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慈善的异化 [杂文]慈善的异化](//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此文作于2008年,当时不知什么原因被扣,今天再发试试)
吴士宏翻译的新书《资本主义3.0》指出,当代资本主义(2.0版)的一个制度创新是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使得利润最大化成为现代企业制度下的管理层唯一的目标,管理层成为投资者赚钱的机器,会忽视环境、公平等人性化的社会目标。
西方专家曾对当代的政治体制做集体研究,并出版了一份题为《官僚与政客》的报告,认为三权分立的结果造就了官僚这个独立的利益集团,如果这个集团的利益过于膨胀并失去控制,则会干预政客的决策过程。
在这种大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框架内,西方的慈善事业也实现了捐款人和职业慈善机构的分离,从以往个人和教区组织的直接慈善行为演变为个人和教会委托职业慈善机构管理捐款的慈善市场。这些机构包括基金会,国际性、地区性和国内的NGO、PVO、NPO、等等,虽然名字不同、法律地位不同,但其性质都是募集捐款人的捐赠,并根据捐款人委托将捐款用于有明确目标的活动,或继续委托给其他慈善执行机构具体操办。
在慈善市场上,每个捐款人都按照自己的信仰和道德准则提供捐赠,于是对应不同的捐赠目的,就产生了不同的慈善管理机构,于是这些机构作为公民社会的代言人支撑起与政府和私营部门平起平坐的第三部门。
与私营部门的职业经理人和政治舞台上的职业官僚一样,职业的慈善机构和管理人同样可以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利益集团。其中不乏有带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和人道主义信念的人士,他们是捐款人和管理人的统一,比如比尔盖茨。但也不乏冷静的专业的职业项目经理,他们的使命是有效管理好捐款人委托的捐赠。
捐赠目标越明确,捐款人与慈善管理机构的意志和行为会越统一。但随着慈善管理机构的日益发展,其行为与捐款人的意志会逐渐分离。特别是当全国性甚至全球性大型和超大型慈善机构出现后,捐款人的地位逐渐由上帝的使者沦为慈善超市里的顾客,在琳琅满目的慈善商品货架上进行挑选。慈善机构会设计出投各种捐款人道义所好的项目,满足捐款人人道情感的实现;而且鼓励小额捐赠,比如一个短信一元钱,让捐款人不可能为这个小数目而耗费时间精力去跟踪捐款的使用。慈善机构从被委托人摇身成为慈善行动的创造者,其强大的宣传力量影响甚至引导了公众的价值判断,如同商品广告左右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公益宣传左右了公众的捐赠行为。公益项目成为商品,捐款人成为公益消费者。而那些受捐款人委托被救助的弱势人群,成为公益产品的原料。
汶川地震后的公益行动浪潮中就不乏想在公益市场做买卖的慈善机构和个人。比如那些打着救灾旗号给自己做宣传的明星,用公众的捐款粉饰着自己的形象。
于是有明眼人呼吁:切莫利用灾民!
马克思说,人类发展过程就是一个异化过程。
慈善事业也不例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