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我读《红楼梦》 |
《红楼梦》中“石”“斛”的计量标准(上)
近读静轩《红楼梦与清代东北官庄》(载《红楼梦学刊》2005年第3期)有关“石”“斛”的计量,“清代东北斗最大,宁古塔每斗重60斤,按一石为10斗,五斗为一斛。现代一石为120斤。历代各地差异很大。我们仅以清代东北宁古塔每石500斤的计量标准算贾府官庄的收入。”文中(表3)“第53回黑山村乌进孝进贡杂粮柴炭等重量”,所列各项米粮中“石”“斛”的“单位重量”分别为“500斤”与“250斤”,我觉得这个计量标准值得商榷。“现代一石为120斤”更令人非解。
清代有没有统一的“石”“斛”计量标准?《红楼梦》中“石”“斛”应该按哪个计量标准?首先得弄清楚康乾时期的计量标准,这样有助于我们了解“乌进孝”所贡米粮各项数量。
应当讲清代度量衡制度,经过康熙、乾隆两朝釐定,统一了全国标准。“斗斛”关系国计民生,康熙十分重视,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下谕旨:“各省民间所用衡器,虽轻重稍殊,尚不甚相悬绝,惟斗斛大小,迥然各别,不独各省不同,即一县之内,城市乡村亦不相等,此皆伢侩评价之人,希图牟利之所致,又升、斗面宽底窄,若稍尖量,即致浮多,若稍平量,即致亏损,弊端易生,于民间殊为不便。嗣后各直省斗斛大小作何划一,其升斗样式可否底一律平准,以杜弊端。至盛京金石、金斗、关东斗亦应一并划一,着九卿詹事科道,详议具奏。”户部特奉旨“议定斛式”,并由工部依式铸成“铁斛、铁斗、铁升”,颁发全国。“遵旨议定直隶、各省府州县所用斛面,俱令照户部原颁铁斛之式;其升、斗亦照户部仓斗仓升式样,底面一律平准。盛京金石、金斗、关东斗,俱停其使用。并铸铁斗铁升各三十具,发盛京、户部、顺天府五城仓场总漕、直隶各省巡抚,令转发奉天府、宁古塔、黑龙江等处,及各该省布政司、粮道府州县仓官,一体通行。”①可见康熙四十三年“议定斛式”后,包括宁古塔在内,全国各地必须使用遵照户部颁发的标准“斗斛”。
《漕运全书》“造斛”:“户部提准铸造铁斛,颁发仓场总漕及有漕各省。户部存祖斛一张,祖斗一个,祖升一个。”铁斗、铁升为方体形,铁斛为锥体形,“其斛制,上窄下宽。”《会典》:“斛积一千五百八十寸,面方六寸六分,底方一尺六寸,深一尺一寸七分。”户部颁布漕斛用“仓斛”的制作、使用、管理办法:各省征收漕粮及各仓收发米石,由部颁发铁斛,令如式制木斛,校准备用。各州县制造木斛,所用木料,须于春间预办板材,晒干后方可制作,新木斛应于每年八月送粮道校验烙印,旧木斛校验加烙某年复验字样,京道各仓木斛三年一验。“通仓由仓场查验,京仓由查仓御史查验,监收旗员一律复较(校),如与铁斛稍有嬴缩,饬令随时修理。”
乾隆六年(1741)刑部大臣张照奏称:“圣祖既以斗、尺、秤、法马式样颁之天下,又凡省府州县皆有铁斛,收粮放饷一准诸平,违则有刑。并恐法久易湮,订定度量衡表,载入《会典》,颁行天下。在今日度量权衡犹有未同,并非法度之不立,实在奉行之未能。”特条陈二事:一是命有司制造尺、秤、法码、斗斛标准器具,颁行天下,重申“违式之禁,务使划一。”“并令直省将《会典》内权衡表,刊刻颁布,使人人共晓。”二是严惩违禁官吏,“而官司之用,入则重,出则轻,以为家肥。更甚者,转以为国利,行之在上,百姓至愚,必以为度量权衡国家本无定准,浸假而民间各自为制,浸假而官司转从民制,此历代度量权衡不能齐同之本也。欲期民间之恪守,必先从官司之恪守。”乾隆朝更以刑法来强化实施度量衡的统一标准。
乾隆九年,参照东汉圆式“嘉量”和唐太宗朝方式“嘉量”,特制方形圆形“嘉量”各一,“嘉量形式,上为斛,下为斗,左耳为升,右耳上为合,下为龠。其重二钧,声中黄钟之宫。”范铜鎏金,上刻乾隆御制铭文(满汉双文),列于殿庭,作为量器之范。
《会典》:“斛容五斗,即仓斛也。”量法规定:一石为二斛,一斛为五斗,一斗为十升,一升为十合,一合为十勺,一勺为十撮,一撮为十秒,一秒为十圭,一圭为六粟。康熙五十二年《御制律吕正义》:“以古十二铢为今二钱五分,十钱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因此一石合120斤,一斛合60斤,是康乾年间法定“仓斛”计量标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