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评论】中国式大片,中国式受伤
(2011-11-01 13:52:10)
标签:
杂谈 |
分类: 娱乐评论 |
中国式“大片”,中国式“受伤”
文/费里尼
何谓中国式“大片”?就是时令性出现,以貌似雄壮实则色厉内荏的“大卡司”忽悠你我兜里的人民币的烂片。从这个意义上,无论《画壁》还是《白蛇》,都属于“银样镴枪头”——大也许是大,但泥足巨人一枚,布鲁塞尔的小于连一泡童尿即可令其轰然倒地。
何谓中国式“受伤”?谁也不比谁干净,但还要做出纯真委屈的模样,历史上做过龌龊的事情但这次比更龌龊的撞了一记腰,于是到处苦大仇深说自己“受伤”了。从这个意义考量,此次“吐槽事件”中,无论是电影界的新人类还是老甲鱼,一个都不值得同情。这就算受伤,花了冤枉钱进影院看到一堆乐色的普通观众算什么?最起码算轻度中风。
电影公司的职员匿名攻击竞争对手的电影,这事儿不地道——但仅对业内同道而言是这样,站在一般观众的角度,观影之前去扒拉扒拉犀利一点的吐槽,是一种对人民币理性尊重的好习惯。那么,为什么如今公共媒体很少见到对一部电影的纯电影的到位评点,以迎合读者的实际需求?因为做电影的,评电影的,跑电影的,最后都和新人类老甲鱼们混成哥们姐们了,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你让人家怎么好意思嘛。
@电影人吐槽专用好意思,因为他顶着一件匿名的马甲;我好意思,因为我和伊拉没有半根毛的关系,今后也不打算发展比现在更那个的关系。我一向支持国产货,但只支持那些有诚意的国货,看电影亦如此。作为一名资深影迷,我钟情的是全世界电影工作者智慧的结晶,而不是唯中是从。吐槽战的双方,也许都输了,但这关我们鸟事。不管是杨子还是江边洋子,拍出有意思电影的,才是模子。
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中国电影的繁荣,从来就不是竞争对手有节制地保持沉默,或恪守所谓道上规矩所能达成。杨子先生“用自己的方法”,成功让@电影人吐槽专用的幕后“黑手”曝光,当中的戏剧冲突,远比他做的电影好看。如果从业者都把这份执着和智慧用在电影原本的属性上,我们花掉的人民币才不至于变成橘子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