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佐军、田惠敏:探索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有效路径
(2022-10-11 21:50:53)分类: 改革 |
《与改革同行》系列678
(2022年10月3日—2022年10月9日)
关键词:普惠金融;乡村振兴;政务服务;人才队伍;市场经济;长三角区域
引言
近日,为探索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经国务院同意,人民银行联合相关部门印发《陕西省铜川市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浙江省丽水市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四川省成都市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在三地开展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将有助于探索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有利于形成错位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金融改革格局,为全国普惠金融发展进一步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本周,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打造政务服务升级版的指导意见》。
一、法规政策
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人大常委会同步审议通过的《推进长三角区域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规定》施行,为建立长三角区域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居民服务一卡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提供法治保障。(2022年10月2日)
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打造政务服务升级版的指导意见》明确:要优化“一件事一次办”服务模式,科学设计流程,简化申报方式,统一受理方式,建立联办机制,提高出件效率,加强综合监管,大幅减少时间、减环节、减材料、减跑动,实现多个事项“一次告知、一表申请、一套材料、一窗(端)受理、一网办理”。(2022年10月3日)
专栏: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彰显改革温度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扩大政务服务“跨省通办”范围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的意见》,从扩大“跨省通办”事项范围、提升“跨省通办”服务效能、加强“跨省通办”服务支撑等三个方面对下一阶段持续优化政务服务作出部署,力求更好满足企业和群众异地办事需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方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坚持以“放管服”改革破发展难题、优营商环境,取得一系列显著成效。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是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重要举措,有利于降低办事成本,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便利群众异地工作生活。两年前,《关于加快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的指导意见》印发,指引各地区各部门大力推进与企业发展、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在已实现187项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基础上,此次进一步扩大政务服务“跨省通办”范围,新增22项覆盖面广、办理频次高的事项,体现出“放管服”不断向纵深推进的改革决心,必将释放更多发展红利和民生便利。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当前,我国跨省流动人口达1.2亿。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住房公积金异地提取等“跨省通办”事项是民生刚需。此次新增的政务服务“跨省通办”事项,对企业,实现电子缴税、完税证明开具、社保费申报等“跨省通办”;对个人,实现临时身份证办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登记和待遇申请、门诊慢特病费用结算等“跨省通办”。这些需求量大、覆盖面广、办理频次高的事项实现“跨省通办”,将让企业和群众异地办事更加便捷,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
推动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确保事项清单落实到位,也需要确保服务效能有效提升,既需要改进网上办事服务体验,也需要优化“跨省通办”线下服务,提升“跨省通办”协同效率。加快整合网上办事入口,着力解决网上办事“门难找”、页面多次跳转等问题;推行帮办代办、引导教办等线下服务,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和不熟悉网络操作的办事人提供更多便利;推动县级以上政务服务中心“跨省通办”窗口全覆盖……这些新要求新部署,运用系统思维整合力量资源,坚持问题导向纾解重点环节梗阻,有助于巩固前期改革成果,体现出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改革方针,有效保证了改革成效。
政务服务“跨省通办”不仅仅是理念、方式、范围的改变,也是一次全方位的体系优化和流程再造,目标在于全面建成方便快捷、公平普惠、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一方面,将完善“跨省通办”事项标准和业务规则;另一方面,国务院部门垂直管理业务信息系统、地方各级政府部门业务信息系统与各地区政务服务平台将深度对接融合,促进部门有效协同、业务高效办理。与此同时,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的数据共享枢纽功能将进一步强化,医疗、养老、住房、就业、社保、户籍、税务等领域数据将被纳入共享范围,有望彻底打破“数据孤岛”,实现更高效的数字治理。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创造出形式多样的政务服务需求,信息技术革命也为持续优化政务服务提供了新机遇新可能。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有效服务人口流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必能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国办印发《关于扩大政务服务“跨省通办”范围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的意见》确定了三方面政策措施:一是扩大“跨省通办”事项范围。二是提升“跨省通办”服务效能。三是加强“跨省通办”服务支撑。(2022年10月5日)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目标到“十四五”时期末,技能人才规模不断壮大、素质稳步提升、结构持续优化、收入稳定增加,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的比例达到30%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1/3,东部省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35%。力争到2035年,技能人才规模持续壮大、素质大幅提高,高技能人才数量、结构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相适应。(2022年10月7日)
《国务院关于同意在天津、上海、海南、重庆暂时调整实施有关行政法规规定的批复》发布。(2022年10月8日)
