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农意识”真的存在吗?

(2009-09-11 17:06:22)
标签:

农村

农民

饮用水清洁工程

公共工程

小农意识

杂谈

分类: 社会学研究

小农意识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对于这个概念大多数人恐怕和我一样,都有那么点感觉,但真要是说起来还真是很难说清楚。但有一点是基本肯定的,这不是个什么好词,如果不是中立的,肯定就是贬义的。而且在多数时候,“小农意识”和“农民意识”是被混为一谈,与之相对应的则是现代意识。

这里要谈到的情况同样是我在家乡豫南农村的体验,至于是否属于农民意识或者小农意识的范畴,就不敢妄作定义了,只是说出来大家听听而已。

 

这里首先是发生的一件事。河南省政府要投资推进农村的清洁饮水工程。因为在农村,基本上是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井,虽然只有数米深(大部分深度在十米左右),但满足一家一户的饮水需求是足够的了。问题就是这些水的水质很难保证,喝起来有很重的盐碱味(当然如果是习惯的话就不会有很明显的感受,而且烧开了之后就会好很多),且当地的结石发病率偏好,很多年轻人也有这种病,据家乡的人推测这很可能是水质造成的。

所以,这一工程还是很有必要的,许多村民也比较赞同。而且并不是所有的村庄都能用上,只是试点。具体是政府投资100万元,然后是村民每户出资150元,可以实现自来水进屋,并且还会配备专门的水池,覆盖范围是六个自然村大约1800多人的饮用水安全问题。按常规的思维,这一公共工程应该不会引起太多的反对,会能够比较顺利地推行,然而困难还是不期而至,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部分群众对于每户集资150元心存疑虑,认为没有必要。既然现在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井,不存在饮水困难,那为什么还要另外集资打井呢?虽然当地被确定为高氟水,但这种水质对于健康的影响并不是那么容易被认可和感觉到,上述口感和结石病方面的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种观念上对“没有必要”的认识,将会影响群众集资部分能够顺利进行和完成。

其二,对于输水管道的位置存在争议。因为是公共工程,必然会占用一定的农田,而被占用者自然是很不乐意的。由于在建设计划的投资中并没有包含占地补偿这一项,所以很多人都担心管道在铺设过程中会通过自家农田,对于这种担忧目前尚未有一个应对策略。

其三,很多人对于这一工程建成后的使用心存忧虑。这里村民提到了一个事例:同一个乡镇已经建成的某项目由于缺乏管理和维护,现在已经基本不再供水,而且连水泵都被人偷走了。这种状况是有背景的,因为长期以来农村基本上没有什么公共工程的建设,唯一的就是修路,但即便是马路这种公共物品都处于一种没有人维护的状态,更不要说其必要性不如马路的饮用水工程了。这种对未来管理、维护和持续性的担心严重影响了村民对这一项目实施的积极性。

其四,就是关于建成供水之后的水价问题。当然,目前关于水价尚未确定,但这里有两个方面需要考虑。首先是其他已经建成项目的水价,还是比较低的,每个月每户的费用不过两三元钱,这当然谈不上什么负担。但这里就有另外一个方面的考量,其实和前面提到的必要性相关,既然村民认为这一工程是没有太大的必要性的,且自家的井已经能够满足生活用水而且不用付出任何代价,相比之下即便是非常少的费用也很难被人接受。

 

这让我想到了两三年前农村电网改造时发生的情况,当时是政府全额投资对农村的电网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即便如此还是遭遇了很多的阻力,其中之一就是在架设线路过程中需要砍伐部分树木,由于没有相应的补偿措施,而遭到相关村民的激烈反对,以至于差点使这一项目被无限期拖延下去,尽管村民必须付出不能用电的代价。

当然,在以上事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小农意识,这是和农村的居住格局、传统观念、产权意识等相联系的,同时也和工程的实施方式有关。所以,我们不能一味评判农民缺乏公共意识,而应该更多地考虑在现实状况的基础上如何使公共工程顺利开展,例如改善村民的协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受到影响的村民给予补偿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在行动中不断促进农民的意识改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