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基于校情、教情和学情的国家课程的实施

(2018-08-05 21:30:04)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育
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相信教育圈中人都听过这个表述。
但是,什么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估计十有八九不知道或说不清楚。
其实我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去定义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尽管我和大家一样,也一直在说,国家课程要校本化实施。这确实有点好笑,但现状就是这样。
其实,这个概念的前提是另外一个概念,国家课程。
现阶段,课程到底是怎么分类的?
大概每个学校都存在着概念不清、分类标准不明等问题。
目前,随着学校课程改革深入推进,不少学校课程建设困扰于纷乱无序:选修课程、显性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活动课程,彼此相互交叉重叠,课程分类陷于混乱、胶着状态。
这样多的概念,真的很混乱。
我觉得,要说到国家课程,那么从这个角度去分类,学校里的课程应该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不知道是不是正确。
其实,我学习过国外的教育,特别是美国的教育,我知道美国的教师上课有课程大纲,却没有统一的教材,至于用什么教材教,则属于教师的自主权。而我国长期以来形成了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教学格局。这里的“纲”就是国家规定的统一的教学大纲,这里的“本”就是国家规定的统一的教材。教师的教学要依“纲”扣“本”,可以说教师没有任何课程自主权。
先不谈这个问题,还是继续说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
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基本要求是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意即国家课程在学校文化基础上的融合与建构。这样,每个课堂都是一个课程实验室,每个教师都是一个课程实验者,他们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时时刻刻检验、发展并具体化国家的课程理想,并形成合乎本校特点的课程理想与实践。
以上所述,应该是比较清楚了,就是说,学校和教师是特别有必要对国家课程进行一定的整合的,这种整合就是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
那学校和教师是不是可以随意地对国家课程进行整合呢?
当然不是。
这种整合,至少要基于三方面的考虑:
一是基于教情。每位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独特性,即教育教学素养的个体差异、教育教学风格的个体差异、对教育教学价值的个体偏好、对教育教学文本材料的个体理解等。正是因为存在这些不同,每位教师对国家课程及其载体----教材的处理必然打上自己的独特烙印。
二是基于学情。每位教师在不同的学校任教、执教不同的班级,面对的学生都是不同的、存在巨大差异的。这些不同的学生带进课堂的“经验”是不同的,这些不同的经验与国家课程实施载体----教材的联结方式、理解方式、体验方式与内化方式都是不同的。而这些基于学生经验的不同而带来的以上方式的不同,则决定了教师国家课程实施方式的具体差异。
三是基于校情。同样,不同的学校为教师提供的教学条件与教学资源不同,而这些不同也必然会体现在教师对国家课程实施的不同处理上。
这样一解释就比较清楚了。
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功能在于为国家课程的实施提供具体的符合学校特色与学生特点的“课堂教学特色说明书”。新课程的实施虽然也有由专家提供的“产品说明书”,即教学参考书可以遵循,但是真正起作用的只能是学校及教师在落实国家课程的过程中通过研究学校本身的条件和特点,研究所教学生的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内在生成的具有本校特色的“说明书”,即国家课程的校本化、班本化、人本化(内化到教师个人知识与能力结构的课程)。这样,教师就不仅仅只是国家课程的被动实施者,而是课程改革的积极参与者。
因此说,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或者说主要任务,是推进国家课程的最优化实施,而国家课程最优化实施的唯一途径就是国家课程校本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