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头旧文随笔之:口腔冷感的上海人

(2010-03-22 23:00:14)
标签:

文化

分类: 随笔专栏

 

口腔冷感的上海人
文/王海

对一个欲望都市而言,“冷感”的评语多少是带点屈辱含义的。但上海人的确是这么一群“口腔冷感”的不太好白相的人。这可以解释本埠为什么出不了一流的主持人,在这个城市掌握话语权的公众人物那里,我们丝毫享受不到类似京派语言带给人们的口腔快感和由此衍生的言语期待。
这个城市的人不太崇尚“清谈”,“辟情操”作为一种以“忽悠”为主要运作方式的民间泡妞手段,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晚期即已被“路灯下的宝贝”们扬弃。如今,在这批“宝贝”们从愤青朝雅皮、朝忽然中产过渡的时候,他们的口腔冷感的宿疾依旧不见好转,终于从“症候群”彻底转变为“城市病”。
你可以就此解释上海人是务实的,他们不甘心为语言的魔障左右,或者说,语言仅仅是工具的一种,他们追求的快感试图超越工具本身。
夸夸其谈的人在这个城市中并不受到特别的尊重。上海人似乎不相信喉咙里边也有生产力。叶辛的《孽债》中有一句极为经典的台词:“上海滩,有钞票就是爷(读ya第二声,恶狠狠地)!”这句感慨与当代西谚CASH IS KING暗合,直奔问题的要害,精当地点出了通常意义上的上海人的兴奋点所在。
再回头说说本埠的主持人,说句得罪他们的话,这帮哥们姐们都是标准的“口腔冷感症”患者。说主持人其实是抬举他们,标准的说法是传声筒,就这样台词还经常背错――行话谓之“吃苍蝇”。吃开口饭的,没有一副誉满全市的好牙口,总是一件很没趣的事。
也许这并不是他们的错,主持人哪里来?当然是从你我他中来。但本埠市民向来缺乏伶牙俐齿的优良传统,底子薄、基础差、讷于言而敏于行也是不争的事实。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嘴巴”——不是经常在电视上发声音的市政府新闻发言人,而是差头司机。对意图了解一个城市的陌生访客来说,出租车司机可谓最不矫饰的“新闻发言人”。但是,和北京那些口吐莲花的同类相比,上海的差头(出租车)司机语言之贫乏无趣几乎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坐在那些座套雪白司机彬彬有礼但毫无生趣的上海差头里,我经常痛苦不堪地反复问自己一个问题:是什么?究竟是什么东西让这些兄弟机械到除了偶尔抱怨一下车行老板之外,只会像步步高复读机一样对每一个乘客说“你好、到哪里、现金还是刷卡、谢谢、再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