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 南锣鼓巷)
大乘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鸠摩罗什
法师 译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hē)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①
摩诃:梵文发音应该是:马哈。意思是“大”。诸菩萨摩诃萨就是诸位大菩萨们,诸位大士。
②
众生:一切有生命的东西谓之众生,人是众生之一种。有灵性的生命,有感情,有知觉,有生命的动物,是众生的正面,所谓众生的正报。植物就是所谓众生的依报,是附属的,有连带关系。
③
卵生:鸟;胎生:人;湿生:鱼,蚊子;化生:变化而来的,如蝴蝶;有色:可以看得见的,如鸟,人;无色:看不见的,如鬼,精灵(⊙o⊙);有想:有思想感觉的,如鸟,人;无想:没有思想感觉的,如细菌,植物;非有想,非无想:比如人处于入定状态的那种修道境界。人具备以上所有的生命现象。
④
涅槃:梵语为Nirvana,是由两个单词NI和VANA组成,NI是否定分词,VANA是波浪或者贪欲的意思。涅槃的最原始解释,即远离(NI)贪欲和欲望。也叫圆寂。
@ 按照《涅槃经》的说法就是“常乐我净”。就是说你找到了这样的地方,找到了这样的境界,永远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指代破除了贪、瞋、痴等烦恼执著(此岸),到达清静、安定、恒常的正觉的境界(彼岸),这样的境界就是涅槃要达到的境界,是佛教修证的终极境界。所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不著相,即悟空性。不著相,即无生灭、增减、垢净。有生灭、增减、垢净,即是著相,生住心。
@ 涅槃,涅者不生,槃者不灭。又,有大德利益众生曰涅,不著相,不为相所累曰槃,此谓究竟无余涅槃。
@ 《传心法要》说涅槃心得譬喻云:只叫你莫觅,觅便失却。如痴人山上叫一声,响从谷出,便走下山趋。及寻觅不得,又呼一声,山上响又应,亦走上山趋。如是千生万劫,只是寻声逐响人,虚生浪死汉。汝若无声,即无响。涅槃者,无闻无知无声,绝迹绝踪。若得如是,稍与祖师临房也。觅,著相,贪著。无闻无知无声,作闻不著闻,知不著知,声不著声解。所谓闻知声,非闻知声,故名闻知声。
@ 《大涅槃经》云:涅槃四种大乐:一无苦乐。无苦乐者,谓无世间之苦乐也。世间之乐,即是苦因。故经云,不断乐者,则名为苦;以断乐故,则无有苦。无苦无乐,乃名大乐,此即涅槃之大乐也。二大寂静乐。谓涅槃之性,是大寂静,以其远离一切愦(kuì)闹法故。以大寂静,名为大乐,此即涅槃之大乐也。三大知乐。谓诸佛如来,有大智慧,于一切法悉知悉见,名为大乐,此即涅槃之大乐也。四不坏乐。谓如来之身,非烦恼无常之身,犹如金刚,不能毁坏。身不坏故,名为大乐,此即涅槃之大乐也。自注:四不坏乐,如来之身,当为如来法身,谓法之实相,犹如金刚,不能毁坏。此法之实相,如来法身相亦不可执,名实相,实相非相。实不可说,故强为之说。
@ 按中文的意思就是无为,求无为之果。
@ 大乘发愿引领救度一切众生进入没有痛苦、绝对快乐清净的境界后成佛,因彻底解脱了无挂碍,究竟而无残余,所以叫“无余涅槃”、“究竟涅槃”,究竟位,是极清净,最无上等,妙觉佛果位境界。小乘的罗汉境界因不彻底,所以叫做“有余涅槃”,与无余涅槃是相对而言。
⑤
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相:执著于“我”的概念,有了区别;人相:相对于“我相”的“他人”概念,有了内外的差别;众生相:心里有了众生的高低、贵贱分别,就会对所谓低贱众生产生悲悯而心生傲慢;寿者相:有对自己寿命的功利念头,希望通过度众生来解脱自己的生死时限。菩萨的境界,首先要去掉一切执著之相,心无挂碍,才能够普度众生。人的烦恼都是因这四相而起,若要降伏妄心,就要离四相;只有心中不生四相之念,才能安住菩提真心。
⑥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般若的第一个眷属是布施,布施分三种,第一种是财施,是外物等布施,也叫外布施;第二种是法施,是精神的布施,属于内布施;禅宗有一句话:放下,就是一切丢开,真丢开了就是真放下,放下就是内布施,做到了内布施就可以成就,就可以成道。第三种是无畏布施,如救苦救难等。不管哪一种布施,施者应该抱持无施的心态,都应该做到施者无此念,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受者也空,施事也空,无施者,无受者,也无施事,佛学有一个名称,叫做“三轮体空”,这才是佛法布施的道理。
⑦
四大皆空:禅宗认为,合成人体的所谓地、水、火、风这“四大”都是空的,只是一个假相而已(有之自性为空,空有相依,空不是没有了);既然四大都是空的,那么五蕴和六境当然也是空的。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无常无我,所以人生是苦。人生苦有很多,却是可以灭除的,途径就是实证涅槃。这就是苦、集、灭、道。
⑧
