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 后海)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①
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啊,咱前面讲著相不能见佛,但不要认为不著相就可以见佛了,就可以大彻大悟了,不是这样的。千万不要这样认为,如来不具足一切功德圆满就能大彻大悟,千万不要认为有人可以不具足一切圆满功德就能大彻大悟。这里着重说身心具足是成佛见佛的基础,不著相,不著无相。
不著相,是悟空以后心念的修持法,但绝对不是说不著相就足够了,纯粹的不著相将有“著空相”的错误倾向,一是因为著空相也是著相,仍有执念;二是因为如此可能会产生否定“有”的心念,落入一边,执见空果,落入断灭相。不著相,是心念,不是说“有”消失了,不是否定有。如果执著空相,认为都是空的,善事空,佛法空,因果空,布施功德都是空,什么都是空的,那么杀人放火也是空,偷蒙拐骗也是空,只要不著相,就都无所谓了嘛!空嘛!不对,因果妙有是存在的,不能说不著相,就落在不著相里,否定因果妙有的存在,拨无因果,落于空见,执一边而成了断灭见了。这也印说了昨晚的讨论是必要的。不著相,也不能落入不著相,而否定一切的存在,否定因果循环的妙有,而于法说断灭相。
②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断灭相,就是认为佛法的究竟是空的,见到个空果,就是断灭。空,是说万事万物本质无我无常,变化不定,是形容词,不是否定一切之存在,不是空了就一无所有。世间万象有万般变化,有种种幻像,有各种思惟意识,这些都不能因为说悟了空相了就消失了,都还在。比如,你饿了,饭还是吃的;你困了,觉还是要睡的。不能把自己与社会隔绝起来,说这样就眼不见心不烦了,空了,清净了,这不是空,这是自己骗自己,是逃避,不是见空相者。见空相者,心下不执(心无挂碍),勇猛精进,不惧不怖,如水之奔流,急缓因势,方圆就形,遇阻蓄势,遇滩徜徉,虽方向不改,但心下不著。落入断灭相者,或葳蕤不振,或形同枯木,或悲观厌世,或故作神秘,凡此种种,皆为外道,是执著空相者。
③
不能著相见佛,但以不具足相见佛亦无可能。不著相是心的修持,是明心见性而不生染着心;那么,有人说我不著相了,那就什么都不做了,或者做什么都可以了,这样的话,就还是著相了,著空相,把有给否定了,把因果给否定了,落入了执两边的断灭见,仍是贪著。贪什么?贪空!心行一体,心,要放下,不著相;行,要得体慈悲,不著无相,不否定因果,众善奉行,开阔知见,积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身心具足,才是佛法正见。不著相,不仅是心念上知见的转化,亦需要我们亲证力行,不能偷懒,没有捷径。可以顿悟,但不亲证力行,不修身,不积资粮,总是不容易脱尽贪执,不容易得不著相之真谛。
依我们的智慧心可以知见诸法空相,但这仅仅是知道了,明白了,还不能从心力上有本质的转化。若心力上做到不著相,首先需要我们做一个正直、善良、热心、积极上进,有责任心、有担当这样的人,这是做人的基本,也是悟道的基本。如果诸恶(不好的习惯,行为,想法,做坏事等)不除,心不坦荡,仍能心下清净,心力不执,无著无我,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成佛先做人,这是最基本的。那些因挫折,苦难,失意,而心灰意懒,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人,并不是离佛近了,而是远了。这是逃避,不是见空性。可以暂避佛门,佛门也可以提供这样的心灵避难,但距离见空性正见,还差得远,差得很远很远。佛教不是消极的,也不是避世的,而是转化心念的途径,是见万有本心的方法,突破因挫折苦难失意而生的灰心,也突破因顺境幸福得意而生的得失心(得意忘形,乐极生悲,患得患失之心),脱执念,脱苦乐,指导我们有一个完满圆融的人生,这才是释迦牟尼的本意。
诸行妙有,变化万端,变化归变化,都是诸行空相无常这个本体的现象,是这个体的相与用。本体自性法身在一切有、一切现象、一切作用上见。体(空)在相、用(有)中见,一切相、用都不著,就能体悟这个体。不著相是见空性(体),不著无相是行妙有。真空幻有是见空,真空妙有是不著空,毕竟空(本体自性空),胜义有(有空一元;有不实,幻有;有,变化万端,具空性,但不可著空而否定有,妙有)。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于成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①
佛陀的教育法:佛陀告诉我们,布施功德大,无量无边的大;受持读诵,为他人说,功德更大,比无量无边还大,不可思议的大,等等。这好比学生读书比较优秀,老师给发个奖状,以资鼓励。佛陀也是在鼓励我们要行布施,受持读诵,信心不逆,为他人说,乃至受持四句偈等,功德福德都是很大,这也是给我们的奖励与鼓励,发个奖状。然后佛陀反回头又说,所谓福德大,佛说非福德大,是故说福德大,把福德给否定了。意思就是说给你奖励了,但我们不能为获得奖励而行布施,为了得大福德去为他人说,不能著行布施、为他人说以及得福德的相。如果著相了,为了获奖为了求福德,说大家看着哈,我在布施啦,我在为他人说了啊,那佛陀就会把奖状收回。不著相,非常重要,这才是佛陀他老人家要教给我们的真义。
②
