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片年代·终结篇】像他那样的男子

分类: 底片年代 |
写了整整一年半,本专栏终于到了和各位读者说再见的日子。是的,今天之后,《底片年代》及其所有黑白影像,都将永久地封存在你的记忆中。它来过,鲜活地跃动过,嗟叹过,静默过,如今即将归于时间的尘埃。
选择孙道临先生作为最后出场的那个人,有致敬的意味,亦是“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使然。 有很多次,我在电脑上打开老崔的照片库,找出今天大家看到的这张照片, 静观片刻,点击关闭。如是往复。后来我明白,我一直在为这个自己倾注了很多情感的专栏寻一个豹尾。而他,正是那个合适的人,注定在恰当的时候出现。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语出《诗经》。2000多年以来,我们对“那样一个男子”的标准,几乎从未有过颠覆性的改变。而孙道临先生在银幕内外的种种,甚至他代言的如“哈姆雷特”的颤音,让我沁入腠理地体味到:像他那样的男子,大概是所有拥有人类普适情感判别系统的人,都会为之钦羡的吧。虽然,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与他的距离,宛在云泥。
本专栏的大多数照片,拍摄于1980年代。那不是孙道临在银幕上最熠熠生辉的岁月。然而,回忆的确有这样的功能,它会精粹、凸显往昔岁月中更容易令我们愉悦的元素,并有意无意地放大。虽然我们从黑白的影像中,穿越回去,钩沉出遗失的美好,用意并非做一些“今不如昔”的老生常谈。
说“像他那样”,“他”已然成为一种衡量的尺度。他已经“那样”了,“像他”何其难。然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是优秀文艺作品的教化,也是作品背后那个同样大写的人对观众的潜移默化。
影像,无论是胶片、底片还是文字呈现,留存下来,几乎是世界上为数不多可以与时间骄傲抗衡的物事。当年华老去,无论是孙道临、摄影者老崔,还是像我这样的普通人,都有足够底气说一句:我来过,在世界的某处,留下过爪痕。
18个月,50多位文艺家在这个专栏出现。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和我并不相识,然而却并非素昧平生。我30多年的观影史、观艺史、阅读史里,他们一直都在。
感谢申江服务导报的副主编丰蔚佳女士,是你“不经意”的创意和坚持,促成了这个专栏的诞生;感谢摄影者崔益军先生,你的照片让我获益良多,黑白两色有时能传递的,远超过缤纷芜杂。
感谢18个月来,陪伴专栏走过的读者。你们的宽容乃至纵容,让我得以在个人的小情绪里恣肆生长。现在,该我说再见了。
【拍摄者说】照片编号124.tif
采访孙道临是在1989年1月,当时正值孙道临电影回顾展在上海大光明电影院举行。当天孙道临与夫人王文娟款款走入影院。孙老穿着条纹双排扣西装,衣服“挺括”,脸上奕奕生光,只记得我在一边感觉到了他身上满溢的绅士风度。这对伉俪一步入电影院,观众们纷纷侧目,伸长着脖子想要一睹孙道临夫妇的真容。
在此之前,有几次我都在在表演的后台见到正在候场的孙道临先生,虽然离他上场还有些时间,我都不想去采访或打搅他,因为他总是已经化好了妆、系好领带、穿戴停当,一件要待到上场时才穿上的西服外套也放到了身边。那时刻,他总是坐在那里静静凝思,或是默诵那些早已熟记的诗文。我从他身旁走过,他轻轻地点头,浅浅地微笑,言行举止完完全全的绅士风度,令人敬佩。
2005年,孙老生病入院。病床上的孙老还是不忘表演。去看望的大家讨论着孙老康复后是否能再回舞台,孙老笑说他已无法背诵长篇诗文了,大家就建议他选一个短小精致的作品来表演,孙老听后如同孩子般高兴。、
可惜就在那之后不久,孙老在华东医院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段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