大乘菩萨道的修行方法,也包括精神的生命,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任何事情一做便休,无所住。应该无所住行于布施,这个叫修行。你心理的行为随时做到无所住,一切都布施,都丢开了,都丢掉了。禅宗说,放下,就是丢掉了。做了好事马上须要丢掉,这是菩萨道;相反的,有痛苦的事情,也是要丢掉。不要得意忘形,也不能失意忘形,要无所住,不著相,不能被一个东西困住。真正学佛,应无所住而行布施,是解脱,是大解脱,一切事情,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⑨
宇宙中的一切众生和现象在人体上都有反映,人体就是个小宇宙,而这些都与禅定有关。真正的修持,得定者初禅念住,杂念妄想没有了;二禅气住,所谓打通气脉,外表呼吸停掉了;三禅脉住,脉搏不跳动了,连心脏跳动都非常缓慢;四禅才是舍念清净,整个的身心丢开了,没有感受。(在人身上所反映的各种生命形式要整个转化了变化了,变化气质,才能达到气住脉停的定境。这是实际修持实证功夫,不好体会。)
第四品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①
无所住:就是,不住相,念念皆空,物来则应,过去不留,处处行于布施,统统放下,放下贪执执着执见,此心随时随地无所住。如果此心随时执念在空的境界上,那心就住在空上了,不是无所住了;如果此心执念在光明上,执念在气脉上,执念在念佛念咒上,执念在闻菩萨的檀香味上,都是有所住,不是无所住。布施不能住在色声香味触法上,布施不要有对象的观念,有对象的观念就要丢掉,不要留一念在心中。一切都要放下,身体也放下,念念不住在这个色身上面。还有,如果心中还有个空空洞洞清清静静,那么心就执念在法上了,也不是无所住。把身体外面的一切丢完空完了,还要把精神思想观念等意识境界(法)也放下,这才是无所住,这才叫妙行修佛的境界与途径。
②
色:眼根所见之万象。就是物质世界,就是地、水、火、风四大,包括我们这个身体。佛学里色分为有表色,无表色,极微色,极迥色。有表色,通俗的说就是摸得着看得见的物质;无表色就是摸不着看不见的物质存在,比如磁场,原子能等;极微色,就是极微小的物质,比如原子;极迥色,就是宇宙间极远大的物质,比如几百万光年以外的某个星系。
③
法:意根对前五尘起的分别好恶。就是精神意识境界,是属于观念、思想、精神方面。分别说色、法,就是分别代表物质与精神意识观念,色与法合在一起才代表一切。法,也可以这一个字就代表所有一切。狭义讲,就指方法,途径,教法。一切,诸法,世间出世间,五蕴,六尘六根六识十八界,色、法,身、心,意思相近,都是指所有一切。
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与六尘对应。一起和六识一起构成十八界。
五蕴:色、受、想、行、识。【就是身与心,指一切】
@ 悟道,成道是人生最大的福德。得般若是人生最大的福报。
@ 纯果法师讲:佛所说一代时教,其文义虽然浩瀚如海,实际研究起来,无非是要破除一切众生的执见而已。如凡夫的执有,二乘的执空,菩萨的执边见。
@ 放下贪执,那是大智慧;发下入世度众生的大誓愿,那是大慈悲。大悲兼具大智,才是真正的大菩萨。
@ 常识链接:二乘:佛陀为教化众生,依众生根基不同,将佛法分为五种,分别是: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人、天二乘为世间佛法,是由凡入圣的初级佛法;而声闻(小乘)、缘觉(自悟独觉,独觉佛或辟支佛,属小乘)、菩萨乘是出世之法,指超出三界、永离生死之究竟学问。乘:指道路、舟船,有运载的意思。佛法可以运载众生从贪执的生死此岸到达清净无为的彼岸,是一种譬喻的说法。超脱三界,哪三界?指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说是空间概念,我说是果位境界的区别。小乘的初果位须陀洹和二果位斯陀含升入的欲界天境界,仍有爱有欲,此果位只断了一部分的情,而且这个情是压下去的,欲得根未尽,所以仍在欲界天境界,仍有反复进退,动摇不定,不坚固。到了三果位阿那含能升到色界天境界,最高至“大自在天”,无反复进退了,止于至善,不动摇了,坚固了。四果位的大阿罗汉可以到达无色界天。这些概念应是界定修正所达境界果位的不同,是离欲离染之程度的譬喻。
④
东,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东南西北叫四维,四维以外还有上下,东南西北上下叫做六合。为什么先提东方呢?东方(琉璃光世界,药师佛)是所谓生气方,日出东方嘛!具生命之机,气脉发动,色身转变,才能得定,才能得妙乐。东方世界是谈生法的,生生不已。而西方世界(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讲归宿的,日落西山嘛!
⑤
利人、助人、慈悲,这样不住相的布施,所得的福德果报大得不可思量。以东方虚空以至六合虚空之大来比喻不住相布施,无所住行于布施的福德果报,一是诱导众生坚定不住相的修证成道之路,二是警戒众生不以眼前利益来衡量不住相布施的好处。总之,无所住,不住相,布施(放下,丢开,助人,利人),是破除执见修证路上的方便法门。但如果布施落在如东方虚空不可思量之大福德的追求上,那就仍是著相,贪执,有所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