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梦》茶尚——烹点之尚

(2007-09-10 16:12:46)
标签:

艺术赏析

分类: 我读《红楼梦》
 

《红楼梦》茶尚——烹点之尚

臧寿源

   《红楼梦》写及煮茶、烹茶、泡茶、沏茶、顿茶、湃茶、温茶,提及清茶、果茶、香茶……体现了明清茶艺烹点之尚。

    茶有国饮之誉,自古以来不仅讲究茶叶的品质,讲究择水的优劣,而且讲究烹点之艺,而不同时代的烹茶之艺,代表不同时代的茶尚。唐人尚煮茶,宋人尚点茶,明人尚泡茶。泡茶、沏茶是明清最具鲜明时代特征的茶艺。“茶之妙,在乎始造之精,藏之得法,点之得宜。优劣定乎始铛,清浊系乎末火。”(明张源《茶录》)

    自中华先民认识茶饮以来,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都是饮用碾成粉末状的末茶,且采用直接烹煮的方式。《广雅》:“荆巴间采叶作饼,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薑、橘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这种原始而古老的煮茶方式,煮成的茶古称“茶粥”“茗粥”。“蜀妇作茶粥卖,为簾事打破其器具。”(傅咸《司隶教》)“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唐《膳夫经手录》)直至唐代仍有吃“茗粥”之习,唐储光羲(707—760?)《吃茗粥作》:“淹留膳茗粥,共我饭蕨薇。”

    两晋时期,烹茶始讲究茶艺。从杜毓(殁于西晋永嘉五年,即公元311年,永嘉年间曾先后任右将军、国子监祭酒)《荈赋》中,可看到晋人茶艺:一是讲究择水,“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波”;二是讲究选器,“器泽陶简,出自东隅”;三是讲究饮茶方式,以饮酒的方式饮茶。“酌之以匏,取式公刘。”公刘,后稷之后人,周王之祖先,首创以匏(即瓠,葫芦之属)为饮酒器具及饮酒礼仪。《诗·大雅·公刘》:“执豕于牢,酌之用匏;食之饮之,君之宗之。”四是讲究烹艺,“惟兹初成,沫沈华浮;焕如积雪,煜若春敷”。《荈赋》曾被陆羽引入《茶经》。

    唐代茶道盛行,茶艺趋于完臻,陆羽《茶经》就是在这种浓烈的氛围中与成熟的条件下脱颖而出。可以这样说,《茶经》是一部划时代的茶道经典,既是对唐代以前的经验总结,又融会了陆羽对茶道研究的新成果。陆羽的杰出贡献在于:创造性地设计了系列化茶具,同时将末茶在鍑中直接烹煮的方式进行了规范化、程式化,定下量化标准,使整个烹茶操作过程成为了一种技艺——茶道之艺,奠定了茶文化的框架,由此茶的文化与文化的茶得以不断升华。

    宋代,中华茶道又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宋人创新了茶艺,尽管与唐人一样仍然饮用末茶,但宋人完全改变了唐人直接烹煮的方式,将烹茶分成为煮水与点茶两个步骤,用沸水在盏中点烹,形成独特的“点茶”之艺,而且这种“点茶”发展成为极具表演性与观赏性的茶艺——斗茶。斗茶高手们甚至能在茶盏中点绘出山水图画,乃至书成诗词句章,时人称为“茶百戏”。每年福建建安北苑御茶园新茶开焙,都要举行“斗茶”比赛,“建人谓斗茶为茗战。”(《云仙杂记》)当年范仲淹曾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那“斗茶”的精彩场面和斗茶者的心情神态,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这样称道:“延及于今,百废俱举,海内晏然,垂拱密勿,幸至无为。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咸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故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天下之士“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不以蓄茶为羞,可谓盛世之清尚也。”故后人叹道:“茶艺之兴,莫过于宋。”

    明代,中华茶道发生了历史性的演变,明人彻底革新了烹茶之艺,摈弃了碾茶为末的千百年饮茶习惯,崇尚回归自然的叶芽茶,明人大大简约了宋人繁琐的点烹程式,同时创新茶具,流行起茶壶泡茶,开一代茶饮新风尚。明末清初刘献庭《广阳杂记》称:“古时之茶,曰煮,曰烹,曰煎,须汤如蟹眼,茶味方中。今之茶,惟用沸汤投之,稍着火即色黄而味涩,不中饮矣。乃知古今之法,亦自不同矣。”

事实上,自宋而后所谓“煮茶”,即“煮水”;所谓“烹茶”,即用沸水“点茶”。明清茶艺,更强调择水候汤,将“择水、洗茶、候汤、择器”列作“煎茶四要”;又将“涤器、熁盏、择果”列作“点茶三要”(试茶三要)。尤其是使用茶壶泡茶,这便是最具有时代特性的茶尚。

    可以这样说,《红楼梦》言及的煮茶、烹茶,实际上就是煮水泡茶、沏茶。

          (臧寿源《红楼梦茶语与明清茶文化风尚》第四章引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