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地方规划”变身“倒腾土地”藏着猫腻

(2011-06-06 12:41:20)
标签:

北京市

城市规划

重新编制

换取

用地指标

杂谈

分类: 时事内参

岂能以规划为名“倒腾土地”?

    规划期限至2020年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施行仅6年,就要寿终正寝了。上个月召开的“北京市人口与产业发展规律及规划对策问题研究”专家研讨会上,相关官员透露,2013年北京市将重新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据称,各地政府频繁修编城市规划,被指为换取用地指标。(6月5日《瞭望》)
    放在如今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通过频繁改规划做大人口规模,来换取用地指标,其目的基本上算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一来,所谓“一任领导一张图”,规划不跟着变一变,怎能显出“新人”之目光前瞻、发展魄力、辉煌政绩?二来,在分税制、财权与事权的不相匹配大背景下,事多钱少的地方政府还得靠“卖地财政”来维持生计,不改规划,不做大人口规模,咋抓住“土地”这一命根子?
    从这个意义上讲,地方政府频繁改规划“要地”,似乎也有“情非得已”的苦衷。但这个“情非得已”带来的却是“后果很严重”——原本16年的规划短短6年便寿终正寝,五年规划一次次上演“样板戏”;刚建的摩天大楼一声令下爆掉了;多少年的历史建筑不由分说拆除了……形象工程泛滥、土地流失严重、资源高度浪费、民众头疼不已,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损毁了政府公信力。
    对此,国家高层不厌其烦地谆谆告诫“我国要建设节约型社会就应该可持续发展,长远规划、高瞻远瞩”;专家也常苦口婆心地劝导“各地要因地制宜,制定出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城市规划”;一些地方也试图对随便乱改城乡规划有了说法,制定了地方性《城乡规划法》实施办法……但是,这样的“喊话”也好,“自省”也罢,既没吓唬住地方政府,也没改变各地方规划的“朝令夕改”。
    因为一个板上钉钉的事实是,一个城市要发展成什么样?在建设和发展中要布局什么、突出什么?是采用同心圆蔓延式、还是哑铃式、亦或是双都心发展模式?具体人口规模规范到多少?……这些答案无论出自规划部门之口,还是由专家学者娓娓道来,基本上最终都是由地方上的“领导”说了算,且可以“领导一换、规划重来”,没有什么明确的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即便被外界质疑,也大可以拉来“为GDP增长”作挡箭牌,一了百了。
    更重要的是,我国目前对城市规划的监督制约机制还未有效建立。地方政府的规划政务不公开、用地计划透明度不高;上级部门对地方上随意修改城市规划、土地违规乱用等情况“睁只眼闭只眼”;民众的知情权又是聊胜于无,于是“三人行,必能化骨绵掌”,城市规划就在地方政府“适应人口规模、发展经济”的招牌下,走上了“为了你好”的康庄大道。
    “地方规划”变身“倒腾土地”藏着猫腻。这“猫腻”中,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为地方规划中努力“圈地”提供了内在激励机制,而问责机制的匮乏、畸形的政绩考核机制、自上而下的监控失效又为“猫腻”的发酵提供了外在诱因。要规范地方政府规划、遏制地方圈地,关键在于创新机制体制,而最要紧的在于构建起上下级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与民众之间公开透明、程序正义、内容严谨、通达顺畅的利益博弈机制,忽视了这一点,整体城市发展便可能付出沉重的代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