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 后海)
第五品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①
身相,如来,偶像:说,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果报来的。佛累劫都在止于至善地修行,所以有这个福德生相。但不可以以这个形相得见如来,因为这样就著相了,起了执念了,有所住了,进而烦恼苦闷丛生,不是真正的修证之路。这里是以极端的例子(佛的身相也要丢开)来说明不执相的重要!那为什么寺庙里要有个偶像拜呢?这不也是著相了么?答案是因我礼汝。因形像存在而起恭敬心拜下来,这时候形像其实不过是一个代表,实际是你拜了你自己,你自己得救了。任何宗教的最高道理都是一样的,反对偶像崇拜,认为不是谁救了你,而是你自己救了你自己。道理是,不管你拜雕塑的佛菩萨像还是拜一块泥巴木块,只要你能因此而起了真诚的一念专心恭敬,你就成功了,就得救了,这就叫“因我礼汝”。佛说,这并不是拜我啊,是拜你自己,拜你自己的什么?你的心,你的诚敬。我理解啊,是因正信而一念恭敬,因一念恭敬而心力聚集,而心无旁骛,而心无所住(除去心力聚集的那个点,不究竟),破除执见(也不究竟)。很矛盾,民间却多因偶像而陷入迷信,而著相,而起执见!在医学上这叫做宗教心理病。
②
佛学常识知识,佛的三身:说,佛有三身,分别是应身佛释迦牟尼佛,报身佛卢舍那佛,法身佛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
@
应身佛,也称为应身,化身,或称应化身佛。指佛为了救度一切众生,顺应三界六道不同状况和需要而变化之身,即随缘教化。也即从如来本体中显现出来的形色身相,通常佛经中说的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指的就是应身佛的身相庄严。释迦牟尼佛即是应身佛(又称应化身),特指释迦牟尼佛的生身(Sakyamuni
公元前565年至公元前486年)。应身又分为胜应身和劣应身。胜应身是应大菩萨们之机所显的化身,也叫大化身;而劣应身则是应小世界的众生所显的化身,也叫小化身。
@
报身佛,是指以法身为因,经过修持圆满而获得佛果位之身。报身佛表示证得了绝对真理获得了佛果显示了佛智慧的佛身。报身又分自受用报身及他受用报身,自受用报身无相,就是大菩萨也见不到;他受用报身,是为应大菩萨之机,在法身佛本体中显现出来,是具足万德庄严的身相,大菩萨可以见到(证得),只是所见的各有不同。
@
法身佛,是本体,宇宙万有的本体。是本来具有的,是如来,是清净的自性身。是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可以身相见、上下十方无处不在、没有具体形相的一种永恒存在,当然就没有身相。
③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道体是不可以以身相见的。所有相(色相,法相,现象)都不过是个名字,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生灭无常,流迁不定的虚相,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与不住相,无所住对看】。如果认识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住相,念念皆空,物来则应,过去不留,统统放下,放下贪执和执着执见,此心随时随地无所住,见诸相非相,随时不执著在任何相上,透过所有相见到本质,你就见到佛了,见到佛的法身了,见到自己自性的法身了,见到形而上的真正的道绝对的理了(如来:也就是与一切众生共同的生命的本来,生命的本体,形而上的真正的道绝对的理,永恒的自性存在,无所从来,无所从去)。这里的非相,佛没说这是个空,应该是虚妄不实的意思。可以试着著眼在“无所住”去体证非相!
