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文/王海
老照片存在的意义,除却定格历史瞬间之外,后人通过对照片历史背景的追溯,获得日常途径中邂逅概率较低的某些“冷知识”亦为一功。本文题图记录了整整60年前的3月,新版人民币在上海发行兑换的场景。画面上,“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水上区兑换所”标牌的字样清晰可见。
本文照片摄于1955年3月1日,正是新版人民币发行的首日。画面上正在流动的兑换车前排队的市民,当是吃水上饭的船民。他们当天以新旧币1:10000的比例从政府手中换得的中共建政之后的第二套人民币中,有一个特别的品种,在迄今五套人民币的发行中,它只出现了一次。它就是有“苏三币”之称的三元纸币。
苏,苏联也。“苏三币”即为苏联帮忙印刷的3、5、10元面额的三种人民币,有时也特指其中的“三元币”。当年出于防伪需要,1955年发行的第二套人民币中面值较高的3、5和10元早期全部由苏联提供纸张并代印。后期则由苏方提供先行印制好水印的纸张后由我方完成余下工序。
第二套人民币实际上印刷完成的时间早在1953年,这个数字在人民币上已有标注,但1955年三月发行的主币只有1、2、3、5元四种加1分、2分、5分和1角、2角、5角辅币共十种,10元纸币要等到1957年12月才第一次发行。第二套人民币无硬币,后长期在中国人经济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1分、2分和5分硬币直至1957年方和10元人民币一起登上舞台。

纵观世界货币发行史,“三元”币种极其罕见,而1、2、5、10较多被采用——这四个数字也被成为钱币面额数值设计时的“重要数”,用这四个数字能够以效率最高的加减运算得到另外一些数字,其余的就是“非重要数”。有人精密计算过,如果以“3”作为面值使用,实际流通中呈现的概率约为16.7%,换言之,以三元在流通中找零替代的作用效率偏低。
既如此,新版人民币当初设计币值时为何没有考虑到效率因素?原因很简单,当时一切向老大哥看齐,而苏联的卢布中有“三元”的币值。当年第二套人民币设计初始曾经将最高面值定位100元,但为了防止台湾方面大量造假,故最高限额定为10元(而且迟于1957年发行)。然而造假的事情最后还是发生了。1950年代末中苏交恶之后,苏联方面拒绝继续向我国提供这种特定的印钞纸张,中国人民银行遂在第一轻工业部造纸局的协助下,于1961年在保定造纸厂试制成功第一批满版水印的印钞纸,1962年发行的棕色5元券就是采用这种纸张印刷的。之后据称苏方利用手中保留的印钞材料印制大量人民币从新疆等边境投放中国,意图扰乱我国经济,1966年4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通令,决定从次日起限期收回从苏联进口的3元、5元和10元券,限期收兑。上述三种货币毫无疑义成为第二套人民币中的“筋币(珍贵币)”。
自此,三元券再也没有出现在人民币流通序列,寿命9年,基本属于“夭折”。“苏三币”设计雅致,正面花边为深绿色,底纹中间为橙色,两边为浅橄榄绿色;正上方为“中国人民银行”6个字,纸币中央为井冈山龙源口石桥图景。纸币的背面图案是花纹和国徽,花边及底纹两边的颜色与正面相同,底纹中间为紫粉色。在图二记录上海锅炉厂工人1955年3月1日在储蓄所存新币的照片中,最右侧那位工人兄弟左手拿的,从图案设计看,正是一枚苏三币。这张苏三币如果当年没有被存入银行,品相完好地被保留到今日,在邮币卡市场上的价格在人民币两到三万元上下。
虽然“三元币”的币值不符合当时普世货币设计潮流,有向“老大哥”盲目照搬之嫌,但纵观中国历史上的货币发行史,“三元”这个“奇怪的”面额却有着悠久的历史。不仅如此,我们的祖先在货币面额设计上的“任性”更令人叹为观止。
西汉武帝就铸造过名曰“三铢”的铜钱。这恐怕是世界上最早以3作为面额的货币。以后历代都出现过3、30、300等面额的各种钱币。
和短命的“苏三币”相比,第二套人民币中有三名“小寿星”——一分、二分和五分纸币直至1980年代初期仍在市场流通,不过上海市场这三种纸币非常少见。1980年我从新疆回到上海后,用带回来的五分纸币去买大饼油条,炸油条的师傅拿起纸币端详了很久才将信将疑地收下。



1955年的货币发行,兑换比例为一万比一,如此畸高的比例,堪称“币值动荡”。按照经济学的分析,此系资源“资产化”的程度浅、资产“货币化”的程度浅所致。具体情节太过专业,此不赘述。然而1955作为一个特别的年份在中国现代经济发展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这年底之后,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不再公布各地的“折实牌价”,实际是废除了建国初期“折实单位”的代币做法。第二套人民币发行后,随着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此后全国币值波动逐渐平稳。
前一篇:《上海私家记忆》出版了
后一篇:[ 世相 ] 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