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刚经》笔记之第一品 第二品

(2011-01-03 15:00:28)
标签:

金刚经

鸠摩罗什

不住

杂谈

《金刚经》笔记之第一品 <wbr>第二品

(北京 南锣鼓巷)


大乘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鸠摩罗什 法师 译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qi齐)树给(ji挤)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般若:梵语,音bō rě。般若包含五种,所谓五般若:实相般若,境界般若,文字般若,方便般若,眷属般若。五种的内涵就是金刚般若。

    眷属般若:佛学讲六度,也就是修证之次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在般若前面有五个相关眷属,也就是五个行愿: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

    方便般若:教化他人,有无师自通的方法;做人做事,有高超的艺术。因材施教,因时因地施教。有千手千眼那么多的方便方法。这就是方便般若。

    文字般若:出口成章,朗朗上口,文辞优美,容易被记住和接受,这样的人就有文字般若。本经的译者鸠摩罗什就有文字般若。文字般若在悟道后自然发生,不凭我们的聪明而来。不是凭记忆苦想而来,是因悟道后的定力贯通而来。

    境界般若:人生随时有境界,苦恼痛苦,高兴得意,可意会,不可言传。修道读书,不同的阶段有不同阶段的境界。这不同的境界都从实相般若而来。真悟道的人,智慧无穷,具有无师智,或称自然智。本智冲发,天上地下,无所不知。这就是境界般若。

    实相般若:形而上的道体,是宇宙万有的本源。悟道,明心见性所悟的那个道体。悟道就是体证到那个道体的空性,叫做实相般若。实相道体不可以思想方法得到。思想、讨论、研究那是属于妄想意识的范围,局限于现有的知识范围,以及现有的经验与感觉想象的范围。实相道体是修持实证的境界,不是思议的境界。菩提,涅槃,自性,真如,都是在说般若实相。

    波罗蜜多:梵语。波罗,彼岸义;蜜多,多是尾音,又读蜜达,到义。合起来就到彼岸的意思。也就是究竟圆满之义。般若波罗蜜多即可理解为“究竟圆满之智慧”,与一般所说的聪明智慧有差别。

    金刚经:金刚,最坚固,能破一切法。本经名含义就是:能断一切法,能破一切烦恼,能成就佛道的般若大智慧,脱离苦海而登彼岸成就的经典。

    大乘,小乘:福(不住相布施,度众生所得福德)慧(般若)双修,是大乘佛境界。修慧不修福是小乘阿罗汉果位。所谓小乘,声闻乘又叫小乘,以苦、集、灭、道四谛法门为乘,揭示人生成灭规律的真相,证修超脱至有余涅槃而成阿罗汉。目的是先求自了,先求跳出世界,避免入世。大乘则出入无碍,求出世以为入世之本。根据根器与因缘的不同,小乘又依次分为四果罗汉,果是果位。初果罗汉叫须陀洹(意为“入流”,即初入圣人之流。断了见惑,思惑还在,余习未除,七纵七擒。所谓七还人间。);二果罗汉叫斯陀含(意为“一来”,思惑未全尽,非究竟,要有一次反复,然后可彻断思惑,脱出欲界。);三果罗汉叫阿那含(意为“无还,或不来”,到此果位,不再生还欲界);四果罗汉叫阿罗汉(阿是无得意思,阿罗汉就是无生,永远没有烦恼,没有魔障,此心永远清净光明,是解脱了一切烦恼的圣者。亦简称罗汉,有杀尽烦恼之贼,应供,无生的意思)。罗汉不一定是出家人,无论在家出家,修行到一定程度,都可以成罗汉。

 

体会: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云在青天水在瓶。风月无古今,情怀自浅深。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刹那见终古。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如来:是“佛”的代号。如来,佛,世尊,都是成道境界的通称。阿弥陀,释迦牟尼是个人的名字,是特称。合在一起我们称,阿(ē)弥陀佛,阿弥陀如来,或者释迦佛,释迦如来,再或者释迦如来佛。本经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换言之,不生也不灭,不动也不静,无喜亦无忧,也就是与一切众生共同的生命的本来,生命的本体,形而上的真正的道绝对的理,诸法自性,只要一念虔信,证悟自性本空,佛就在这里,如来就在这里。总之,这表明佛在每个人自己心中,禅宗所谓: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不是心外求法。

    南()无(mó)阿(ē)弥陀佛:南无是皈依,阿弥陀是名字,皈依阿弥陀这位佛。

    菩萨梵文菩提萨(Bodhisattva)之省,原为释迦牟尼修行而未成佛时的称号,后泛用为对大乘思想的实行者的称呼。菩提是觉悟的意思,就是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这个觉悟。萨埵(duǒ)是有情,就是一切众生,本身是有灵知,有情感的生命,所以叫做有情。虽然觉悟了,解脱了世间痛苦,但并未得度悟道,却仍要再回到世间广度一切众生出离苦难。这种牺牲自我,利益一切众生的行为,就是菩萨发心,就是大乘菩萨道。《楞严经》上说:“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菩萨是佛弟子中走大乘路线的一个总称。菩萨是如来的前因,佛如来是菩萨成就的果位。菩萨的境界,首先要去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心无挂碍,没有对四相的执念,才能够普度众生。

