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我读《红楼梦》 |
也说《红楼梦》《列藏本》中“伊”
山塘茗客
《列宁格勒藏抄本〈石头记〉》第二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含耻辱情烈死金钏”,回末一节:
王夫人唤上他母亲来,拿几件簪环,当面赏与,又吩咐请几众僧人念经超度,伊母亲磕头谢了出来。且听下回分解。
这处文字与其它脂评抄本相比,有两个不同,一是位置不同,《庚辰本》在第二十三回开头:
却说王夫人唤他母亲上来,拿几件簪环当面赏与,又吩咐请几众僧人念经超度,他母亲磕头谢了出去。
二是他本作“他母亲磕头谢了出去。”而《列藏本》为“伊母亲磕头谢了出来。”
因为出现了“伊”字代“他”,有学者将它作为推断《列藏本》抄本过录年代的依据,季稚跃先生《论列宁格勒藏抄本〈石头记〉的构成及年代》:
(3)“伊母亲磕头谢了出来”的“伊”。(列藏本第1349页。按:实应1348页)己卯本、庚辰本和戚本都作“他母亲”,程本红楼梦则将“他母亲”改成“金钏儿的母亲”,独列藏本将“伊”代替“他”字用。
查《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缩印本):
伊①彼;他。《太仓州志》:“吴语,指人曰伊。”白话文运动初期曾作“她”字用。(第223页)
由于找不到《太仓州志》,从而也无法了解“伊”字作“他”用的确切年代。
但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却有将“伊”字作“他”字用的一例,出在第四十一回“沈琼枝押解江都县”中:
那知县与江都县同年相好,就密密的写了封书子,装入关文内,托他开释此女,断还伊父,另行择婿。此是后事不题。(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404页)
这个“伊”字也许能透露给人们有关列藏本的一些信息,即列藏本的抄主很可能是长江下游一带人士,这是其一。其次,可能为抄本的过录年代提供一个参考价值的线索,由《儒林外史》前言知:
据一八六九年苏州书局活字本的跋文所记,第一个刻本是一七六八年至一七七九年之间金兆燕在扬州所刻,已在吴敬梓逝世十九年之后,金刻本未见,现存最早的刻本是一八0三年(清嘉庆八年)的卧闲草堂本。(同上第3页)
列藏本上“伊母亲”必有所本,拙意以为可能受《儒林外史》的影响。假如这个推测不错的话,那天抄本的过录年代则在嘉庆用语年之后。①
季先生认为《列藏本》中“伊”字,属吴语,并认为抄手是受《儒林外史》影响,因此推测《列藏本》“抄本的过录年代则在嘉庆八年之后”。愚以为这个推测难以成立。理由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