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刚经》笔记之第十三品 第十四品

(2011-01-12 10:54:04)
标签:

金刚经

般若波罗蜜多

杂谈

《金刚经》笔记之第十三品 <wbr>第十四品

(北京 后海)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再释经名。本经之名是典型的佛法与比喻叠加的复名。金刚石比喻,般若波罗蜜是佛法。金刚,金中之精,最坚最利。般若,妙智慧,即与大悲心合在一起能够彻底得解脱的菩萨智慧。波罗蜜,意为到彼岸,此处比喻为离开生死彼岸,渡过烦恼之河,到达解脱的彼岸。经,原指写在贝叶上的佛法,以线连贯起来结集。经,就是贯穿联系,当径字解,比喻修行的一条路径,常道也,贯摄也,贯穿所应说义,摄持所化众生。一方面能使佛法久驻人间,一方面能普遍利益众生。

    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真正的佛法没有定法。不可执著一法为佛法。这里佛在说法,不过是教育法的一时方便,不是究竟。真正的佛法是超越一切宗教、哲学和一切形式之上的。也可以说,真正的智慧成就,即非般若波罗蜜,智慧到了极处,就没有了智慧的境界,那才是真智慧。成佛的智慧不是一个特殊的智慧,他就在那儿,就在你那儿,即心即佛,不可外求。佛法并不离开世间的一切,任何学问,任何事情,都是佛法。一切世间法都是佛法。一切世间的学问、智慧、思想,一切世间的事,在在处处都可以悟道。学佛法,不可被佛法困住。“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也可领悟,不住法相,不执著法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义理。也可以领会,言语道断,不可说,说法是舟筏,是譬喻,般若波罗蜜只可意会,会心一笑,成果悟道也需轻轻放下,了无可得之涵义。

    世界上一切生灭现象和生生灭灭的主体,都是由“因缘”造成的。凡是由因缘所生的法,虽然叫做“有”,但这是一种没有自我主宰的存在,是不真实的“有”,故被称为“假有”。如来说法,是应机而说,听众是什么样的根基,如来就说什么样的法。所以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法可说,说法只是一个假名而已。既然一切现象都是因缘所生,那么大千世界与微尘,也都是无自性的虚幻的存在,本性为“空”。基于此,时间万事万物万法在本质上都是平等的,本质上都是“空”。缘起性空。不可执著于相。法施福德无量,是无为之福,是正信之福。不住相布施。

    这个世界最高的东西,不是唯物的,而是绝对唯心。但这个心物一元的心不是与唯物相对的唯心。是缘有悟空,而不是离有的断灭空,空有一元。这个心物一元的心是看不见的,不著相,因不著相而起正信,法身无相正是悟道。佛与众生,性相平等,福德性空,此心安住,便得大自在。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密。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对以前各品先作一梳理:问,如何修持大般若,如何降伏其心?由发心修行到成佛,就是善护念。善护什么念?无住。无住就是定,善护念就是戒。以善护念持戒来护持无所住的定心,以此体证般若妙智慧。这是用戒、定、慧的道理来说明《金刚经》本身的般若道体,以及见道之体的修行方法。依六度次序来讲,先说无住,令一切众生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是布施,布施度(如果布施修持圆满,也能得六波罗蜜,从而证智得道),由布施而到达般若的成就,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彻悟成佛。布施以后要持戒,持什么戒?持菩萨的大戒,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住相布施,善护此念就是持戒波罗蜜,而达到般若波罗蜜,智慧得度,智慧成就。由此学佛,由此修行,由此成佛。本品重点说六度之忍辱。

    深解义趣:就是真正的悟到了那个道。禅宗把悟分成两个阶段,一个叫解悟,一个叫证悟。解悟,就是知见上的,所知所见悟到了这样一种境界:身心上感受到了的一种脱落感,脱滞感,这就是解悟的境界。深解义趣,深深地得到解悟。“义”,义理,就是解悟到佛法修证至高无上的道理。“趣”,趋向,就是向那个方向,到那个路上,目标的趋向。已经到达这种境界,已经进入了这种情况。

    涕泪悲泣:无上的欢喜,是天然的,天性的流露,也是一种悲心的流露。

    信心清净,即生实相。深解义趣,懂得了理论,把道理彻底了解了,理解了,从而生发真正的正信,实信,再由这个理论和道理着手修持,这才是正确的学佛之路。因深解义趣而生正信、实信,这是真正的信仰,并不是迷信。否则佛理不透,就可能会流于迷信了。正信,信什么?信我们此心,信一切众生皆是佛,心即是佛,信我们的心性可以通过修持最后能达到清净心,无烦恼,无妄想,达到心性清净的究竟,可以见到形而上的本性,即生实相。实相般若就是道,明心见性就是见这个道。信心清净,即生实相。

    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这个实相啊,就是无相。所谓实相,就是一切无相。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著一切相,乃至无佛相,也无非佛相,连不著相的相(念想)也无。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佛说实相,即非相,勉强命名叫做如来实相。就是这个意思。

    信解受持:“信”,信佛法的所有教理;“解”,解悟到佛学的各种义理;“受持”,解悟之后起修,修行以后证果。教、理、行、果。另一种说法就是,信、解、行、证。是同一个修行的情形。看来“信”很重要,是第一步,迈出第一步很难。

