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56)
1854年,咸丰四年
56
太平军撤出了湖南,曾国藩的坐船,便大胆地驶向湖南的北大门。他于8月8日到达岳州。同一天,陈辉龙率领后队到达南津。
陈辉龙听说彭玉麟和杨载福等人打了胜仗,这个大大咧咧的清军水师大将,便以为太平军不堪一击。
8月9日,陈辉龙向曾国藩请战,要率领他的精锐部队攻打城陵矶。当时南风大作,陈辉龙若要出征,便是顺风顺水。曾国藩对靖港战役的失败记忆犹新,恐怕顺风顺水不利于作战,便对他说:“顺风出击,易进难退,又没有陆军配合,万一打不过怎么办?”
陈辉龙说:“本总兵打了三十年水战,什么阵仗没见过?大帅不必担忧!”
曾国藩想,人家毕竟是水师大将,而且船炮精良,顺风顺水,或许也能打赢。于是,他勉强同意陈辉龙出战。
天刚亮,陈辉龙下令发炮为号,船队出发。广东水师旌旗鲜明,刀矛闪亮,洋装铜炮声震山水,湘军水师自愧不如。褚汝航和夏銮请求同行,杨载福也想开开眼界,便乘小船前往观战。
陈辉龙派沙镇邦率部打先锋,遇到太平军水师抵抗,果然将太平军击退。
陈辉龙颇为得意,挥师前进。他乘坐的拖罟大船,到达中流,船在漩涡中打转,太平军埋伏的船只一齐杀出,陈辉龙陷入重围,力战身死。
沙镇邦的船队已逼近太平军营垒,由于顺风顺水,无法返回。许多小船都去营救陈辉龙,但水急风大,想要返回,却都被吹到下游。太平军依岸遏止湘军,湘军左右为难。如果登陆,就会遭到太平军截杀,如果开炮,又怕伤着自己的船只。太平军纷纷来夺战船,褚汝航、夏銮和沙镇邦都受伤跳水而死。
这一天的水战,陈辉龙和褚汝航的部队全军覆没,船炮全部丢失。太平军乘坐缴获的拖罟,得胜凯旋,回到城陵矶。
拖罟是福建和广东水师的大舰。曾国藩初造船时没有这种大舰。陈辉龙到来后,送了一艘给曾国藩,另一艘自己乘坐。这次失败,湘军水师损失大半,更加明白了水战的利害。
褚汝航和陈辉龙都是水师大将,他们的部队都是湘军精锐。陈辉龙全军覆没,致使湘军士气低落。
湘军水师一日之内连折水师排名头甲的三员大将,丢失了几十艘征痕初染的战船,曾国藩怎能不痛心疾首!部队刚开出湖南,就吃了如此的败仗,攻克武昌的希望,变得渺茫起来。
湘军水师兵败城陵矶的第二天,水师副统帅杨载福赶到岳州,听说昨日水师惨败,急忙请兵出战,以雪前日之耻。曾国藩心想,水师刚打了败仗,士气低落,岂能仓促再战?于是不肯出兵,对杨载福道:“等元气恢复了再说吧。”
杨载福求战心切,争辩道:“长毛水师昨日大胜,谅我军已无还手之力,必然松懈。这时出击,正是大好时机,可获全胜。打仗靠的是勇气,我看各路部队士气都很低落,如果不把昨天的失败挽回来,湘军就会一蹶不振!”
曾国藩觉得此话有些道理,又怕再遭失败,湘军更是承受不起。他犹豫不决,拗不过杨载福再三请求,还是批准了他的提议。
杨载福集合所有战船,对水师将士们喊话鼓动:“两军相遇勇者胜,今日只有拼死一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将士们也很想一雪昨日败仗的耻辱。他们和统帅一样,总结了教训,掌握了战船进退的规律,在杨载福的鼓动下,个个情绪高涨,立志要冒死冲杀,打败太平军。
太平军果然如杨载福所料,以为湘军水师新败,不敢来犯,因此未作任何准备。湘军水师猛然杀到,他们措手不及,立刻落了下风,很快就被冲散,战船七零八落。湘军的士气更加高涨,乘势追杀。
萧捷三统领的水师部队,在攻克岳州、高桥、城陵矶和六溪口的战斗中,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8月11日,陆师也传来捷报,塔齐布在城陵矶攻破太平军的壁垒,擒获太平天国秋官丞相曾添养,曾国藩下令将他斩首。
曾添养是广东人,骁悍善战,太平军当中,除杨秀清以外,就数曾添养最会打仗。传说曾添养死后三天眼睛还能看人,武昌的太平军听了,为他吃斋祭奠六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