我们都是菩萨。菩萨布施。一切众生,只要具备灵性的,都是菩萨,是因地上的菩萨。有成就的菩萨,叫做果地上的菩萨。我们要行布施,菩萨也要布施,连佛也要布施。佛成道后说法,就是在布施,无相法布施啊,以身作则啊!行善布施做好事,是不分高低贵贱的,一律平等。修持善果,修持功德,是无穷尽的,不是说成佛了,就不用培养功德了。如果有人说,我得道了成佛了,我就可以至高无上,崇高伟大,功德圆满了,不只是这样讲有著相之嫌,连基本的为人之道都不通了!这样的佛我们可以弹他榧子。
③
心与性:一切法本身无我。也就说,一切法无自性。无自性,这个“性”是性质、性能,就是说一切世间出世间的事物及一切的理自身没有自主、自由、自我、绝对、永恒、不变这样的性能、性质,与明心见性的“性”是完全不同的意思。见性,这里的“性”就是指“无自性”,指道体,万物之根本,本来面目。心:心脏。心理作用。精神活动。意识观念。思想活动。认知的作用,比如外境由眼入心而作用。我们现在的心被虚妄不实的外境所蒙蔽,通过正知正见,行六度,悟见真心,体证无我自性,脱尽贪执,诸相不执,则是明心见性,这里的心就是指本体,实相般若的境界。多思惟,可以区别其中的微妙差别。
④
一切法:即“诸法”。包括了世间的一切,以及出世间的一切,甚至证得罗汉境界、菩萨境界、乃至于成了佛,证得无为涅槃之果,也都属于一切之内。一切包含了一切。一与一切一元同体。一切法无自性,一切法无我。
⑤
如何知证道,入涅槃境界:有人说见无我后,得了个真我,或者练就了一种技能,或者有神通了。佛没告诉我们见无我之后的涅槃境界是什么样子的,只是嘱咐我们要正见如法亲证实修。比如说,锻炼身体,佛只是告诉我们不锻炼身体身体会虚弱,生毛病(苦因),会有哪些虚弱症状和毛病(苦集),虚弱和毛病可以通过锻炼去除(灭集),然后指出锻炼的方法(道集),但采取哪种锻炼方法,坚持锻炼修持下去会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只有你自己去选择,去实践,亲证实修,坚持不懈,最后是怎样的一个健康状态,各人各样,根基不同,境界有别。这是通俗的有著相的比喻。佛法讲不著相,有个知不对,有个相也不对。锻炼达成的健康状态,涅槃境界也一样应是无执无得,“知见立,知即无名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是也。著涅槃境界即入凡夫地。佛陀的教育法是遮法,把你不应该去的地方挡住,那你到底去到哪里,你自己看着办喽!
⑥
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得成于忍,得成于无生法忍。《金刚经》中讲布施、忍辱、般若,这三样成就到了,持戒、精进、禅定自然就会有所成就。这里说无生法忍,这也是般若,也是悟的境界,知道一切法无我,是大乘菩萨的初步境界。什么是无生法忍呢?忍,不仅是忍耐的意思,还有忍可,安心顺受之义。安者,安住,谓其心不动,一心正受。忍分为三种:(一)生忍。忍受人世间的种种毁辱苦迫加害,不生瞋恨,遇拂逆事不著相,应作灭罪观。(二)法忍。1.于非心法之寒、热、风、雨、饥、渴、老、病、死等能忍而不恼怨;2.于心法之瞋、恚、忧、愁等诸烦恼能忍而不厌弃。又一解释:我们能遵照佛法实行,安心顺受,无丝毫参差谓之法忍。(三)无生法忍。无生忍,无法忍。修诸法本不生不灭观,而得妄念不起,其心已正受此法而不动,名曰无生法忍。《大智度论》曰: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心无罣碍,此心安住不退,名无生忍。诸法实相为空性,即诸法空相,不生不灭。生灭也是空相虚妄不实的,而非实相,生灭本性空。诸法本空,幻有曰生,幻像消失曰灭。不过是“缘聚而生,缘散而灭”之幻象而已。缘聚而生(幻生之虚妄相)而有不是真有,缘散而灭(幻灭之虚妄相)也不是真有,生相空性,当然灭相也是空性的,生(妄认生相为实相)而不生(生相之体为空性),灭而不灭。悟生灭空性,不著生灭相,即不会堕落到生死轮回苦恼中,涅槃亦了不可得。凡夫见一切法有生灭,执著在假相上,认为生灭实有非空,则烦恼恐惧不脱,生死相不脱,轮回相不脱。信受通达诸法空相,不生不灭(诸法空性,缘聚生,缘散灭也是虚妄相,故生灭空性,虚幻不实,无常,无我。不生不灭,无生相,无灭相,不执生灭为实有。不生不灭实不应作恒久不变解),心无罣碍,此心安住在诸法空相,无生无灭境界,并且心不退转,叫做无生法忍。注意,不著生死相,脱轮回相,但不可因之拨除因果,因缘和合之法,惟不著而已。
⑦
前生因,后世果;前世造恶业,今世承受;今世不修,来世轮回承受:若解前生为昨日,今世为当下,来世为明日,当更紧要确实。当下悟生灭空性,即脱生死轮回;解前生后世真义,则正见善行迫切。随顺世缘无罣碍,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以今日之善行消昨日之恶业,心不染著,当下心即止息轮回之苦。
⑧
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菩萨心无住无著,心无所求而行一切善。此心无所求,这是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一个层面,一个境界;这一面保持住且不退转之后,那么就翻到另一个层次境界,是什么呢?更高一层了,就是即便有所求,亦能求而无住而生其心,圆融通达,往来无碍。佛陀承认菩萨境界有这样的气派,有这样的道行,但诸佛菩萨行功德而不贪著,有福德不贪不受,而是回向给世界一切众生,所谓布施法门,布施波罗密多,就是这个道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