给一位被封控的居民打电话听取意见)
首先,我最同情那些被封控的百姓们:招谁惹谁了?被无情地限制生活!被封闭十几日了,缺少关爱,孤独无助,后续的生活问题关心和解决的不够。设身处地的想象,如果我处在那种环境下,可能比他们更加暴躁。
其次,我也同情我们的街道和社区的干部们:平时不显山露水,无所事事的样子。但现在的重要时期,身为基层干部,在权力有限、能力有限、精力有限的条件下,被上挤下压,力不从心,内心的痛苦谁人理解?二十几年前,我曾在国有大型企业中负责下岗再就业安置工作,在员工困境面前的那种无能和无奈,我至今仍然历历在目。
第三,我很敬佩这位投诉的居民:不仅敢为大家出头,争取权益,而且,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极强,几乎句句在理。
第四,我同样也敬佩打电话的这位干部:心平气和,不激化矛盾,能直接了解百姓心声,接受批评,并耐心解读百姓困惑。
然而,我对这两个人也都有不满之处:
先说街道干部:你为何就不敢给居民一个大胆回应?该承担的承担,该抱熊的抱熊,该反驳的反驳,该向上级反映的给居民一个交代,能解决的,确定一个解决时限。态度是一个关键因素。有些时候,百姓诉求,并不一定期待你即刻能解决困难,关键是要你的态度,看你以怎样的态度去处理,而不是推诿。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安抚是他的唯一手段。显然,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估计,要么他的上一级政府又要出面处理,要么就只能拖延,一直到按预期解封。
再说投诉居民:在矛盾没有特别激化的前提下,不必要急于把录音发送到网络上,可以再给政府一些时间。我们不是给百姓送教材,也勿需展示风采。如果真到了必须求助舆论导向帮助的时候,那才“该出手时就出手。”
只有双方共同朝着一个方向努力,问题才会尽快解决。况且,我也这样认为:发至网上传播,未必是当事者的本意。可能是从一个小范围的交流中,被别人利用了。
录音是粗略听的,如理解不对我会低头认错的。
在这里,我只能再重复一下常讲的那句话:换位思考,理解万岁!
再谈第二个话题:某小区的那个调查报告(落款是某区某中心所起草的某位阳性患者的调查报告)
这个问题,很难让人相信它的真实性。也许是无意中的泄露,是工作中的失误。
无论怎样,我都旗帜鲜明地支持追究责任。涉及几十人的隐私问题,竟能够广泛传播。我最初的感觉以为是假造,但看到内容,感觉语言流畅、逻辑紧密,事实记录详实,编造的可能性很小。这种传播,水平及其低下,但愿是素质和能力问题,不是恶意行为。
另外,我感觉还有不够专业之处:你们只是要写一份病情报告罢了,患者住房多大面积,几室几位,和病情有关联吗?
我不知道被涉及的居民是否已经投诉相关部门,但这件事情绝不是儿戏、被一笑了之。应该吸取教训。
如果是造假,不是真实的,虽然其行为可耻,但这也是我心愿。
早晨,刚健步回到家里不久,就又接到了一个紧急通知:园区所有居民现在都不允许出单元门,外出的赶紧回家。紧接着,又接到了今天继续做核酸的通知。这一阵风一阵雨的,真让我见怪不怪。
官方消息:5月21日,疫情0增长。
最后还要记录一件事情:昨天白天我还在日记中写到,感谢和理解保供渠道。但晚上就遭到了打脸。居民在领菜时,发现原先订购的“老来少”芸豆变成了架豆王。有的居民当时就表达了不满。回到家里,再看微信群,有的居民说香蕉的品牌从“佳农”换成了“索菲亚”,有的居民说,豆腐根本不是“老娲岭”的,味道酸酸的。更有甚者,普遍反映短斤少两。这商业运作,真是唯利是图啊。辜负了政府的信任!
外边的警笛声又在刺激着百姓,但愿这是黎明前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