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 胡同)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①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当生如是心。生如是心是什么心呢?就是发佛家所讲的愿心,立一个志向。立志发愿要救度世界上一切众生,使他们离苦得乐,进入涅槃。然而,在心中却不留一丝我已度众生的念头,不著灭度众生的相。菩萨救助天下苍生,心中不留一念,大公无私,无我人众生寿者相。否则,只要有一点自认崇高,自我伟大,自觉了不起的话,就已经著相,“即非菩萨”。
②
灭度:使其离苦得乐,得寂静涅槃果位。灭度就是使入涅槃,使其进入寂灭、清净的境界,离一切苦,得究竟的乐。
③
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没有一个定法叫悟道,悟道了就是了不可得,这才是真正的悟到。法非法,佛法非法,何况非法。无住无著无相,了不可得。有个法在,就是著心。不要以有所得之心,求无所得之果。
④
授记:佛教专有名词,打个标记,摸摸顶,所谓灌顶,说个预言,就是授记。
⑤
如来:如,好像。好像来了,其实没来。说没来吧,恍惚若在。若来未来,那如来、佛在哪里?在你的心中,不要去别处找啦,心中、身心内外随时有佛,需要你自己去找寻。什么时候可以找到?等你找到如来的时候,如来其实没来,了不可得,这时候就可以找到如来了。真见到如来,就不是如来了。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⑥
如来者,即诸法如义:世间一切法,都是佛法。任何世间法,就是如来。以清净心观,微尘中,干净的地方,肮脏的地方,四季轮回,日月历天都可见如来,处处佛在现前,这就是如来,如来就是诸法的本义。得诸法本义,就是如来。
⑦
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无实就是空,无虚就是有。即空即有,非空非有。这是悟的境界,不是否定有,而是悟到有的空性。单说有,是胜义有,著有相;单说空,是断灭空,著空相。
⑧
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任何法都是佛法。佛法对于世间出世间的一切,都是恭敬的,这是佛的精神。佛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又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学佛要胸襟大,度量大,包容万象。对任何人都是慈悲笑容,不会看不起这个,看不上那个,这才是佛法。宗教分宗别派,门户之见就不是佛的胸襟,最是要不得。这里,佛陀他老人家也是在教导我们学佛要从最基本的孝养父母、接人待物、勤恳工作做起,日常的住行坐卧都是佛法,都是行禅。
⑨
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诸法空相。行一切法,不执一切法相,不执行一切法相,不执“不执”之念。
⑩
名真是菩萨:做好事不留名,不求回报,以至做了好事,连个“我做了好事”的念头也没有的境界,是不住相布施,才是菩萨境界。菩萨是空灵的,广大的,无私的,一切都不著的,一切都不住的,无我人众生寿者相,这才是菩萨。所说佛土、庄严、七宝等,不是物质世界的庄严,而是心庄严,心的善行,功德圆满,心念清净境界,是自见五蕴之空性,了不可得这样的境地,才是七宝庄严佛土,不执相,才是真是菩萨。
⑪
总结:以真实知见,见五蕴之空性,无常、变易、无我、不异我、无相在,丢掉身见,再至身心俱脱,通达无我,以至人无我,法无我,脱空相,了不可得,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①
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如来这个名词代表形而上的道体,一切众生同于诸佛菩萨心性之体,就是生命的根源。这个根源有五种功能,叫做五眼。肉眼,就是我们受之父母的眼睛,肉眼能看物质世界通常的现象,我们一切的感觉、知觉都是经由它而来。境入眼而入心,境界变易,肉眼差别,则心所感不同。天眼,是能够透视到肉眼所不能见到的世界,是因定力所生,是定中所得的神通力量。慧眼,是通过肉眼起作用。所谓慧眼就是智眼,是戒、定、慧的功力显现。因定生慧,慧变成了力量,成了慧力(知事理,然后能扭转习性的力量),才有智眼。慧眼观空。法眼,是平等而观,观一切众生平等,非空非有,能够真正认识自性空、空性的体,能够真正观空里的妙有,真空起妙有。佛眼,佛言不只是平等而观,而是观一切众生只有慈悲,只有慈爱,要布施救度众生,这就是佛眼的慈悲平等。慈,父性至善的爱;悲,母性至善的爱。慈与悲都是至善、平等、无条件的爱,大慈大悲。第一层意思,假使我们经过修持,生命的本能中自然会发起五眼功能。第二层意思,就是真正达到了有所证悟,明心见性(明心:不见执念,见性:不见空相),一见之下,真的现量境就呈现出来了,见处即真,所谓明心见性之见就呈现了,立地转而成佛。
②
恒河沙,佛说是沙子么?是沙子。佛见哭泣,是哭泣么?是哭泣。佛法非常平实。不可高推圣境,不要把佛的境界推测得太高远,假想得与我们完全不一样,这是不正的思维观想。真正的佛法平实平常,这就是道。一切法皆是佛法,佛是众生修成的。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心不坚。只要凡人不著相不执念的心保持住,住而不住,就都是神仙、佛。
③
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形容佛世界多得不可数。十方三世,无量、不可数的、众生成就的、像佛陀一样有智慧成就的一切诸佛,与众生都是平等的,都是很平凡的,没有等级高低之分。佛法一切众生平等,一切诸佛也是平等的。
④
国土:佛学的观念,世界是世界,叫做世间,有四世间、五世间的说法。国土不是世界(世间),是世间的一个部分。国土在世间的观念里叫做国土世间,是四世间的器世间,就是物理世界。国土世间的一切众生都有生命,类似于目前世界上的众多国家的概念。
⑤
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心若有“我执”,则著相,著我人众生寿者相,生贪执妄念,起意识分别,染烦恼,见苦,把不实、易变、往来思想、意识、心理当成真实相,就不是真正的心,不是清净心。一切的用是虚妄不实的,而虚空之性体却是不增不减的,不要被变化不实的现象所蒙蔽,要透过虚妄相看见实相(实相亦非相,非非相)。众生把执著于虚妄不实的这个感受(非真正心)当成是心,众生诸心非心,是名为心。
⑥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现在、未来的心相,流迁不定,变化无常,非我非我所,无法把握,抓不住,不可得。也就是五蕴之空相,著相则贪染,烦恼苦生。空不是没有了,是有的无常无我之性体,是透过一切之现象所见的特质。有,是存在,但虚妄不实,无常,暂时的。这个虚妄不实、无常、暂时的,就是空。但也不是有那个空相在那里让我们去抓住,不可著个具体空相,所谓非空。亦有亦空,着重指不可执边见,不是肯定了有就否定了空的性体,也不是见空之性体就愣说什么没有了;非空非有,着重指不著有、空之相,不住相生心。六祖说,本来无一物,不是说真的什么都没有了,而是说不著物相,不著有,不著空;何处染尘埃,是说不著相,则生清净心,不染著了,其实尘埃还是要落的嘛!不著相、了无所得,这个非常重要。若有个得心,就是著相,不得解脱,则苦厄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