    我相即是非相:我,身体是四大假合之身,是暂时的存在,虚妄不实,时刻转变,思维意识也是一样,都在变去不定。所以说,此身非真我,是非相,假相。“我”之存在流迁不定,因缘假合,若执“我”相,则生分别相,贪取无厌,争驰倾轧,贪瞋痴慢疑,烦恼丛生。既然“我”相假合虚妄,何必执著“我”相?不著“我”相,断脱贪欲,找到真心自性,则苦恼除净乐生,则众生平等,格局广大,心性磊落,离佛境界就近了。不执著相,不住相生心,就是这个道理。我相即是非相,当然人众生寿者相亦是非相。一切无相,万有的相都是因缘凑合,是假合的虚妄,是暂时的存在,不真实,无自性,无常无我,心若随其流转,本心自性也会迷失,落入窠臼苦海。把本心自性从虚妄相中脱开来,就需要不住相来生住心,不著相来见自性,明心见性则见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住不著,无舍无得。

    离一切相,即名诸佛。那就不要拜佛像了呀?即假即真,礼虚妄像,生诚敬心,信心清净,即生实相:离一切相,不著一切相。这就是不著相礼佛,一念之间,便悟正法。从另个角度说,执著这样一个念:佛像是虚妄不实的,拜偶像是著相啊,执这个念也是著相。应该万事随缘,过去不留,心如行云流水,不著痕迹。

    佛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第一波罗密,就是大智慧成就,大彻大悟,成佛,就是般若实相,就是见道体,明心见性。无住、无相、无愿是大乘的心印。要发大愿,怎么会无愿?对啊,大慈悲是愿力,要发愿心啊,但慈悲过了,愿心发了就不住,便识空性,愿而无愿。

    忍辱:辱,在佛法上讲,一切不如意就是辱,受一切痛苦就是辱。忍辱是六度的中心,是最难的。大乘菩萨必须进入无生法忍(无生法,即真如理。忍,即智也),才能登上菩萨地。无生者,本自无生,信心清净,一念不生处。这个一念不生处,不是压制的,也不是没有意思,不是没有知觉,而是一切杂念不起,信心清净就是无生。无生进而无生法忍,切断一切万缘叫做法忍。法忍就是六度的中心,忍辱的意思。真正智慧彻底悟道的人,知道忍辱波罗蜜本身没有个忍,如果有坚忍的念和感受在,就不是波罗蜜,就没有到彼岸,也没有成就了。所谓忍无可忍,忍什么呢?有什么可以忍受的呢?一切非相,不著一切相,自心清净,忍无所忍。理极忘情,解悟到了极点,妄念就都没了。忘情也就无所忍,连个忍的念也没有。战场上的战士有时候受了伤都不知道,战斗结束了才发现,才大喊疼死啦!在受伤的那一刻,心力集中的状态就类似于不住无相,极而忘情了,近乎忍辱波罗蜜了。我是说近乎,类似而已,这还不是心性依般若转化的结果,还没有达到把极痛(辱)通过观空、不住、无相的心念把痛拿掉,转化为慈悲的境界。所谓忍辱波罗蜜,佛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有个偈子很好:四大原无我,五蕴本来空。将头临白刃,犹似斩春风。菩萨是积极的,要入世,行无相布施,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这才是真正的大乘菩萨道的忍辱精神。

11 不应住色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要学佛的人,应离一切相,应生无所住心。要随时观心,以使此心无所住。连空相也不可住,住著在空的相上,也是有所住了,仍是著相。有法门方便想通过努力把散漫的心念约束在清净处,心念一处以悟空性,佛说“若心有住,即为非住。”心住在清净处,就已经不清净了;悟了空,但心住著在空相上,这仍不是空。结果还是住不下来,仍然散漫无羁。此处应体会:不住即住的意味。

12 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佛说法是真实的,不说假话,说的都是老实话,实实在在。不可说不可说,闭口不言,其声如雷,这个就是如语,如同实相般若,生命的本来毕竟清净,清净到无言语可说,就是如语。《金刚经》说的就是如语,说了半天,最后说自己什么都没说,不可说不可说,无法可说。不诳语,是不说谎话。不异语就是没有说过两样话。这里是教我们信心清净,切实相信,切实相信一个真正的佛法。

13 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依《金刚经》可洞见佛法实相,但应不著此相,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无实;佛法非法,无法可说,虚妄不实,但本经从布施、持戒、忍辱到般若的成就都说到了,佛法的修持,不住、不著相、不执著、放下万缘都告诉我们了,无虚。真理是无所谓实,也无所谓虚的,是一种“空性”的存在。真理借助一切法、一切相,可以指引人们脱离苦海,所以它是存在的,是不虚;但相、法又不是真理本身,佛法非法,法空,即没有所谓的实在。一切无所住,这是真正的解脱,真正的放下,此人绝对可以见道。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若以色声香味触法见如来,则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14 心随物转,即是凡夫;转物随心(心能转物),即同如来。以智慧悟道,起心行的作用,修忍辱行,在苦海茫茫中,做一切利益众生的事,此人可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