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
太平军攻占武昌后,曾国藩又从陆师中分兵增援湖北。他给文宗上疏说,他的部队,现在已一分为四。陆师有两支,其中塔齐布部驻扎在九江城外,罗泽南部分击广信和饶州,相隔已有六百多里。水师两支,其中内湖水师由他本人整理,驻扎在鄱阳湖,另一支由李孟群率领增援武汉,驻扎在金口,两军相距八百多里。
曾国藩纵论全国形势,认为武昌处于金陵的上游,是古来必争之地。从军事常识来说,湘军被困在江西,长江上下游都是太平军,把湘军夹在中间,对湘军而言,决不是什么好事情。他一听说清军丢了武昌,便考虑回师武昌,但又觉得也有难处。
首先,九江犹如长江的腰部,应该有重兵驻守。如果湘军从九江撤退,那么九江南北的太平军就无所顾忌了,既可以进军江西腹地,也可以向湖北和湖南进军。
其次,太平军已经攻占武汉,从金口以下,长江江面都被太平军控制。湘军的内湖水师,总不能老是呆在鄱阳湖里,但是如果趁着春天涨水驶到长江,就成了一军孤悬,上不能与金口的水师会合,下不能攻击安庆的太平军小艇。
第三,湖南久遭战祸,官库空虚,现在金口的湘军连口粮都供应不上,如果江西的六七千名湘军再开过去,恐怕江西不会再供养这支部队,湖南也无处筹拨军饷。按照惯例,部队长久驻屯不打仗,口粮还可以缓一缓,一旦上了战场,那就不能断一天粮饷了。
因此,想来想去,与其行军千里,返回湖北,因军饷匮乏而导致部队哗变,还不如坚守在江西,保全这支部队,时候一到,就派上战场。
文宗远在京城,读了曾国藩的奏疏,无法决断这件事情,下诏叫他自己筹划万全之策,朝廷不进行遥控。
当时,湖北、安徽和江西三省,已成为清军与太平军作战的主战场。曾国藩处在中段,以自己为坐标中点,审时度势,向朝廷提出了他对军事部署的建议。
他说,从这三个行省的情况来看,朝廷要想战胜太平军,陆路必须有四支劲旅,水陆则必须有两支劲旅。
陆路的第一支劲旅,从湖北的蕲水和黄州一带,向东进军,攻打安徽的太湖和宿松。曾国藩称之为内路劲旅。
陆路的第二支劲旅,从汉口沿江而下,经过田家镇和武穴,进军小池口,再向东北挺进安徽的望江县。曾国藩称之为外路劲旅。
陆路的第三支劲旅,在长江以南,从九江往西,进军湖北的兴国和崇阳,再向南进军通城。曾国藩认为,这个地区的会党,总是与太平军联合,是太平军的一个兵源,因此清廷要控制这个地区。曾国藩将这一路称为西路劲旅。
陆路的第四支劲旅,从湖口向东推进,进军饶州和安徽的池州、徽州与宁国。曾国藩认为,这些地方都是太平军进入浙江的要道,因此必须控制在清廷手中。曾国藩将这一路称为东路劲旅。
在这四路当中,那一路最为重要呢?
曾国藩说,长江北岸的黄梅和太湖,前临大山,后枕潜山,这座山绵亘几县,屏蔽了舒城和庐州,是太平军必争之地。南岸的池州虽然贫瘠,但大通镇和殷家汇却是水陆交通的要冲,向东南可以进击徽州和浙江的严州,朝东北则可以屏挡芜湖,也是太平军必争之地。所以,南岸以东路最重要,而西路次之。北岸以内路更重要,而外路次之。
水师的第一支劲旅,从武昌向湖口推进,曾国藩称之为上一支。
水师的第二支劲旅,从宿松的小姑山出发,越过芜湖以北的东西梁山,进军芜湖与金陵之间的采石矶。曾国藩称之为下一支,可以与清军的红单船相接。
曾国藩说,这两支水师,各自独立成军,可以免除首尾不顾、腹背受敌的危险。
从中原的大形势着眼,则长江以北,比长江以南更为重要。从太平军力争长江、坚守庐州的情况来看,清廷即使不能在江北组成两支大军,至少要在湖北的黄梅和安徽的太湖、舒城、桐城一带,拥有一支坚强可靠的部队,然后才可以内克庐州,外清江面。
曾国藩说,副都御史袁甲三现驻扎在临淮,如果他带领部队,从安徽寿州出发,进入河南,经过固始和光州,然后南下湖北的麻城和黄州,征途不过十天。如果让他在寿州、固始和光州招募勇丁,训练一支五千人的劲旅,从麻城到达黄州北面,出其不意地截断黄州与蕲水两地的太平军,就可以攻克这两座城市。这样,湖北与安徽两省的清军,就可以联系起来了。
曾国藩这些分析和提议,入情入理,只是朝廷执行起来却根本不具备条件。因此,他的奏疏呈上去之后,朝廷并没有实行。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曾国藩在到达江西以后,不再打算由湘军一力担当肃清东南的重任,而想得到清廷其他部队的援助,但是即便他自己没有野心,清廷对湘军的依赖,也是势所必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