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57)
1854年,咸丰四年
57
湘军从衡州发兵以来,半年时间里,几败几胜,都出乎曾国藩意料以外。湘军的统帅谈不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对胜仗没有预见,而吃了败仗又很沮丧。从表面看来,湘军作战,似乎没有章法。
但是,湘军的章法,其实从一开始就存在,只是比较隐蔽而已。这个章法,就是曾国藩及其幕僚和部属和一种精神,用四个字就可以概括,叫做实事求是。具体的表现,在于客观的观察,总结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
在得与失、胜与败的教训中,曾国藩更得益于失败的教训。对于曾国藩的军事生涯,人们总是用八个字来概括,叫做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这个总结,一方面强调了湘军扎硬寨、打死仗的不服输的精神,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曾国藩的确善于把失败当作成功之母。
如果一支军队不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那么它就不可能屡败屡战,即便还能作战,也是毫无意义的,只会导致失败的无限延续,直至灭亡,而不会走向最后的胜利。惟有不断地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才能形成足以制胜的战略战术。
善于总结教训,是读书人的特长。湘军坚持用书生带兵,就有这方面的考虑。
曾国藩和他手下的书生们,不但考察湘军的失败,也考察清军和太平军的失败。从1851年开始,他们就启动了这种思维。最初的教训,是清军在战场上的节节失利。曾国藩的战略思想,便是起源于对清军一败涂地的反思。他提出淘汰腐兵、建立新军,以强大的水师控制江河湖泊的水路,争夺武昌作为东征的根本,都是为了扭转清军在战略上的颓势。
曾国藩也善于从失败的教训中创立湘军的战术。从各种兵器的合理使用,到水上作战的各种技法,这位湘军的大帅,都会在打了败仗后做许多无微不至的考求。
曾国藩说,明白人有两种,一种叫高明,一种叫精明。高明,是站得高,看得远,所以明白全局。精明,是用尺子去量,用秤去称,所以有精确的知识。曾国藩本人,可以说是高明和精明兼而有之,在战略和战术上都有建树。
曾国藩从来不以知晓军事而自居。也就是说,他没有悉心钻研古代的兵法。然而,正因为这样,他才没有成见,才不会照搬教条,而是脚踏实地,摸着石头过河,进行实事求是的考察和思索。
曾国藩放手让部属去打仗,胜了败了,对他都是有益的。靖港和城陵矶的两次失败,换来了一个宝贵的教训。他发现了水师行军作战必须遵循的规律:逆风逆流,最有利于水师攻战;其次则是顺流逆风;顺风顺水则是大忌。
实战结果把道理摆在眼前,曾国藩恍然大悟。顺风顺水,战船前进固然疾驰如飞,但是有进无退,路线单一,稍有挫失,就陷入太平军重围,船炮发挥不出威力,兵力更形单弱,必致溃败。逆流逆风,则前进稍慢,但是方向、节奏和阵形的主动权,都可由自己把握,船炮的威力也能充分发挥。要退军的话,则变为顺风顺水,特制的战船跑得快,太平军改装的商船肯定追不上。
这样的摸索和总结,曾国藩此后还在实战中不断地进行。成稿于1855年的《水师得胜歌》和成稿于1856年的《陆师得胜歌》,都是曾国藩战争经验的集大成者。他的心得,也可比较集中地见于后人蔡锷所辑录的《曾胡治兵语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