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刚经》笔记之第二十五品 第二十六品

(2011-01-18 12:52:48)
标签:

金刚经

无住

无相

无愿

杂谈

《金刚经》笔记之第二十五品 <wbr>第二十六品
(北京 胡同)
 

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感化人,变化人,就是度,度化。也可以理解为,教育,教化。

    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真正足以为人师,真正足以度人,证悟了大道的人,应该不会有我度化了别人,或者佛度化了我的念头,是不著相的。如果已经证悟到了空的境界,就不会有自我崇高的观念,而是无我人众生寿者相,一切众生,人我平等。如果佛自己觉得:我证道了,我悟了,我是佛啦!你们是我的徒众,你们都是我的信徒,你们都要听我说教,因我得度,应该对我恭敬啊!如果佛有这样的念头,著这样的相,那他就绝对不是佛。佛法没有统治性,而是众生平等。我们可以因佛法得度(以佛法舟筏,自见自性,无我无法,自性自度),也可以恭敬佛、法、僧三宝,但不能著法相,不能著恭敬相,不能著三宝相。

    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俗谛说,“我”这个存在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可以有所作为,实现人生理想。色、受、想、行、识,五蕴分明,是可控可调的。圣谛说,我,是变化的,无常的,是一个过程,是虚妄不实的,不是个自由的绝对存在,而是因相对的、矛盾的因素而存在,其实质是变化,无常,无我,本性空。我,有为而性空,俗圣不二,有空一体。修行,就是要修证体悟到“我”的空性,就是“我”的实相自性,即无常无我。我有为而不著有为,我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而不著六度,见自性而不著自性,自修自度,自性自度,而不著修持相,不著度化相。修证佛法,就是心念的转化,通过八万四千法门(形容方法之多),证见真正的无我自性,不住心,不著相,一切无著,连无著心也无。于俗谛世间,行善法,圆融有为,这是世俗生活的层面;于圣谛出世间,不著俗谛,一切都轻轻放下,心下无著不住,这是心念精神层面的修炼。这是通俗简单的理解。如果在心念的修持上信心不逆,自会心念转化,物我脱尽,心能转物,生发出另一番境界,但仍要不著此佛境界,平实如常。

    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无真实知见,不见“我”之空性,不见“我”之虚妄不实,执念于“我”之绝对实体,争驰纷争,烦恼丛生。只要众生证悟到自己的实相自性,无我人众生寿者,那么一切众生都是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下无我,心即是佛;悟道了,众生是佛;没有悟道,佛就是众生凡夫。凡夫、佛,都不过是个假名,姑且称呼而已。不著名相。

    自见自性,自修自度,自性自度,自助天助,自求多福,本来无我,度无可度,无智无得,了不可得。

    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意思是告诉我们,人,悟到了真正的无我,修持证到了真正的无我,就是佛了。这个佛,无我,自然无众生,无寿者,这就是佛境界。做到了无我就是佛境界。凡夫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接着一切观念的执著,都是因有我而来。真正无我就是佛境界。不著“我”相,不著“我当度众生”相。

    世间一切皆变化无常,无法把握,都会变去,一切无我(这里的无我,是无法主宰,不绝对,无法自我存在),都是相对的存在,虚妄不实,自性皆空。人世间一切皆苦,没有究竟的快乐,没有究竟的幸福,连自性空也是依无常有而存在。这就是世间实相,定名为空。无常,无我,苦,空,这就是世间实相。但如果强迫自己忽视万物的积极面,忽视有的一面,而一味从虚幻的空性来体悟无常、苦,则容易落入偏空,从而心生消极,这是目前世间对于佛教的偏见,务须修正。执空废有,则入迷途,落入消极。

    佛还说:常、乐、我、净。这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无常、苦、无我、不净的世间实相。如果真做到了无我人众生寿者相,修持到一切都放下了,连空也空了,空到了最彻底,你就找到了生命的本源,它永恒不变,常。此不变、常就是自性,见自性常,即见诸相无常,见诸相无常,则见自性。这个“常”不是世间理解的不变化,长存恒在,那是真常唯心论,是外道,而这里的“常”对“无常”而说“常”。如来说常,即无常,故名说常。乐,即不苦,无苦即是乐,清净之乐。此处的“乐”不是世俗所言之乐,那个乐和苦一样也不究竟,同苦是一个意思。证见自性,脱苦得乐,就能证见自性真我,无相无得,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立见净土。净土是心下清净,即净土。空性无相,无善亦无恶,无苦亦无乐,那是真正的乐,是佛境界。不著相,不著空相,就是佛境界。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在这里须菩提被佛陀的提问给弄糊涂了,说如是如是,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陀说,如果能以三十二相观如来,那么转轮圣王啊,帝王啊什么的就都是如来了。须菩提然后又清楚了,说,对,对啊,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这说明什么啊?说明不著相还是很难的事情,尤其是不著相于如来形像,不要整天想着如来的具体相!著相就不是佛法真义了。不著如来身相,也不著如来法身相,一切都不著相。

    ,是什么意思啊?什么是佛啊?一般意义上说,佛指佛陀,释迦牟尼。也指十方三世诸佛,好多好多已经成佛的,或者未来要成佛的那些人,比如过去佛燃灯佛,未来佛弥勒佛。还有,就是众生皆是佛,众生都有佛性,只要明心见性,众生则皆可成佛。再有,心即是佛,心念不著清净,就是佛,这样的境界,就是佛境界。总归,佛,不神秘,他代表一种心的状态,一种清净无为,不住不著,常乐我净的境界,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佛!不要一听到“佛”这个字,就有个佛相出现,在眼前呈现个幻影,这是著相,是人行邪道。佛,就是你的清净心!不住不著的心,明了无我自性,无生无灭,无善无恶,悟真空行万有,了不可得,无量无边妙义妙境,只有真修实证才可证见,实在是不可说,不可说!

    :佛法的修法,修止观,尤其是修密宗,更需要修观想,修观修想,此一心念能够止于一样东西上,或者止在空上,或者止在清净上。真正观得起来,止得住,就可以得定。止得住,定得住,入佛之门就快了。由观得止,止而后能观,止观双运是正三昧,是真正的定境界,所以叫做止观双运。譬如念佛,心里念,嘴上也念,一丝杂念不起,只有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做到了,就是念佛法门的止。止以后,是清净到了极点,智慧大开,佛法融通,这就是观,是净土法门的一种。观,修止观,是修佛方便法门之一种,止观本身并不是佛法。运用这种方法,把混乱的思想拿个东西钉住,这是初步;一念清净,前一个念头过去,后一个念头不起来,当念即空,止在这里,心念专一,清清静静,周围的事情都知道,但与我毫不相干,得脱滞清净,这就是正止观,是转心的初步修炼。再进一步,把观起来的东西,钉心的那个假借的物件都舍掉,不著所观想之相,不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这就离佛境界近了。

    转轮圣王:有德有功,千年治世,太平盛世,明君圣王,是旷代一人,能把一个时代的历史扭转过来,扭转到太平世界的帝王,让人民各个安居乐业,幸福安乐。他们的福德、善行、智慧同佛一样,差不多就是大彻大悟的肉身佛。差一点儿,只差一点儿,只是没有悟道,没有明心见性。说,只有十地的菩萨,才能转身为转轮圣王。

    四句偈:不能著相,著相了就不能见得法身。“无住,无相,无愿”,到达了这个境界,离开了这个色、音声,才能见道,真正见佛,也就是见了到了宇宙同体,万物同源,生命本来的“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