    阿(ē耨(nòu)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文Annutara-samyak-sambodhi音译。“阿耨多罗”指至高无上;“三”即是正,“藐”是等,众生平等;“菩提”指觉悟,指超越一切虚妄谬误的真实觉悟;合起来就是至高无上、平等不二、超越一切的真实觉悟,意思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是佛陀觉悟的最高智慧,是超越自我、超越一切,甚至超越一般人既定的所谓“终极意义”的智慧,它能认识到一切事物的真正本质,具备这种觉悟就能成佛。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包括心地法门,明心见性,由世俗超越而达到成佛的境界;在行为上是大慈大悲菩萨心,是菩提心,入世救一切众生;在义理上是大彻大悟,超越形而上的本性之心。换句话说,也就是下决心成就无上智慧,无上大道,即发愿成佛,这也是修行大乘菩萨道的全部内容和目的。发愿成佛用现代心理学的概念理解,就是追求终极意义。爱因斯坦认为,宗教经验的高级阶段,向人们揭示“人类所向往的目标应当是什么”,是人类对经验世界显示出的内在和谐与秩序的坚定信仰与崇拜。这种坚定地信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强大动力。

    佛法认为众生即佛,自心觉悟了,自性便可成佛。众生自己的贪嗔痴掩盖了自身的佛性,所以自性要自见,见成佛,直指人心。自己心中的各种烦恼要自己去根除,成佛的道路没人可以替你走,必须要自己亲力亲为。(实证)

    佛不是权威,不是主宰。佛的这个权威和主宰,都在众生自我心中。正信是要自发自醒,自己觉悟,自己成佛,这才是学佛的真精神。自求多福。要成佛,要找出自己心中的自性之佛,这才叫“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当你发愿求无上大道的时候,一念在发愿求道的刹那时候,芜杂的心念就这样安住了,妄念之心就降伏下去了,下去了。只是这刹那的安住不好把握,如能掌握住这一刹那之间的安住,就是佛的境界了。禅宗说的当下即是,当念即是,就是这个意思

    :就是住在这里,等于住在房子里,停在那里,把心中的思虑、情绪、妄想停住。世界上各种宗教,所有修行的方法,都是求心念宁静,随遇而安,所谓止住。佛法修持总括起来实质就一个法门,就是止与观,使一个人思想专一,止住在一个点上。如净土宗的持名念南无阿弥陀佛,依持此种修持方法持名念到一心不乱,就可以达到止、住的境界。做到了专一,一心不乱的时候就是止,念头停止了,由止就可以得定。入定到某一境界时间只是弹指之间,或者虽日理万机,片刻没得休息,但心境入定于内,同外界毫不相干。佛法修持,百千三昧的定境不同。

    所谓真正的,佛经有一句话:如香象渡河,截流而过。一个有大智慧、大气魄的人,自己的思想、妄念,立刻可以切断,就像香象渡河一般,连弯都懒得转,便在湍急河水之中,截流而过了。如果我们的思想、感觉如香象渡河截流而过,把它切断得了,那正是净土的初步现象,是真正的宁静,达到了止的境界。由止再渐渐地进修,生理、心理起各种变化,才可以达到定的境界。就像小孩玩的转陀螺,最后不转了,它站在那里不动了,这是个定的比方。

      是不同的。止可以说是心理的修持,把思想、知觉、感觉停止,用力把它止在一处。等于我们拿钉子,把它钉在一个地方,就是止的境界。

      随遇而安,把心中的思虑、情绪、妄想停住;可以说是心理的修持,把思想、知觉、感觉停止,用力把它止在一处。等于我们拿钉子,把它钉在一个地方,一个人思想专一,止住在一个点上,做到了专一,一心不乱的时候就是,就是的境界。念头停止了,由止就可以得定。

      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就是要降伏在我们心中造成不安的烦恼因素。欲望是众生本能,人心的欲望是无休止的。众生的心难以降伏与安住,正是由于各种欲望而生的贪执与烦恼。要想降伏和安住不安、烦恼、贪执、分别的心,就要破除摆脱各种执念和虚妄,用一份淡定和坦然,来化解内心的执念。学佛首先要从“修心”开始,破除烦恼,出离执念,心无挂碍

      专注,专注(积极地,不偏的,中性的专注)。。。心可住。

      安住于一点是住。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住于一点类似于陷于执念。无所住即是住。禅宗说,住即不住,不住即住。无所住,即是住。修养到这个境界,就是所谓如来,心如明镜,没有主观,没有成见,物来则应。一切事情过去了就不留。“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过去不留心就住了。

      举个例子打个比方,说明“不住即住”:河水上漂着片叶子,如果你安住的点安在这片叶子上,就要跟着叶子跑,身心俱疲,谈何安住降伏?不住在漂过的叶子上,心才会安住。不住即住。

      或者,如果你抓住一件事不放,较劲,也算是住在这件事儿上了,也可以算是专注(消极情绪的专注),但这心仍有贪执,仍是烦恼,实质上心还是没住,没降伏。烦恼不除,此心不静,都不是住。

      心里真放下,能过去就让它过去,心就住了,宁静了。

      通常的修持就是从住止定切入的,以止定来出离,以止定来达成明心见性的境界。

      此说住,再后说无住,无住而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