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密三星堆“通天神树”——修身守一的生命之树3

(2022-06-22 07:29:53)
从黄老学说中寻找生命树的源起 

老子曰: “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而不居其华。 故去皮取此。”

老子的这段话,是每一个修身明德实践者终身受用的一段著名论述。 因为他揭示了人类离道失德的过程,也指明了实现回归的方向和办法。

这里面,还揭示了人类精神品质营养流失的层级,就是按照道、德、仁、义、礼、信、智(愚)这样一个层级变化而来。 

其中,“仁”既是“无以为”和“有以为”的一个分水岭,同时也是区分离道失德的一道重要门坎(是否离道失德了?可以从是否执著于仁来进行判断),也是迷失先天堕入后天的一个关键,也是德一朴散为五的一个先导,也是人类丧失内文明的一个枢纽,是失盲于慧明的重要原因。 所以,老子提出“故大道废,案有仁义”的考问。 

当我们离道失德以后,这个仁义还能保得住吗?那是无法真正维持的。 并且,老子还指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意即天地和圣人处在“无以为”的境界中,都是居于道、用于德的稳定状态,不存在后天制约。 用“仁”自律,进行自我矫正,这是庶人和贤人生命树能够长青的关键。

所以,对于庶人和贤人的修身明德而言,用好和修持好这个仁德,以仁自律,才可能进入德的境地之中。 如果在自己的生命中,“道”和“德”都没有废失,也就不必执著于修仁,而生命树同样会自然旺盛生长。 

人类在离道失德以后,完全落入慧盲,跌入后天失明于慧的状态中,仁德的修复工程也就成了恢复内文明的关键。 正如庄子所言:“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 

仁德,是生命五行中的木,是肝臟的五行属性,肝主仁德能量和品质的盛衰。 肝木,就是生命之木;肝之仁德,就是生命之树;仁德丰盛,则生命木的活力旺盛。 

当然,这个“仁”一定是指“上仁”,而不是“下仁”。“下仁”,又称之为“常仁”。 “仁常而不成”,如果把这个“仁”后天化、左脑意识化,将它作为一种品格而进行常道化,那么这个“仁”则非仁也。 就像封建社会的孝廉取士一样,那些孝都是执著之孝,是假孝、伪孝。 

“孝”和“廉”,也不是尊道贵德状态下真正的孝和廉。 这种“廉”,虽然外表看起来非常清纯,但是却不可信,并没有按照道德的标准去进行真实的修持,只是左脑智识和大脑皮层的一种规范而已。 

我们大脑右脑慧识的丢失,与心灵光明的丧失密切相关,由于我们肝臓中的阳木不能茁壮生长,缺乏活力,生命树并不茂盛,与此密切相关。 

所以,我们必须要对自己的生命树修身有个充分的认知。 用生命树修身,进行阐释修身明德,进行守一法的论证,是一个必须的过程。 

生命树修身 守一法论证 古人说,要“以圣人之心,修圣人之法”。 意思就是,守一法的修持必须具备圣人之心,而圣人之心首先是要将心灵修持明亮,体内一定要具备充沛的生物之光。

用生物之光,来朗照自己身体的内身国。这样来修持圣人之法,才能驾轻就熟,非常顺利。

所以,整个的修身守一法,是以修心为帅,修性修命化因同步推进的一门学说和思想。 

老子对于生命之木和仁,有一句精辟的论述: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羸土;百仁之高,始于足下。” 他仅用一句话,即将深植于信土中的仁德之木、生命之树的性质进行了高度的概括。 

黄帝也曾指出: “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 “体正信以仁,慈惠以爱人,端正勇,弗敢以先人。” 

从老子的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于木的生长、生命之树的成长,要重视它的微起,要作于细。 

对这个信德的培养,对仁德的培养,都要“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地进行实践。 

黄帝所讲的道难以达致、德也难以达致,因为他们无形无相,不是我们左脑智识所能完全把握的,而德一分解为五德子系统以后,仁德是子系统之一,居在首位,它可以通过下仁的作为,而达到上仁的“无以为也”。 

相反,如果我们执著于义去进行行持,却容易出现弊端,反而会更亏损我们的阳义,因为世俗间智能所主宰下的义常常都是阴义。 为什么说是“阴义”?因为难以把握住道德的本质而行持这个阳义。 

当我们仅仅只是把握住礼的时候,那么各种虚伪的礼仪、行为就会应时而生,品格制约下的虚伪,以及脱离道和德的现象,那就会比比皆是。 “体正信以仁”,这句话非常有意思。信和仁,在德的五个子系统当中就是两端。 

在修身明德过程当中,当我们难以一步就跨越到德一里面去的时候,最佳的修身方法就是把握信德和仁德来进行修持,在坚定的信念之下和信仰之中慈惠爱人,就是要修持好仁德当中的“慈”与“爱”这两个关键。 

当然,并不是否定“孝”和“悌”这两个系统。 如果真正能够把这个大慈和大爱抓住了,那么这个信德和仁德就会在体内顺利完成,而带动其它的义和礼,完成我们体内的完整变化。 

仁德,由“慈”与“爱”、“孝”与“悌”共同组成。 “慈”,显上对下、高对低之仁;“爱”,示平等、广博、无亲之仁;“孝”,显下对上、少对老之仁;“悌”,示平辈及同等身份之仁。 上慈下孝,爱人被爱,孝上得护,悌友和睦。

慈爱孝悌皆备,为仁;有意为之,是“下仁”;无为而持恒,是“上仁”;就可以顺利求证生命之树。 正确认识生命树, 立足于万物众生是道生德养,而揭示宇宙生命的平等观; 立足于道的虚无特性,而阐述用修身的方法体悟她的客观存在性; 立足于无为而治,以解析综五归一、德化心灵意识的必需性; 立足于尊道贵德,复归德和道,而指明修仁德的慈爱孝悌, 使生命树健康长生,并且回归德道的次第, 这是道德根文化中对生命树进行认知和修持守一方法的原则性。 

这个原则性,我们要扎实地吃透,理解深刻,并且遵行不悖。 生命树的掌握,生命的进化,绝不可毁失道和德,而执著于单纯地倡导仁与义;居于道,用于德一,行于仁义,导人回归德和道境,方才符合生命的自然法则。 

这个法则,是我们讲解生命树过程中必须要把握住的。今后在谈起生命树的时候,不可以离开尊道贵德,而孤立地去谈论这一颗生命之树的成长。如果离开了道和德,那么就意味着我们的生命之树并不能真正获得阳光的照明,也就无法真正成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