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史论》系列395|李佐军、田惠敏: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2019-05-21 12:22:05)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继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讨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问题之后,中共决策层再次集中探讨文化命题,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和战略任务。本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开展深化增值税制度改革试点。
一、重要文件《中华人民共和-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年10月15—18日)
-
中央军委批转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军队资产管理的意见》。(2011年10月25日)
-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讨论通过《疫苗供应体系建设规划》,决定开展深化增值税制度改革试点。(2011年10月26日)
-
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制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2011年10月19日)
-
《北京日报》刊发高尚全《应把握好这个根本方向问题》的文章。文章提出,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好的市场经济”一定是与有限政府和责任政府相联系的;经济体制改革要顺利推进,必须加快政府改革。当前,我国政府改革尤其具有特殊意义——它既联接经济体制改革,又联接社会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处于改革的中心环节。以政府改革为突破口,可以带动全面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乃至政治体制改革。(2011年10月17日)
-
《经济研究》刊发刘伟《经济发展的特殊性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的文章。文章提出,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是宏观经济均衡、持续增长的重要条件。从我国经济发展和体制的特殊性出发,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以提升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对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不论围绕货币政策地位及作用有怎样的争论,从国情出发,提高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提高我国宏观调控科学性的重要方面。(2011年10月20日)
-
《经济日报》刊发冯科《加快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文章。文章提出,加快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一要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并将其作为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二要加快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三要加快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努力消除体制机制性障碍,加强部门之间、地方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整合科技资源、组织重大科技活动的能力。四要加快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2011年10月31日)
-
2011年9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1%,环比上涨0.5%;9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4700亿元,同比少增1311亿元;9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2017亿美元。(2011年10月14日)
-
截至2010年年底,120户中央企业资产总额244274.6亿元,比上年增长16%;实现营业总收入167769.4亿元,比上年增长32.9%;实现净利润8522.7亿元,比上年增长42.8%。(2011年10月24日)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战略任务。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总结文化改革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和宝贵经验,明确了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这是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继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讨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问题之后,中共决策层再次集中探讨文化命题,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和战略任务。随后,各地区各部门兴起文化改革发展热潮。
六、作者论谈【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重点要做好的工作】将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或地区、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实施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战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和科技转化激励制度体系;促进社会诚信建设,培育鼓励创业和创新、鼓励冒险和宽容失败、支持人才合理流动的区域创新文化;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企业家和人才队伍成长和发展的激励机制;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产业集群成长的服务体系,发展风险投资,鼓励行业协会维护企业权益,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集群内企业提供智力服务,在集群内建设一批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对产业集群进行全面普查,建立产业集群统计体系和数据库,绘制全国产业集群地理分布图等。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EB/OL],1946-01-01/2017-12-31.
[2]每月大事盘点[J].秘书工作,2011(11):32-33.
[3]2011年大事记,中国共产党新闻网[EB/OL]. http://cpc.people.com.cn/n/2012/1029/c64164-19423580.html.
[4]高尚全.应把握好这个根本方向问题[N].北京日报,2011-10-17.
[5]刘伟.经济发展的特殊性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J].经济研究,2011(10):
[6]冯科.加快推进科技体制改革[N].经济日报,2011-10-31。
[7]蔡武.筑牢文化自信之基:中国文体制改革40年[M].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2017:11.
[8]欧阳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J].科学社会主义,2011:15-17.
[9]本刊首席时政观察员.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九大关键词[J].领导决策信息,2011(10):4-7.
[10]李佐军.第三次大转型——新一轮改革如何改变中国[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55.
作者简介
李佐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经济学博士,研究员,博导,先后师从张培刚教授、吴敬琏教授。
田惠敏: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先后师从张培刚教授、厉以宁教授。
精彩回顾:
李佐军:草根学者走向辉煌
《与改革同行》系列2 李佐军、田惠敏:普惠性减税助力小微企业发展
《与改革同行》系列1 李佐军、田惠敏:建立海南自由贸易账户体系
李佐军、田惠敏:中国“入世”迈出重要一步
李佐军、田惠敏:1999年“审计风暴”
李佐军、田惠敏:我国组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李佐军、田惠敏:启动国家创新体系和《知识创新工程》
李佐军、田惠敏:国企三年脱困
李佐军、田惠敏:第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对金融系统进行重大改革
李佐军、田惠敏:“苏南模式”的体制困局与反思
李佐军、田惠敏:《华为基本法》通过最后一次审稿
李佐军、田惠敏:“诸城经验”与国有企业改革思路的战略性调整
李佐军、田惠敏:“两江试点”走上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前台
李佐军、田惠敏:全面推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李佐军、田惠敏:国营企业“破三铁”改革半途中止
李佐军、田惠敏:上海牌轿车宣告停产,引发“市场换技术”思考
李佐军、田惠敏:国务院办公厅史无前例地为一个镇“单独发文”
李佐军、田惠敏:1988年的价格改革“闯关”
李佐军、田惠敏:“863”计划诞生
李佐军、田惠敏:巴山轮会议——改革关键节点的重要国际会议
李佐军、田惠敏:莫干山会议——1984年全国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讨论会
李佐军、田惠敏:莫干山——我国改革开放史上的一个重要符号
李佐军、田惠敏:四川省广汉县率先在全国进行县级机构改革试点
李佐军、田惠敏:陈志雄承包鱼塘引发雇工之争
李佐军、田惠敏:章华妹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个体工商户
李佐军、田惠敏:陈春先创办我国第一个民营科技实体
声明:本文引用的资料、数据、事例,都来源于公开发表的报纸杂志、国内外书籍,以及网络、电视、广播等。文中所有的观点与思考均属于我们个人,并不代表任何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