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佐军、田惠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2023年经济工作
(2022-12-18 17:50:10)分类: 改革 |
2022年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对于我们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真抓实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周,《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关于印发“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的通知》出台。六大类金融基础设施将纳入统筹监管。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重特大事件档案工作的通知》,对进一步加强重特大事件档案工作提出要求。(2022年12月12日)
-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 。(2022年12月14日)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是促进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战略决策。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大国经济都具有内需主导的特征。走中国式现代化之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务须扩大内需规模,增强内需动力。
当前,我国中长期扩大内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分配差距较大,流通体系现代化程度不高,消费体制机制不健全,投资结构仍需优化等。为解决上述问题,2022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提出中长期我国扩大内需方面的总体要求和具体措施等。
《纲要》是在新冠疫情爆发三年后,疫情防控回归正常化的背景下出台的。居民消费倾向持续走低,内需亟需提振是文件出台的现实背景。出口近期大幅下滑,外需明年拖累经济的态势愈发明显,扩大内需对冲外部风险的紧迫性明显上升。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扩大内需稳定自身发展,促进经济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必然的战略选择。多重因素之下,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应运而生。《纲要》针对我国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分配差距较大、流通体系现代化程度不高、消费体制机制不健全、投资结构仍需优化等堵点难点,部署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重点任务。并全面促进消费、加快消费提质升级,优化投资结构、拓展投资空间,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释放内需潜能,提高供给质量、带动需求更好实现,健全现代市场和流通体系、促进产需有机衔接,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内需发展动力,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厚植内需发展潜力,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夯实内需发展基础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促进消费投资、完善分配格局、提升供给质量、完善市场体系、畅通经济循环是政策重点方向。
当前出台《纲要》对持续扩大和满足内需,释放新型消费巨大动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促进扩大内需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紧密结合提供了重要的指引,对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大意义。《纲要》的出台恰逢其时,将提振市场信心,引领庞大内需力量涌动起来。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旨在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乡村振兴工作机制,构建职责清晰、各负其责、合力推进的乡村振兴责任体系,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2022年12月14日)
-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的通知》。这是我国现代物流领域第一份国家级五年规划,对于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体系、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12月15日)
- 央行发布《金融基础设施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金融资产登记托管系统、清算结算系统、交易设施、交易报告库、重要支付系统、基础征信系统等六类设施及其运营机构将纳入统筹监管。《办法》旨在明确金融基础设施监督管理总体制度框架,健全金融基础设施准入管理,推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促进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2022年12月15日)
-
首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在杭州开幕。(2022年12月11日)
- 四川盆地页岩气勘探发现规模增储新层系,资源量近万亿立方米。这是我国首次在二叠系吴家坪组页岩气获得高产工业气流。(2022年12月11日)
- 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八十二次主席会议在京召开。(2022年12月14日)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2022年12月15日至16日)
-
刘鹤副总理在第五轮中国-欧盟工商领袖和前高官对话上发表书面致辞时指出,贸易投资合作是中欧之间最紧密的利益纽带。中方愿与欧方积极拓展在经贸、绿色、数字、金融、科技等领域合作,共同维护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2022年12月15日)
- 《河南商报》刊发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的《未来5年我国将面临6大挑战和机遇》文章。文章指出,要通过四个方面战略培育新动能。一是要全力推进以“卡脖子”问题、高新技术的创新为龙头的创新驱动,实现创新红利。二是要全面推动改革,构建第二轮制度红利。三是通过教育、人才和科技强国,全面推进传统的人口红利转换为人力资源红利。四是要发挥超大经济体、发挥中国制造、中国创新的优势来构建新的国际合作平台和新的竞争力,突破价值链、分工链重构所带来的瓶颈约束,来构建新一轮的全球化红利。(2022年12月10日)
- 《经济参考报》刊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李佐军和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刘帝的《适应数字化时代需要 加快培育造就数字人才》文章。文章提出,针对数字人才短缺的现实,应多措并举,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数字人才队伍。一要健全高校数字人才培养体系。二要强化产学研协作培养数字人才。三要加快数字技能职业培训。四要大力引进海外高素质数字人才。五要加大对数字人才的激励力度。(2022年12月13日)
