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湘军(41)

(2007-08-11 13:16:43)
标签:

人文/历史

湘军

1853年

咸丰三年(41)

分类: 湘军
湘军(41)
1853年,咸丰三年
 

41

    曾国藩虽然没有水师,但他看到了希望。

    文宗根据江忠源在南昌的提议,已经批准湖北、湖南和四川三省兴办水师。这个批示,由于路途阻隔,到达湖南以后,已经过了一段时日。

    骆秉章认为,这是皇帝批转的折子,并不是非办不可的事情,何况创建水师需要银子,一时找不到出处。于是,他把这件事情搁置下来。

    湖南巡抚不积极兴办水师,那么湘军是不是可以创建一支水上部队呢?曾国藩想摸清文宗的想法。于是,他于10月24日上奏,请求操练水师。文宗早就担心长江之上没有水师抗扼太平军,见了这个奏本,龙颜大悦,立即称赞曾国藩很有见地,于11月份批准他兴办水师。

    曾国藩靠着敏锐的目光,发掘了自身存在的价值,湘军水师这一新型兵种,也随之浮出水面。

    在曾国藩的时代,创建水师是一件难度很高的事情。那时的官员们,认为海上争战是岛国夷人才会去干的勾当,我泱泱华夏大国不屑一顾。至于内河水师,大多数人不求甚解。当时,在偌大一个湖南省,竟然几乎没有人知道战船的形状和构造。

    湘军最早的做法,是按照古代的办法,编造筏子,宽七尺,长一丈五尺,将两头削尖。设想这样就可以冲击敌人的船只。

    可是,经过试验,发现这种筏子没用。              

    曾国藩又想制造大筏,装载火炮,用来拦截在水面上。他还很想建造艨艟大舰,却发现这不现实,因为太大的船无法掉头。

    最后,曾国藩专心于制造炮船,但苦于没有图纸,不知道炮船是什么样子。他自己苦心思索,改造商船。仿照端午竞渡的龙舟,在船上装设短桨和长桨,如同蛇足鸟翼,以人力对抗风力和水力,逆水顶风也能前进。然而这都是自己发明的,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所以总是无法制定标准。

    恰好长沙的水师守备成名标来到了衡州。他曾在湘江上做过水盗,对于船炮有一些心得,能够描绘出广东的快蟹和舢板的样子。

    曾国藩还伸手向朝廷要人才。他请调右江道张敬修率领战船到湖南,但是这人没有来。同知褚汝航奉命代替张敬修,到湖南制造长龙战船。褚汝航在1851年就有过跟太平军作战的经验,现在匆匆从桂林赶来。他能描绘出长龙船是什么模样。

    不过他们也没有掌握制造的标准,只能根据对外型的记忆来揣摩。

    曾国藩也不求全责备,就下令仿造,和他们一起琢磨,经过多次试验,将商船改造为长唇宽舷,开炮试验,果然不会受到后座力的影响。

    为了创建水师,曾国藩殚精竭虑。他发现,战船的一枝桨和一块船板,如果位置放得不对,就会挂碍,无法开航。后来采用轻质的木材和薄料,才取得成功。至于船舶的大小和轻重,都是他自己经过思考而决定的。总督吴文镕非常支持自己的这个学生,经常与曾国藩探讨商量。

    曾国藩和骆秉章一样,也不知道从哪里才能搞到经费。但他在文宗那里说话灵便,就上奏请求截留广东给清军大营提供的八万两饷银,兴办四千人的水师,置办两百条战船。大的战船,从五百石到一千多石不等,大炮从两百斤到三千斤不等。

    曾国藩让成名标负责造船,又命褚汝航和夏銮这两个江苏人在湘潭开设分厂。就这样,他们制造出四十艘快蟹,四十艘长龙,还有八十艘舢板。

    在制造战船的同时,曾国藩招募水师军士。水勇一概采用船夫和渔民,另外招募炮手。水师统帅由曾国藩自己担任。辅佐他的偏将,也和陆师一样,叫做营官和哨官,尽量启用儒生和农民,或者从陆师调来一些下级军官。

    曾国藩命令衡州廪生彭玉麟和乾州人杨载福各去招募一营水勇。彭玉麟素有才名,曾国藩见到他之后,非常器重。三十一岁的乾州人杨载福原任绿营千总。曾国藩将他们调到军营里,命令他们辅佐最小的弟弟曾国葆。曾国葆极力推荐他们的才干,说两人都可以独自率领一支部队。曾国藩听从了小弟的建议,彭玉麟和杨载福从此成为水师营官。

    水师的营制,也体现了湘军的特色。

    湘军水师一个营,包括一艘快蟹和一艘长龙船,加上八只舢板船,由营官率领。一个营的编制,有三百八十八人,船和人都可以稍有增加。

    水师虽然也有刀盾枪矛,但派不上用场,军士们只要擅长划桨、掌舵和开炮,功夫全在手指和手臂上。一艘舢板,十人划桨,一人掌舵,船头一人撑篙,两人发炮。炮安装在船首和船尾,舢板旋转,两炮轮流发射。开炮时,舢板在后座力影响下,前进更快。

    火炮也可以安装在船的半腰上,非常壮观,但临敌却发挥不了作用。一艘长龙,十六人划桨,四人摇橹,其他配置都和舢板一样。一艘快蟹,二十八人划桨,八人摇橹,一人任舱长,一人在船头,一人掌舵,六人担任炮手。

    这段时间,张亮基离开了湖北的官场。左宗棠回到湖南。罗泽南也率部从江西回到湖南,这时候,他已经升为五品同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湘军(40)
后一篇:湘军(42)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