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羊祜文化】《羊、杨两门氏族中的著名人物》

(2013-03-29 07:30:30)
标签:

随笔

羊祜

杨坚

百家姓

雨亦冷

分类: 羊祜文化
 

                            《羊、杨两门氏族中的著名人物》

                                  ——文/雨亦冷

 

近段时间连续看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的《百家姓》,力图觅得一星半点关于“羊”改“杨”的信息。虽然没有现成的答案,可在其他诸多方面的收获,也是令人欣喜的。

    研究姓氏学,接续族谱,能够让人找到一种归属感、认同感,更重要的是能够给自己一种清晰的定位!

在山东新泰,羊、杨两氏族的关系,众说纷纭,但羊改杨,好像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

    纵观杨姓的来历,不外乎以下几种原因:

一、出自姬姓

二、出自扬姓

三、赐姓

四、改姓

五、来自少数民族的杨姓

 

杨姓就其渊源来说,大多出自山西洪洞县的封地“杨国”或“吉国”(应该是女字旁吉,找不到暂用“吉”代替)。明代人口大迁移,杨姓从山西洪洞老槐树大多迁到了湖南、江西、浙江,历史记载中唯独没有说杨姓迁到了山东。

杨姓来源的第四个原因“改姓”,是由哪些姓氏改来的?钱教授一个字也没有讲。那么山东新泰的“杨”姓又是怎么来的?新泰大量的杨姓与唐末在新泰大地上突然消失的“羊姓”,到底存有什么样的渊源?这值得每一个热心姓氏研究的人探讨。

众说周知,羊氏,以羊祜大将军为代表的泰山羊氏,在整个新泰,其辉煌度与美誉度,几乎是家喻户晓。一部新泰名人志,几近一部羊家名人史。羊祉、羊续、羊祜、羊陟、羊欣、羊侃、羊曼、羊烈、羊玄保、羊可立……还有两位皇后羊徽瑜、羊献容!

一个家族的族号,往往是以这个家族的著名人物为其标志的。或以文名传世,或以武功启人!其目的在于用一根无形的精神之缆,绾系族人建功立业、光耀门庭的信心和决心!在我看来,羊祜、羊续就是羊门一族的族号,是羊氏一门的杰出代表!

    羊祜出身于汉魏名门士族之家。从他起上溯九世,羊氏各代都有俸禄两千石以上的出仕之人,而且都以廉政清德著称!羊祜祖籍新泰羊流,建功在湖北襄阳,外儒内玄,道佛并参,文采斐然,名冠华夏!其思想亮节,佐晋功勋,在当朝当代几乎没有出其右者!更重要的是,在其著述《让开府表》、《请伐吴书》、《雁赋》、《与从弟书》、《诫子书》中,所流露的坚辞宠禄、誓心守节、平吴谋略及决心、诫子以勤于耕读德眧乡巷、以及平吴意愿得以实现后归隐故乡的高洁志趣,古今皆堪称楷模!称羊祜是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名符其实,古时今日皆心悦诚服!在民众信仰中,羊祜具有多方面神通,被封为“护佑一方的神”!

羊祜的祖父羊续,因其“悬鱼拒贿”的佳话,被世人传为美谈!鲜为人知的是:羊续接任南阳太守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上任南阳太守之际,微服私访,勘察民情;定军事战略战术,俘获贼众五千余人,评定了长达六个多月的叛乱!羊续还布衣简从,粗茶淡饭,因食用仅够养活自己,竟把来奔赴自己的妻儿撵回了老家!不仅如此,羊续死后,按照旧制,朝廷应俸赏一百万办理后事,羊续在遗嘱中早就明确告知家人:一分钱也不能接受!

由此看来,羊祜是先祖“羊氏流风”(“羊流”一名的来历)的继承者、发扬光大者!羊氏流风,其耕读忠诚,廉洁自律,清德佐朝,于今日仍有其巨大的现实意义!

无独有偶,杨氏在历史上,也有两位人物,足可以与羊祜羊续媲美!

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史称隋文帝。文帝即位后,改革政治制度,特别是在改革科举制度方面,其贡献人人皆知!除此之外,隋文帝也是一位勤政的皇帝!《隋书.高祖纪下》记载:文帝,每旦听朝,日昃忘倦,居处服玩,务存节俭,令行禁止,上下化之。

在历代帝王中,隋文帝是以勤于政事、务存节俭著称的!而且“人间疾苦,无不留意”!

开皇十四年,关中大旱,引起饥荒,隋文帝取消御膳中的酒肉之设,带领饥民,就食于洛阳;开皇十五年,东拜泰山,路遇饥民,隋文帝不许随从驱赶饥民,而且允许饥民,与辇车同道而行;隋文帝自己生活十分节俭,用品都是随补随用,后宫皆服浣濯之衣!上行下效,文帝在位的24年间,整个社会形成了节俭的风尚!

文帝自己是一个节俭勤政之人,更为可贵的是他还奖励廉政好官,可谓赏罚分明!

