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左宗棠年谱(1830-1832)
编纂/王纪卿 姜婕
1830年,道光十年,庚寅,18岁
左宗棠的父亲左观澜于2月11日(正月十八日)病故,享年五十三岁。于5月份葬于长沙城北十五里的史家坡。余夫人的灵柩先前浅葬在湘阴左家塅祖坟旁边,此时将灵柩与左观澜合葬。
此年11月份善化人贺长龄丁母忧回家。左宗棠认为此人“学术纯正,心地光明”,是“嘉、道两朝名臣”。出于对这位倡导经世致用之学的名臣的敬慕,他拜访了贺长龄。
贺长龄贺与左宗棠交谈,感叹其年少学博,推许他为国士。左宗棠年仅十八岁,连生员资格还未取得,而贺长龄则早已进士出身,官至江苏布政使。左宗棠受到如此器重,说明他在经世学问的探索上已有足以为贺长龄所赏识的见解。
贺长龄面对眼前这个爱读书又苦于没钱买书的青年人,将家中所藏的全部官私图书借给左宗棠随意阅览。左宗棠每阅读一本书,都向贺长龄报告心得,互相考订。
左宗棠在贺长龄的热情关怀下,学识大有长进。
【文献】
▲《书牍·卷二十二·己卯与谭文卿中丞书》:耦耕先生实嘉道两朝名臣,学术之纯正、心地之光明,一时仅见。弟于其居忧长沙,久亲教益,于先生政学颇有所窥,谬蒙以国士见待。
▲《奏稿·卷五十七·请将前云贵总督宣付史馆立传折》:臣弱冠时,颇好读书,苦贫乏,无买书资。贺长龄居忧长沙,发所藏官私图史,借臣批览。每向取书册,贺长龄必亲自梯楼取书,数数登降,不以为烦。还书时必问其所得,互相考订,孜孜龂龂,无稍倦厌。其诱掖末学,与人为善之诚,大率类此。尝言:“天下方有乏才之叹,幸无苟且小就,自限其成。”至今每一思及,犹耿耿于怀,不能自释。
1831年,道光十一年,辛卯,19岁
此年左宗棠在长沙城南书院读书。当时他家境贫寒,并从书院得到伙食补助。
主持城南书院的山长,是贺长龄之弟贺熙龄,以侍御的官职在家居住。
贺熙龄曾任湖北学政,崇奉经世致用之学。他对清代乾嘉学派重在考据、崇尚空疏的学风加以批评,大力提倡经世致用。他说:“读书所以经世,而学不知要,瑰玮聪明之质,率多隳败于词章训诂、襞襀破碎之中,故明体达用之学,世少概见。”
贺熙龄的教学,不再专门注重八股文,引导学生钻研实用科学。他的学生多数既崇奉宋儒义理之学,又能穷经而致用。
左宗棠追随贺熙龄求学十年,深受影响。贺老师非常器重这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为他讲授汉宋先儒的著作。
左宗棠在城南书院与湘乡人罗泽南和丁叙忠,在学习和品行上互相鼓励。
左宗棠还结识了益阳人胡林翼。此人“不为章句之学,笃嗜史记、汉书与左氏传、司马通鉴暨中外舆图地志,山川扼塞、兵政机要,探讨尤力”。他与左宗棠在很多问题上有着共识。这时起,他们开始建立起浓厚的友谊。
当时湖南巡抚吴荣光开设湘水校经堂,供士人考试经史。左宗棠参加考试,一年中七次获得第一名。
左宗植此年客游武昌。
【文献】
▲《肥城唐氏鉴·御史贺君墓志铭》:君掌教城南,办义科,正人心,谕多士以立志穷经,为有体有用之学。
▲《寒香馆文钞·左斐中像赞》:左子季高少从余游,观其卓然能自立,叩其学,则确然有所得。察其进退言论,则循循然有规矩,而不敢有所放轶也。余已心异之。
▲《正谊堂全书·卷首·左宗棠与杨雪沧书》:稍长,从贺侍御师游,寻绎汉宋儒先遗书,讲求实行。
▲ 左孝同《先考事略》:时山长善化贺侍御熙龄,宿学名儒,其教诸生,诱以义理经世之学,不专重制艺帖括,于府君尤加器异。后府君上贺君书,有“十年从学”之语,盖从游最久也。
▲《正谊堂全书·卷首·左宗棠与杨雪沧书》:长与罗罗山、丁秩臣为友,亦藉窥正学阶梯,不陷溺于词章利禄之俗说。
▲《书牍·卷五·辛酉与郭意城书》:自十余岁孤露食贫以来,至今从未尝向人说一“穷”字,不值为此区区挠吾素节。
▲《诗集·辛卯夏仲兄客武昌送别后却寄》:嗟予少啬祐,孤露唯君依。三年客邵陵,相见时亦稀。贫居岂能久,谁复惜分离。华颜苟无凋,白首终可期。尘衣才一洗,忽复载行旗。江湖阻修远,我怀君岂知。蛟龙勿君惎,蝮蜮毋君危。一家尽死丧,君我先人遗。念兹并百忧,泣涕以涟洏。晨之西肆卜,默祷烦灵蓍。遂遇离之九,卜士详其词。积阴临阳曦,阴险阳则夷。行者遇此兆,上吉莫如之。忧思积中肠,欲信还复疑。归为阿嫂说,征途亮无羁。阿喜窳(足旁一个窳字,但下面只有一个瓜)蹃来,强索纸背窥。郁郁低自语,对此赠感嘘。湘水去悠悠,大别山巍巍。颜色不可睹,况复音书希。故山有黄精,野涧多蕨薇。何当早归来,与君共锄耭。
