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与中国工学扶贫社的庞大春先生到甘肃靖远和定西考察。
工学扶贫是将西部贫困地区的初、高中毕业生和想外出务工人员组织到大城市起来进行专业技能培训,结业后安排他们在家政、保健及其他服务行业就业,或勤工俭学。北京西部学院的庞院长是此事业始作俑者,我们因欧盟外来女工培训项目合作而结识,因从事的工作都与扶贫有关,且都关注于探索社会投资理念,颇为投机。
小额信贷是用金融手段扶贫,为贫困人口提供所需的金融服务。中国的小额信贷必须走商业可持续道路,但同时应该坚持贯彻社会发展目标,因此,小额信贷应该是一种社会(责任)产业,应该鼓励社会(责任)投资。
工学扶贫是通过培训和职业指导,帮助贫困农民通过劳动力转移增加收入,改变生活,庞先生以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进行运做,也是一种社会(责任)生意,需要社会(责任)投资。
在靖远和定西我们感觉到,小额信贷非常受欢迎,但由于我们资金有限,不能满足农户需要。
形成对比的是,甘肃的劳动力市场与两年前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劳动力和培训生源短缺现象。两年前,甘肃省政府请庞先生到甘肃推动劳动力输出和转移,上至省长、下至县委、县政府都积极出面支持,两年期间从甘肃招收了数百工学学员,大部分在北京等大城市稳定就业,甚至有的被招收到欧洲从事保健行业服务,收入颇丰。但这次落差很大,地方政府态度冷淡,主要原因是这两年各种就业培训机构和劳动力转移服务公司纷纷出现,几乎将当地劳动力市场瓜分干净,甚而导致当地劳动力价格上涨。我们在某饭馆吃饭的时候,看到招工告示,明码标价服务员工资每月650到1000元,直逼北京的家政员工资水平。见此状,庞先生感叹变化快,将要重新调整其业务。我安慰说,工学社是第一个吃螃蟹的,推动了当地就业培训和劳动力输出市场的发展,公德无量。
同时,我不禁暗问,我们做小额信贷10几年了,也有很成功的案例,且同样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支持,为什么就没有形成劳动力市场这样的局面呢?两者对比,恐怕有这样几个因素:
1、劳动力市场没有形成垄断,基本是开放和自由竞争的;金融市场没有开放,依旧属于垄断行业;
2、政府给劳动力转移培训提供补贴,比如甘肃是每人1500元,方法是补贴给培训机构,只要培训机构能有效控制成本,就有利可图;扶贫信贷也有政府补贴,但是补贴给借款人(农户),对金融机构没有激励;
3、劳动力市场目前依旧是供大于求,就业不充分,同时,经济高速增长也需要大量农村劳力,城市劳动的边际报酬高于农村,劳动力输出具有经济上的合理性;农村金融市场上,虽然供给不能满足需求,需求缺口很大,但农业和农村投资的回报低于工业和城市,资金自然有从农村流向城市的利益驱动,加之利息上限约束了信贷收益,小额信贷缺少利益驱动;
可以预见,只要政府保持经济高速增长,劳动力转移的培训市场就将继续蓬勃发展。但对于小额信贷来说,目前的市场力量是不能自发形成气候的,需要政府采取更多的有针对性的鼓励政策刺激其发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