④
这里要强调,无上菩提是非常平实的。真正的道,绝对的理,都是最平凡的,都是最平常的,在平常日用之间。学佛悟道,一定要丢掉神奇、不凡的观念,能到达人生最平凡之处,就可以学佛了,也了解佛了。
⑤
如果明白了所有的相都是虚妄的真理,不要执著在任何相上,那众生所看到的佛身就是法身如来。譬如见波就是见水,就是见水分子,就是见氢氧原子(亦不究竟,不可执相),就是见世界构成的真理。
第六品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①
实信净信:实信,理性上的正信,真实的信心正确的信仰,是源于正确的知见,源于对高深道理的真正理解。并不会因为这道理是谁说的,这也是“如来”这个词体现的宗旨。人人都有平等的佛性,只要修行得当,不论根基深浅,都有成佛的机会,前提是必须生实信、净信、正信,有持之以恒的定力,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动摇,如是终会有所成就。假若好逸恶劳而中途放弃,即使有所积累,也会丧失殆尽。净信,比正信又进一步,干净,空灵,什么妄念都没有。心境清净到极点,心地上的净土,能够生出净信。有净信,就是悟道了,已经真正到达无所住了,到达一念不生全体现了。净信是要证得的,不是理论上的简单了解。一念净信,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无相亦为虚妄,那就是佛之境界了。
②
莫作是说:不要这么说。为什么不要这么说呢?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每个人心中都有清净的佛性,都有佛一样的无量智慧,只要种诸善根,修行得当,放大胸襟,包容一切,尊重万物,不以自己为中心主宰,就可得般若智慧,能够寻回本心,自性清净。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人人都是未来佛。修佛就是修心。
③
众生佛性平等:佛性即觉性,从佛的角度叫做佛性,从凡夫的角度来说就叫做本心,就是没有染欲的清净心,也就是人的本性、自性、觉性。佛性是众生与生俱来的品质,不仅人有,动物以及其他有情生命都有。佛性是本无区别一体平等的。凡圣只有境界不同,佛性却是一律平等的。一切有情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所以佛教不将佛陀当做造物主和唯一的神来崇拜,佛的本义只是“大觉悟者”。但我们的本心自性因爱欲妄念而生执著心起分别见而有了我人众生寿者相致使本心污浊不见,阻绝了众生的悟道成佛之路。得当修行就是祛除妄念,放下执见,存平等心,行方便事,则天下无事,怀慈悲心,做慈悲事,则心中太平。佛就是大彻大悟的意思,佛法引导人们以平等心看待大千世界,抛开一切烦恼、痛苦,使得内心纯明向善,寻回本心,自性清净,就是见到了如来。
④
一般人信仰宗教,多注重在形式上,而且多半以有所求的心,求无所得的果。这是事实。南师说,……宗教仪式,从心理学立场来研究,这是很滑稽的。还说,听人家讲宗教仪式的,真是不可理喻。我说仪轨道场,辅助佛教传播,引人产生正信,“因我礼汝”发起愿心和恭敬心,才是仪轨道场的本来初衷。只是很多都违背了这样的本意而流于迷信了。
⑤
体会:“相”,在外境界上是现象,在心理上是观念,主观的观念。无相,不是相不存在,而是本来虚妄,无实体,不自在。无相,是不著相,是无住,是放下,连“无”与“空”的相也不著不住。“有”“空”相依,“有”是虚妄相,“空”是自性体。仅著“有”,只依“空”,是执边见,是著相,执“空”念也是著相。进一步讲,佛法世间法,也是“相”,离一切相,亦应无法相(离一切相),亦无非法相(即一切法)。总之,不著相,无所住,一切放下,不贪著,不执念。著相不是佛境界,有不著相的想法也不是佛境界。好似佛境界在“空”“有”之间,在“有”“无”之间,“著”与“不著”之间。这只是打个比方,两边,中间之念都不可执。总之“无所住”就差不多到了净土了,登上彼岸了。
⑥
知我说法,如筏喻者。这个话题很重要。人们信佛教,大多要拜佛求好运,求财气,求圆满,求生彼岸,往生极乐,总之是个求,偏重形式。最后也只能是以有所求的心,求无所得的果。佛陀只是指出了途径(佛法),修证在自心,还是要靠自己。彼岸何在,极乐何在?就在当下,就在你心间!只是被此岸挡住了,被心障迷住了而已。佛所说法,都是舟筏比拟,是法门,是因时因人而说,是个接引方便,是个因材施教的教育法。法可说,则非法,无有定法。如果买珠得了个椟,求根本得了个末节,就不能会意拈花一笑之妙,则彼岸极乐无门矣!佛法如舟筏,是个途径,要研习体悟证修,也要轻轻放下。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心应无所住而入彼岸。彼岸是个比喻,是觉者境界。追慕神通,求生境界,都不是佛法。若往小了说,佛法就是修心。若因一心仪轨,专意往生,也得出离,无著无住,那也是缘分天然,一宗法门,只是容易偏迷,不好掌握。“万行门中,不舍一法。”各人有个人的方便之法,此涉证修途径,在此不多枝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