岐洲刺史梁彦光多有惠政,以德化人,得到文帝赏识重用;临颍令刘旷,“清名善政,天下第一”,得到文帝破格提拔!后来的隋炀帝杨广,如果能够承继先祖懿德,勤政大业,也许隋朝的历史就得改写了!

杨氏另一位著名人物,是东汉时的杨震。其流传至今的“四知堂”就出自杨震之口。中国中草药有三句堂号:“北有同仁堂,南有胡庆余堂,中有四知堂”,分别是乐家、胡雪岩家、杨家的堂号!

四知堂的堂号是怎么来的呢?东汉108年,杨震出任东莱,途径昌邑,昌邑县令王密,是杨震一手举荐的,因此王密对杨震心存感恩,而且王密认为在今后的仕途中,还得依靠故知杨震,于是提着十斤黄金,来探访杨震。杨震看见黄金的第一句话就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意思是,我知道你的品性,你怎不知道我的品性呢,这是为什么?王密接过来说:“暮夜无知者”,深更半夜的哪有人知道啊。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此后,杨氏一族,以杨震的清廉美名为骄傲,于是就用“四知堂”作为堂号!

羊续与羊祜,杨震与杨坚,就其清廉德绩来说,是相似的;不同之处在于:羊续与羊祜有直接的血缘关系,而杨坚与杨震没有血缘关系!羊氏一族,就血统而言,更有其纯正性、传承性。从羊氏一族的整个历史看,羊祜的少小聪异、生命传奇、极具神性,是顺理成章自然而然的;从另一个方面说,羊祜的淡泊致远、文才武略、清德美名,又强化了羊祜的神性!所以作为护佑一方的神,羊祜在民间仍有其广泛的信众诉求,是再正常不过了!

姓氏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无论是哪一个姓氏,都有其杰出的人物传世!挖掘整理各姓氏名人的德行言谈,文名武功,并使其发扬光大,惠泽后人,是每一个致力于姓氏研究的人,必须负起的一份责任!

家国梦需要这样的德昭良才鼎力托起!



 参阅书目:

 钱文忠《百家姓》

 马东盈《羊祜著述》

《资治通鉴》

《隋书》卷2《高祖纪下》

《隋文》卷73《梁彦光传》

《隋文》卷73《房恭懿传》

《后汉书.卷五十四》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弘农杨氏,即是春秋羊舌氏后裔。《氏族略》的《杨氏》条说:“叔向生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曰杨石。党于祁盈,盈得罪于晋,并灭羊舌氏。叔向子孙逃于华山仙谷,遂居华阴。”据《史记·晋世家》及《新唐书·宰相世系》书记载,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晋国大夫祁柔之孙祁盈的家臣祁胜和邬藏交换妻子,被祁盈发现,把他两个囚禁起来。有个大夫叫荀砾,因受了祁胜的贿赂,状告祁盈私自抓人,结果晋顷公逮捕了祁盈。杨食我是祁盈的好朋友,认为晋顷公处事不公,一气之下帮祁家杀死了祁胜和邬藏。晋顷公大怒,晋国的其他几家公卿正想削弱公族势力,于是乘机杀死祁盈和杨食我,并攻灭祁氏、羊舌氏两族,分祁氏之田为七县、羊舌氏之田为三县,作为这些公卿子孙的食邑。《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前514年)亦载:“魏献子为政。分祁氏之田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羊舌肸(叔向)的子孙逃到华山仙谷隐居,居住在华阴。至汉朝华阴属弘农郡(郡治在今河南灵宝县),称为杨氏,此即弘农杨氏由山西徙居华阴的历史过程,亦即弘农杨氏之由来。
     晋国灭了,“祈盈之难”无踪了,没有政治上的阻碍后,杨家发展壮大了。华阴杨氏文化研究会提供的资料显示:杨氏自杨道走出山林,重新进入政治舞台后,十余代皆为周室命官,或为大夫、司马,或为太傅、州牧。秦末,华阴杨硕率其八个儿子随刘邦征战,其第六子杨喜因击杀项羽有功而官封赤泉侯,其他七子皆封为将军,杨硕本人封为太史;杨喜第四代孙杨敞也官至宰相,并娶太史公司马迁之女司马英为妻。这个时候,弘农杨氏在朝廷位在列卿,爵为通侯,乘朱轮者十人,史称“西汉十轮”。东汉杨震50岁前穷究学典,设馆授徒,时称“关西孔子”,后入仕,官至司徒、太尉,为官刚正清廉,史称“清白吏”;其子杨秉、孙杨赐、重孙杨彪,皆继承杨震遗风,均官至太尉,被后人称为“东汉四世三公”。
此后历朝历代,弘农杨氏也是人才辈出,如魏晋时期分掌军国大权的“西晋三杨”;北魏政权中的公室大族杨播兄弟;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统一的隋开国皇帝杨坚;李唐时“李武韦杨”四姓联姻政治集团中的杨姓“十一宰相世家”,宋代满门忠烈的杨家将等等,其由东汉杨震肇始的 “廉垂四知”、“清白传家”和杨家将“忠烈报国”的家门遗风,对后世历代影响深远。