- 《中国经济报告》刊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李佐军和孙飞的《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对策建议》文章。文章提出,正确认识和面对关键核心技术领域高层次人才明显短缺、吸纳人才的产业和企业载体不够、人才交流合作和协同发展有待加强、海外引才存在不少障碍、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等建设人才强国中有待解决的问题。一要不断提高自主培养人才的质量。二要全面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增强对海外人才的吸纳力和承载力。三要持续加强人才交流合作和协同发展。四要创新引才引智方式,积极应对国际人才竞争。五要全面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2022年12月16日)
- 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岭南学术会议”上,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刘英奎在《“一国两制”与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主题发言中认为,大湾区国际化资源得天独厚,要继续发挥对外开放展示窗口和内引外联的桥梁纽带作用,引领全国高水平开放、双循环新格局形成。尤其是在服务内地引进外资和企业对外投资方面,及金融业对外开放、金融风险防范、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潜力巨大。要加大研发投入尤其是原始创新投入、创新成果转化力度,构建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方面,以及世界一流大学培育、创新型人才培养以及全球科技创新人才高地打造方面,引领全国发展。(2022年12月17日)
-
据国家统计局,202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730.6亿斤,比上年增加73.6亿斤,增长0.5%,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2年12月12日)
- 据中国人民银行,2022年11月份,我国人民币贷款增加1.21万亿元。1至11月,人民币贷款累计增加19.91万亿元,同比多增1.09万亿元。截至11月末,我国本外币贷款余额218.11万亿元,同比增长10.4%,人民币贷款余额212.59万亿元,同比增长11%。(2022年12月14日)
- 据水利部,2022年1至11月,全国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0085亿元,较2021年全年增长33%。(2022年12月14日)
- 据工信部,我国重点培育的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增至45个。45个国家级集群2021年主导产业产值达19万亿元,布局建设了18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占全部国家级创新中心数量的70%,拥有国家级技术创新载体1700余家,培育创建了170余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220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2年12月15日)
- 据国家统计局,2022年1至11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3%,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8.9%,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6.4%。(2022年12月15日)
- 据国家能源局,2022年前11月全社会用电量累计7858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5%。(2022年12月15日)
- 2022年1月至11月,我国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0085亿元。全国完成水利建设投资首次迈上1万亿元台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利建设完成投资最多的一年,较2021年全年增长33%。(2022年12月15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2023年经济工作】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未来经济发展和政策走向的重要风向标。在会议召开前夕,也就是12月1日,国务院发布了《开展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全国经济普查,是为了给未来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供柴”。随后,12月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2023年经济工作,提出5个方向,即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此次政治局会议有一个新提法——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12月6日的政治局会议是12月中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前奏”,提前剧透并且明确给了2023年经济工作的定调,即“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2022年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总结今年经济工作,深入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全面部署明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会议提出了五项重点工作。一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二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三是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四是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五是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五项重点工作中,排在首位的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会议明确,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
此次经济工作会议主要释放了10个政策信号:一是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二是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三是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四是财政政策加力提效,明年赤字率或达到3%;五是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结构性货币政策继续发挥作用;六是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七是防范化解地方债风险;八是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九是支持平台企业大显身手;十是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顺利渡过流行期,确保平稳转换和社会秩序稳定。
以往会议一般都是三天会期,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缩短为两天。这是党的二十大后中央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于我们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真抓实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2023年是扫除疫情、保护民生、发展经济的关键年。稳中求进,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只要我们上下同心,开好局布好阵,就一定能取得这场战役的重大胜利,迎来经济发展的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