1832年,道光十二年,壬辰,20岁
左宗棠5月服丧期满,设法捐了个监生,获得了参加湖南省乡试的资格。
正考官为礼科掌印给事中徐法绩,陕西泾阳人。副考官为翰林院编修胡鑑,浙江钱塘人。
按照惯例,考生的试卷须先经同考官阅看,择优评议,向主考官推荐,方能取中。
左宗棠的试卷,未能通过同考官这一关,被斥为遗卷,考官不再取阅。然而,这一科是为道光皇帝五十寿辰而开的“恩科”,宣宗特命主考官搜阅遗卷。副考官胡鑑病逝,主考官徐法绩独自披览五千多份试卷,从遗卷中搜取了六人,左宗棠位居六人之首。徐法绩叮嘱同考官补荐。
同考官怀疑这是一份“温卷”,也就是人情卷,不愿补荐。徐法绩便告诉他,他是刚刚奉了圣旨搜遗,同考官才不敢有异议。恰遇湖南巡抚吴荣光监临闱中,他深知左宗棠才华出众,开启中选名单时,他离席向徐法绩作揖道贺,说他选人正确。加上官场上的人多数知道左宗棠其人,大家才明白这不是关系卷。
如此,左宗棠考中了第十八名举人,五篇经文进览。他的二兄左宗旨高中第一名,即解元。兄弟双双金榜题名,传为佳话。通过这次乡试,左宗棠在湖南的知名度提高。
左宗棠乡试结束,还未发榜之际,与湘潭名媛周诒端结为夫妇,时为9月。
周诒端(1812--1870),字筠心,与左宗棠同岁,出生书香门第,其母是湘潭大名鼎鼎的女诗人。周家共有女诗人十三人,周诒端是其中核心,文采出众,著有《饰性斋遗稿》,收入古近体诗一百三十五首。
左宗棠无钱操办婚事,只得入赘湘潭周家。尽管左宗棠感到入赘的难堪,但结婚的欢悦和中举的喜讯,都为他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加上左夫人能文善诗,对于夫君的学行关怀备至,倾心相助,也使他领略到了家庭的温煦。
中举之后,左宗棠的下一个目标是参加第二年春季在京师举行的会试。左宗棠因贫穷无力置办行装。左夫人拿出一百两银子,为他治行。恰值左宗棠的朱姓姐夫一家穷得揭不开锅,左宗棠便将拿一百两银子的盘缠全部送给姐夫。亲友们闻讯,凑了一百两银子送给他。年底,左宗棠才得以启行北上,与左宗植同行。
此时,大清帝国已到了摇摇欲坠的边缘,民不聊生,在离长沙较远的江华瑶乡,有瑶民赵金龙领兵起义。赵金龙之后,湖南各地的民变频繁发生。
【文献】
▲ 《左文襄公文集·卷三·太长寺少卿徐公神道碑》:公讳法绩,字定夫,晚自号熙庵,陕西泾阳人。道光十二年,以礼科掌印给事中主湖南乡试。
▲ 《湖南通志·选举表》:壬辰科考官,礼科给事中泾阳徐法绩,编修钱塘胡鑑。
▲ 《左文襄公文集·卷二·徐熙庵先生家书跋后》:右熙庵师,道光壬辰湖南闱中寄公子董园书。是科宣宗特命考官搜阅一卷。胡编修既以病前卒,公独阅五千余卷,搜遗得六人,余忝居首,书中所称十八者也。当取中时,公命同考官补荐,不应。徐以新奉谕旨晓之,旋调次场经文传视各同考,乃无异议。礼经文尤为公所欣赏,题为《选士厉兵,简练桀俊,专任有功》,书中所称经文甚佳者也。后并进览。当时闱中自内帘监视官以下,颇疑是卷为温卷。比启糊名,监临巡抚南海吴公荣光贺得人,在事诸公多有知吾姓名者,群疑益释。
▲ 左宗棠《吴荷屋中丞衡岳开云图跋后》:昔先生抚湘,余才弱冠耳。壬辰乡试,先生监临闱中,余卷为主试搜遗所得,同考颇疑为温卷。比糊名启,先生避席揖徐师,贺得人,群论翕然。
▲《左文襄公文集·卷三·亡妻周夫人墓志铭》:夫人湘潭周氏,名诒端,字筠心。年十九,余兄中书君以赠光禄公遗命,聘为余室,盖议婚有年矣。道光十二年八月,余以贫故,赘于周,与夫人齐年生,至是皆廿一岁。婚未逾月,湖南省试名录至,余忝乡举。
▲ 左宗棠《慈云阁诗钞序目》:筠心夫人《饰性斋遗稿》,古体四首,近体一百三十一首。
▲ 左孝同《先考事略》:时贫乏不能与计,偕先妣出奁余百金助装。会姑母朱孺人贫不能举火,府君即悉举以赠。未几,亲党有赆者得百金,与仲父启行北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