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日下午,复旦大学招生网站和上海交大招生办微博上围绕“复旦高招预录取被称取消”事件的相关声明相继撤下。知情人士表示,相关高校均已接到教育主管部门通知,不再就此事接受采访。这场知名高校间争夺生源的口水仗或将很快平息。(7月5日《人民网》)
教育部发狠话了,两校的相关声明也撤下了,看来高招“电话门”事件就要落幕了。只可惜,这样的结束多少让人心里有点不踏实。毕竟,“开战”是两校自己的决定,“休战”却是教育部家长拍桌子的结果,这里面根本没容得下饱受“战争之苦”的学生们说说话。明明是最大的“利害关系人”,却最终落了个看客,“开战”也好、“休战”也罢只能无奈地被动接受。
这一幕,像极了“3Q大战”,工业信息部一声令下,双方偃旗息鼓,甚至致歉连连,却丝毫看不到各自真心实意的忏悔——电脑用户充其量就是个被人绑架的“工具”,他们招之即来挥之即去。而被教育部威逼撤下声明的两校,包括被“通知”吓着的其他高校,众人也无法保证,招生掐架的“明斗”不见了,暗斗的“方法”会有一丝减少。
不能不说,就目前而言,考生所在学校、当地政府、高校都在分享着“高考”这杯羹。中学有了“名牌生”,就能增强吸引力,招来更多学生,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与教育资源;当地政府也能耀了政绩、荣了名誉,名利双收;而高校挖来了状元、得来了高分考生,就能保住高校的“生命线”,另外还能将招生指标做得更加华丽,争得面子、捞取业绩。
由此,公众看到,有些中学不惜百万重金招揽高分“复读生”,招生以冲刺清华、北大为目的“清北班”;有些地方政府则把高考升学指标政绩化,要求指标年年增长。而最突出的莫过于每年的高招进行时,名牌高校之间采用拙劣手段抢夺优质生源。打假冒电话套出学生考分后再进行“无间道”者有之,通过当地有关部门“劝说”考生者有之,采取互相攻讦甚至欺骗考生者有之……不正当、不道德的手段层不出穷。
在此情景下,高招成了政绩、权力、商战的“棋盘”,而学生则成了地方政府、高校、家长、高中四方博弈的“棋子”,任由其“点兵布阵”:一个“优秀”学生到底上普通院校还是复读,高考志愿选择哪所大学、哪个专业,竟没了自由选择权,成了“别人说了算”。而这些孩子的禀赋、爱好、意愿、志趣,以至于报志愿中的焦虑、忧愁、无所适从,似乎也没人关注。
但显然,学生不应成为各方博弈的筹码,“高招规则”的制定当“以学生为本”,尊重考生自己的选择。假如各方只顾着对优秀学生“买青苗”、“打秋风”甚至是明晃晃的“绑架”,不讲究个专业选择的“精确制导”,给公众和考生留下负面印象不说,还违背了人才成长规律,可能断送掉学生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可能性,进而失去对内地高等教育的信心与信任。想一想“钱学森之问”、内地17名状元花落港大,就知道这样的忧虑并非杞人忧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