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因塑化剂引起的食品、保健品安全风波持续蔓延。截至目前,受塑化剂风波牵连的厂商已达206多家,台湾地区几乎所有食品大厂都被卷入其中。国家质检总局网站5月31日公布《暂停进口台湾的食品及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名单》。(6月1日《新民晚报》)
还算欣慰,在“塑化剂风波”持续发酵,台湾民众人人自危,内地百姓惴惴不安之际,我们终于不仅等来了一些地方的专项突击检查,还盼来了国家质检总局的一纸清爽“名单”,明明白白地告诉了我们涉事的生产企业以及“拒绝入内”的产品种类名单。只是,这似乎离公众期待的信息公开、行政透明还有些距离。
一个最明显的瑕疵,在各媒体的报道中,有个数字被反复引用,即“受塑化剂风波牵连的厂商已达206多家,使用过遭污染原料的制造厂商95家,可能受到污染的产品超过500项目”,可在我们公布的暂停进口名单里,见到的涉事企业才仅仅10家,商品20余种——其他企业是谁,又是哪类产品,是他们(它们)无毒还是塑化剂含量不足以让内地“封杀”,于公众来讲是个谜。
而且,从公布的名单来看,拿昱伸香料有限公司生产的添加剂来说,台方的通报日期为5月23日,而我们直到6月1日才昭告天下,时间足足拖了8日之久。类似拖沓数日才露“尖尖角”的还有其他几家涉事企业。听不到来自第一时间的消息,公众不得不怀疑内地质检部门的办事效率,甚至还会做“有罪推定”:大陆民众之所以有今日之紧张,板子就该打在相关部门的信息不公开、不透明上。
不仅公布的名单有问题,就连职能部门的执法过程也是“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比如,在台湾问题饮料刚刚出现之际,国家质检总局官员就曾道理铿锵地告诉众人“为保证消费者身体健康,已要求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加强对来自台湾地区相关添加剂和饮料等产品的检验监管”。但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都检查哪些添加剂和饮料,采用的标准是什么,公众并不知晓。
于是,不透明运作之下,在一个小小的“塑化剂”问题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神仙打架屡见不鲜。国家质检总局刚信誓旦旦地表态“除上海口岸外,其他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没有受理过台湾方面通报所列污染批次的问题产品,海相关超市已经对进口的问题产品进行了下架封存,没有外流到市场中”。台湾卫生署又忧心忡忡地表示“统一芦笋汁已销往大陆”,甚至媒体都指名道姓地说“通过小贸易商销往了厦门、东莞等地”。公众被搞得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与之相伴的,是塑化剂侵入多领域、众产品、危害重的小道消息满天飞。
历史经验早就证明,对突如其来的重大食品卫生安全事件,捂着藏着掖着只会让事件向更坏处发酵,而行政不作为或干脆关起门来执法则更是火上浇油。而对这一场风起云涌的“塑化剂风波”来说,唯有靠媒体的正确引导、政府的及时出手,更主要的是职能部门公开透明的执法运作,才能解民于忧虑之中。显然,瞧得再远点,这对于政府决策、凝聚人心、稳定社会、提高公信力、消除谣言等来讲,都是“善莫大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