二、重大事件
京雄商高铁雄安新区至商丘段开工建设,开工动员大会在雄安新区举行。该段线路设计时速350公里、正线全长552公里,规划建设工期4年,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京港(台)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10月3日)
国际电信联盟2022年全权代表大会选举理事国和无线电规则委员会委员,中国成功连任国际电信联盟理事国,中国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主任程建军当选新一届无线电规则委员会委员。(2022年10月3日)
人民银行等部门印发三地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2022年10月4日)
四川省通济堰、江苏省兴化垛田、浙江省松阳松古灌区、江西省崇义上堡梯田6日成功入选2022年度(第九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包括这4处新入选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达到30处。(2022年10月6日)
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是由中国太阳物理学家自主提出的综合性太阳探测专用卫星,是继“悟空”“墨子号”“慧眼”“实践十号”“太极一号”“怀柔一号”之后,研制发射的又一颗空间科学卫星,实现了我国天基太阳探测卫星跨越式突破。(2022年10月9日)
三、精彩观点
著名经济学家李晓西在其最新文章《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中指出,现代市场经济的成就,丰富了社会主义的含义;社会主义的基本规定性,限定了市场经济造成不公平的一面。通过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双向改造,即现代市场经济对传统社会主义的改造,现代社会主义对古典市场经济的改造,我们得到了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一种经济基础形态,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将是一种既符合国际进步潮流又继承中国近代革命传统的社会形态而长期存在下去。与以单一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不同,也与单一公有制为基础的传统社会主义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公有私有平等对待、共同发展。用法律保护财产所有权,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合法合规建设。可以说,改革开放的成果为社会主义增添了新时代精神的丰富内涵,世界范围的现代化大潮为市场经济带来了一种文化意义上的跃进。(2022年10月6日)
四、最新进展
据交通运输部,2022年以来,新一轮农村公路建设和改造启动实施,农村公路服务和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2022年前7月,全国农村公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73.1亿元,同比增长14.6%;新改建农村公路8.1万公里,同比增长20.3%;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4.3万公里,同比增长35.5%。(2022年10月3日)
据全国总工会,截至2021年底,我国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数量6000万人,而2016年为4791万人。到2025年底,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将达到500家左右,各级各类创新工作室达15万家。(2022年10月3日)
据国家统计局,2021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2年累计降低26.4%,年均下降3.3%,相当于节约和少用能源约14亿吨标准煤。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降低36.2%,年均下降4.9%,工业节能效果明显。(2022年10月8日)
五、热点述评
【探索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有效路径】自2016年普惠金融战略实施以来,我国金融服务总体上在可得性、覆盖率方面取得了全球瞩目的成果,有力支持了我国的高质量发展。作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既是其迫切需求,更是重要动力,普惠金融服务需要在持续改革创新中提升支持匹配度和效率。
近日,为探索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经国务院同意,人民银行联合相关部门印发《陕西省铜川市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浙江省丽水市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四川省成都市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陕西铜川方案”立足典型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实际,以探索普惠金融助力经济转型为目标,提出拓展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加大重点领域金融支持力度、强化保障措施等4个方面17项具体改革举措。
“浙江丽水方案”立足农业大市、生态大市的区域特点,以探索普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为目标,提出建立服务乡村振兴的多元化金融体系、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构建支持乡村振兴的融资机制、提升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水平、强化保障措施等5个方面20项具体改革举措。
“四川成都方案”立足“大都市+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以探索普惠金融支持高水平城乡融合发展为目标,提出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大金融资源倾斜“三农”力度、运用金融科技增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促进农村产权和金融资源有机衔接、满足多层次全生命周期金融需求、优化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强化保障措施等7个方面20项具体改革举措。
此次通过“试验区“建设,将有力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为我国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普惠金融生态体系及普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探索区域经验。可以说,在三地开展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将有助于探索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有利于形成错位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金融改革格局,为全国普惠金融发展进一步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作者简介:
李佐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书记,经济学博士,研究员,博导,硕士、博士期间先后师从张培刚教授、吴敬琏教授
田惠敏: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特约研究员,现供职于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经济学博士,博士、博士后期间先后师从张培刚教授、厉以宁教授
(文章原载于微信公众号“经济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