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防疫日记(26)
(2022-05-21 09:42:55)
标签:
随笔/感悟 |
分类: 日记 |
5月21日
今天我们小区还要做全民核酸检测,至于这是第几次检测,也无需再盘点了。
早餐后,在小区里健步四圈,回到家里打开电脑,感觉这几天已经没有什么新鲜事了。好人仍在继续前行;政府似乎暂停了高调的战疫部署,低调落实;网络中的新闻也不再让人那么敏感了,无聊的传播也不再兴风作浪了。
于是,我忽然觉得,应该把从疫情爆发以来,对全市食品供应链问题,谈谈自己的感受。
大约从疫情爆发的第三天起,政府主导的居民生活“保供”渠道就开通了,但这不是“福利”,也是一种商业运作,各供货商之间、各采购单位之间,难免存在价格和利益差距。与此同时,民间的集采行为并没有停止,尽管有“违规”之嫌,但这也是一种地下的“官商合作”。如果按照过去的那种市场经济理论的理解,也算是一个补充渠道。我们小区的几个超市、民间“能人”,都在为此而忙碌。百姓拥护“保供”体系,但也绝对支持民间“集采”。因为在最开始,保供渠道所提供的食品基本都是以“蔬菜包”的形式,而民间集采可以挑选,供货及时,并且价格也并不比保供渠道高。
我最初在小区物业组织的保供渠道买了一个80元的蔬菜包,几天后,又看见一个50元的蔬菜包,里面有西蓝花、白菜、茄子等第一个包中所没有的蔬菜,于是,追加买了这个蔬菜包。然而,当我们取货的时候,被“抱歉地”通知,因有些品种供不应求,部分蔬菜已被调换。而被调换的蔬菜,正是西蓝花、白菜和茄子。增加了大头菜、土豆、角瓜等我家里已经“堆积”的蔬菜。无奈,我们用了十几天的时间消化这些食物。与此相反,猪肉、鸡蛋、蚬子、部分水果等,还是从集采渠道得来更方便。有一大批年轻人,极其热衷于快餐和小食品,集采渠道采购更是方便。因此,为了更好地生活,百姓没有“原则立场”,支持集采,真的是可以理解的。
在保供渠道逐步多样化、个性化供应之后,居民对这一渠道的依懒性也越来越强了。尽管这样,有些居民的要求也水涨船高了:嘟囔别的小区买的比自己小区买的便宜的人有之,没完没了提出各种需求的人有之。虽然他们总不会去换位思考,但也并没有更多地指责和抱怨。
应该说:在我们小区,无论是保供渠道还是集采渠道,组织者绝对都没有“丧良心”,尽管有不尽人意地方,我们都能够理解。有为民服务者:我们的物业经理和一些管理员夜以继日地为居民传递食品、药物;我们8号楼的小秦带领的几个年轻人几乎每天都为大家忙前忙后。有正常营商者:几个超市,还有几个能人都能通过各种手段购进物品,解决百姓困难。其实,这也是一种变相的为民服务。
然而,在我的小区之外,我却听到、看到了一些不和谐声音和现象。
比如,据朋友讲,元宝区某一小区,在居民最困难、最焦虑的时期,有“能人”购进了一批食品,被一抢而空。但是,过后有人直接指出,供货价格高出正常价格的一倍多。于是,小区内一片指责。销售食品,是为民还是为己?这个问题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用良心去挣钱!
比如,我们关注的振兴区某一大厦,物业采买物品二十多天后,有人竟在群里指责进货者“名利双收”,遭到了绝大多数的居民强烈反对。在这个时候,有人能站出来为百姓服务,得到的不是信任,而是质疑,成何体统?人家就算是挣钱了,你拿到的是不是良心价?人心叵测啊!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了年轻的时候最喜欢的裴多菲的那首诗:“在幼年天真的幻想里,未来是仙女的花园。当我们走进了嘈杂的人间,才知道,这是最大的歧见。”
官方消息:5月20日,丹东疫情0增长。你信不信,数据就在那里。
别太“矫情”了!让我们一起安心等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