 

附录材料:

华夏杨氏,本为周武王之子唐叔虞之后。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晋国六卿欲弱公室,制造“祁盈之难”,对晋室之中坚羊舌肸(晋太傅叔向)之子羊舌食我,以党于祁盈犯上作乱相诬,尽灭其族。当是时,叔向之后有秘密逃亡到华山仙峪者,生子名道,命系一脉,以乃祖叔向之食邑地“杨氏县”为其姓,创姓杨氏。杨姓家族劫后余生,告别山林,于三家分晋后安家于魏国之阴晋邑。建村堡为“晋公子宫”(即今华阴市东宫村),以不忘所出,繁衍生息,重铸辉煌。世称“天下杨氏出华阴,华阴杨氏归东宫”,并将东宫村誉为“天下杨氏第一村”,讲的就是这段史实。

 
其实这个羊氏与杨氏都是唐叔虞之后之分支,

告诉大家:即:先有羊姓,然后才有杨姓,其中一支杨姓是从羊姓改为杨姓的.

 

 〈四姓相通〉据史料查证:
   “杨、扬、阳、羊“皆为姓氏,四字虽写法不同,但读音相同,血缘彼此相通。
     “杨、扬“二字是通假字,凡汉唐之古本,“杨“皆作“扬“。杨食我在《左传》中写作杨食我,而在《国语》则写作扬食我。《汉书》中从手“扬“和木之“杨多类同、汉代文学家杨雄在《汉书》中就有《扬雄传》、杜甫《壮游》云、、、“以我似班杨、谓班固、扬雄也“。而杜甫在其《夏日杨长宁宅》诗中,则又云:醉酒扬雄宅。可见,古代杨与扬是相互通用的。
       “杨、羊“二字在古籍书中也皆通用。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曰:九州之薮,冀有阳(即杨)。《史记》卷二十的平安侯杨敞,在《前汉书》/卷十八记作阳敞。北魏杨衔之也写作阳衔之。可见、古人于“杨、阳也是互相通用的。
       “杨、羊二姓皆为伯侨之后。伯侨子文食邑羊舌,其后称羊舌氏。后又改为杨姓,春秋时期晋国“六卿之乱“、杨姓子孙逃往华山避难。此为杨姓正宗。
另有一支则由羊舌改为单姓“羊“,亦逃往他乡,由此,可说明“杨,羊“为同宗同姓。
         梁章钜在其《浪迹三谈、卷三、杨扬一姓》载:杨用修云,羊、阳、杨、扬本一姓。
      这就说明、天下杨氏一家亲。不论何字、何地、何支、何系、自古就是一家人。

 

扬氏。汉书扬【原注】从扌。雄传曰,其先出自有周伯侨者,以支庶食采于晋之杨,【原注】左传杨字从木。因氏焉。杨在河汾之间,周衰而杨氏或称侯,号曰杨侯。会晋六卿争权,韩、魏、赵兴,而范中行知伯弊。当是时,逼杨侯,杨侯逃于楚巫山,因家焉。此误以杨侯与杨食我为一人也。唐书宰相世系表曰,杨氏出自姬姓,周宣王子尚父封为杨侯。又云,晋之公族食邑于羊舌,【原注】左传正义引世族谱云,羊舌,其所食邑名。凡三县,一曰铜鞮,二曰扬氏。三曰平阳。羊舌四族,叔向食采杨氏,其地平阳杨氏县是也。【孙氏曰】按汉书雄本传,据其自叙,出于晋之杨侯。而广韵扩杨字注,又姓,出弘农、天水二望。自周杨侯,后并于晋,因为氏也。其扬字注不云又姓。是古人但有从木之杨姓,无从扌之扬姓矣。或讥修家子云一语,谓德祖自紊其谱牒者,盖失于不考。杜子美壮游诗,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杨。谓班固、杨雄也。其7。又押心飞扬,则子美亦以子云之姓从木矣。及晋灭羊舌氏,而叔向子孙逃于华山僊谷,遂居华阴。用修据此,以杨、阳、扬、羊四姓为一,尤误。按杨城即今之洪洞县,本杨侯国。左氏,女叔侯所云,霍、杨、韩、魏,皆姬姓也。【原注】襄二十九年。而子云反离骚亦云,有周氏之婵嫣兮,或鼻祖于汾隅。灵宗初谍伯侨兮,流于末之杨侯。不知其字何以为扬?及其灭于晋,而为大夫羊舌氏邑,则食我始见于传。而杨朱与老子同时,又非羊舌之族也。阳氏则以国为氏?以邑为氏?皆不可知。【原注】胡三省曰,春秋闵公二年,齐人迁阳子孙,以国为氏。又按昭公十二年,齐高偃帅师纳北燕伯于阳。是邑名。晋有阳处父,乃在叔向之前。而楚之阳匄,鲁之阳虎,【原注】曾子弟子有阳肤。非一阳也,宋之羊斟,邾之羊罗,非一羊也。安得谓阳为平阳,羊为羊舌,而并附之叔向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