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太平军从9月份开始,沿长江向湖北进军。时逢清廷将张亮基调任山东巡抚,接替病死的李僡。文宗任命六十一岁的江苏人吴文镕为湖广总督。吴文镕还没有到任,张亮基得知太平军已经杀来,便派同知劳光泰率领炮船扼守田家镇,又派道员徐丰玉和张汝赢率部防堵太平军,编造巨筏,横在江面,拦截太平军的船队。
10月份,太平军攻占半壁山。10月15日,江忠源从江西赶到,望着太平军的军营,感叹道:“这是天险啊!我们既失了军情,又失了地利!”
江忠源打算第二天在羊角山扎营,不料太平军船队乘风溯江行驶,他急忙赶到水营阻击太平军。半壁山上的太平军向下开炮,清军急忙逃命。劳光泰所部潮州勇溃逃,江忠源率领鹤丽镇兵搏战失利,向北撤到广济扎营。徐丰玉和张汝瀛等人阵亡。
太平军从水陆两路长驱直进,攻占黄州。湖北按察使唐树义从广济跑到武汉以北的黄陂驻扎,黄州知府金云门战死。
太平军接着攻占汉阳,湖北省城戒严。汉阳知府俞舜卿抱着官印投水而死。
吴文镕从贵州赶赴湖北上任,途中经过长沙。这个江苏人是曾国藩的座师,有恩于湖南的团练大臣。作为学生,曾国藩理应隆重地接见这位总督,但曾国藩却说军务太忙,没有赶到长沙见他。可见,曾国藩当时确实在加紧湘军的建设,还要对付湖南省内的会党起事。当时,江西的起义军攻打兴宁,广东英德的起义军攻打宜章,曾国藩派周凤山和储玟躬率兵抵抗,将他们打退。
吴文镕也无暇等待曾国藩。他听说清军失败,连忙骑马奔到武昌,指挥防守。吴文镕很倚重曾国藩这个学生,他到湖北之后,一心想依靠湖南的支援,上疏请朝廷征调湘军到湖北。文宗下诏,调曾国藩率湘军奔赴湖北增援,由骆秉章负责供给军饷,责成吴文镕等人坚守武昌,责成荆州将军台涌拨出部队前往援助。这是朝廷第一次命令曾国藩率领船炮赶赴长江下游。
曾国藩正在筹备创建水师,制造战筏,防守湖南,没有远征的准备。他写信告诉吴文镕,湘军还没有训练好,拉上前线无异于送死。但是,湖北与安徽求援的文告天天到来,曾国藩一个月三四次接到朝廷催促他出兵的诏命,于是他与骆秉章商量,命令知府张丞实和同知王錱,率领三千名湘乡勇奔赴湖北。
王錱听说要增援湖北,非常踊跃,赶紧着手准备。他听说省城给他提供军饷,就不再向曾国藩报告。
这时候,骆秉章也感觉到了太平军对湖南的威胁,写信给曾国藩道歉,并请他率湘军返回长沙,和绿营共守省会。曾国藩回答:湘军还在训练,不能出征。
曾国藩已着手在衡州招募训练水师。寻访战船的造法。他问过许多人,没人能够告诉他怎么制造战船。筏子倒是造好了,但是经过试验,发现无法使用。
皇帝下令征调湘军,大家都不知道曾国藩为什么迟迟不肯发兵,曾国藩便叹息道:“现在贼寇往来阳逻,在湖南与湖北将近有二十万人。他们纵横江湖,只有靠战船才能与他们争个高低。部队训练好之后,就要派出去东征,不胜不归。九江以上,千里如洗,怎能以仓促招募的部队,拿着落后的兵器,步行一千里,去与如狼似虎的百万强寇对抗呢?”
太平军占领汉阳之后,分兵北上,攻占汉阳北面的孝感和东北面的麻城,战火波及德安。学政青麟命令德安知县张开霁招募训练两千名勇丁防守。此前,张亮基调了五百名郧阳兵到孝感西北面不远处的应城,贵州人唐树义和湖南人杨昌泗则率部驻扎在孝感东北面不远处的杨店。太平军被这些驻防的清军阻挡,便退回汉阳,清廷同知伍惺率部连续击败太平军。
11月5日,太平军全部退向黄州,武昌解围。王錱的部队也没有从湖南出发。
不久,太平军在安徽有了很大进展。杨秀清派悍将秦日纲取代了石达开。秦日纲率部从安庆出发,于11月14日乘雨北上,扑向集贤关,接着攻占安庆以北约一百里处的桐城。11月29日,秦日纲继续北上,推进一百里,攻占舒城,距离庐州只有一百多里了。太平军杀死安徽团练大臣吕贤基等人。清军总兵恒兴逃往庐州,文宗下诏将他斩首,同时任命江忠源为安徽巡抚。
朝廷的这次任命,使江忠源成为湘军中第一个靠战功成为封疆大吏的将领。但他这个封疆大吏,当得实在辛苦,不仅疲于奔命,也没有足够的兵力来对抗安徽的太平军。他上奏朝廷,请求曾国藩训练六千名军士,协助他到安徽作战。
但是,曾国藩无法满足他的要求。曾国藩认为自己还没有做好必要的准备,因为他还没有训练好一支足以打败太平军的水师。
其实,曾国藩的看法,江忠源等人也是同意的。他们早就看到了水师的重要性,知道湘军要北上对付太平军,光有陆师不行。过了岳阳,就是洞庭湖和长江,湘军如果没有水师作战,恐怕连太平军的影子也见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