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连载·236)
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
236
湘军水师进入江宁城西的头关以后,彭玉麟自己乘舢板来到这里。各路水师刚刚收队,见一艘插着红旗的小船直驶过来,非常惊讶。
这时,天刚蒙蒙亮,王明山还未起床,哨官廖德茂叩见彭玉麟,说王明山连夜作战,刚刚返回指挥船,彭玉麟听了点点头。不久,曾国荃派来的陆师将领,向水师将领询问攻克关隘的情况,见彭玉麟在场,非常惶恐,张口结舌。
廖德茂去向王明山报告,王明山听说打了胜仗,高兴地骂道:“你们这些蠢奴才,急于消灭长毛,回来岂不饿死了?”
廖德茂说:“大帅昨夜已到头关。”
王明山大吃一惊,连忙起床,出去参见彭玉麟,但已不见人影。插着红旗的小船早已离去。
湘军水师每次作战,杨载福和彭玉麟都会出现在战场,或前或后,水师和陆师的将士,都会感到压力,个个尽力拼杀。
彭玉麟命令水师八个营攻打江心洲。洲上有石垒对峙,巍然屹立,固若坚城。水师向石垒开炮,太平军也在墙上凿洞,开炮还击。炮弹纷纷落在船上。战到下午3点以后,水师军士携带火具登洲,蛇行到芦苇中,逼近石垒放火。
大火燃起,从芦苇的枯根,一直烧到新长的茎杆,烧遍全洲。军士们跃进石垒,火烧太平军。太平军被迫跳水,淹死许多人。湘军夺得几百尊大炮。水师乘胜飞驶,夺取蒲包洲,停泊在天京护城河的河口。
曾国荃的陆师一路掩护水师,直逼天京,在雨花台扎营,曹仁美所部驻扎在雨花台西侧。
彭玉麟乘轻舟到达下关,曾贞幹率部驻扎在三汊河的江东桥,傍水扎营,保护西路粮道。
湘军从此开始了对天京的围攻。王明山此时因伤病请假回家,此后再也没有出现在官场。他的最后一个官职,是福建陆路提督。
从1853年起,向荣与和春带领八九万清军,在天京城外驻守八年,于1860年溃败。此后过去了两年,清廷的军队才有能力再次对天京形成合围。
但是,这次合围的兵力,只有曾国荃所部的八千人,与向荣、和春的兵力相比,只有十分之一。在曾国藩看来,这是一次莫大的冒险。他并不想让四弟冒这么大的风险,起初打算让李续宜和多隆阿的两支部队渡到江南,鲍超所部出兵西路,与曾国荃的陆师和彭玉麟的水师一起围攻天京。
多隆阿率部西征,曾国藩对他的指望落空了。李续宜所部一万多人,奉命进取淮北和淮南,但他本人却不想住在临淮,又考虑到自己曾经夸下海口,一定要讨伐苗沛霖的团练,现在担心自己一旦发兵,如果没有获胜,会被别人耻笑,便留在湖北,不去赴任。
不愿去安徽任官的不止是一个李续宜。清廷内外的高官,个个赌咒发誓,都不愿到安徽当巡抚。
至于鲍超,率部在安徽宁国作战,不能立即东进。曾国荃的部队加上水师,兵力也不足两万。如此孤军深入,将帅们都捏着一把汗。曾国藩忧心忡忡,手书命令,要曾国荃等待其他各部集结后,才开始东进。
曾国荃报告说,湘军军士们应募而来,人人都怀抱着攻克金陵的志向。如今不趁势逼近城下,而回师等待太平军的攻击,战争就会旷日持久,对湘军不利。如果舍弃金陵,再去攻打宁国和广德,或者攻取颍州与寿州,将士会说那是把他们放在无法用武的地方,作战随意,军心怠慢,就连鲍超和张运兰也会更加厌倦攻战,将离开你而回家去。逼近金陵城扎营,也足以威胁贼寇,军势虽然危险,但我们也不能求万全了。
曾国荃说,金陵是太平军的根基,拔掉这个根基,枝叶不用去拔,就会自行枯萎。
金陵有江南和江北的各个城镇作为屏障,这些城镇也靠着金陵作为应援。湘军攻克其中的一座城镇,刚刚转移,随后就有太平军占据。湘军徒然地疲于奔命,而太平军则是等到湘军刚走就进占,如此攻夺,不知何时才是止境。现在以一支部队直捣金陵,苏州和常州的太平军听说江宁围攻火急,必定前来增援。那时湘军另派部队袭击苏州和常州,围攻金陵的湘军趁势攻击,就能一举把太平军消灭在金陵巢穴。
曾国藩见四弟执意要铤而走险,而且言之有理,便批准了他的要求。左宗棠也发表意见,赞成湘军兵临金陵城下。于是,围攻之势便成定局。
曾国荃在清军江南大营崩溃之后推进到天京城下,再次对太平天国的国都形成包围圈,得力于有一支强大的水师。这是清廷的其他部队办不到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