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其他 |
北京高校2005年共有15名大学生自杀>>>>>
http://www.pubchn.com/blog/pubchn/img.php?op=article&imgid=1187_1138862241.jpg
大学生成心理问题的重灾群体
据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课题组的报告显示,有超过60%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并且这一数字还在继续上升,2004年,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陈志霞等人运用“自杀态度调查问卷”,采取分层抽样方式,对1010名大学生的自杀意念与自杀态度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有过轻生念头的学生占10.7%。
面对日益突出的大学生心理问题,上周末,来自全国13所外语外贸院校的教授们坐在一起,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热点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俞慧、许继亮、郁震三位老师认为,大学生已成为心理病变的“重灾群体”。
【追根溯源】
多种因素促成大学生心理失衡
专家分析,生理疾患、学习和就业压力、情感挫折、经济压力、家庭变故以及周边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是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其中,激烈的学习竞争、就业竞争是主要原因。
大部分大学生都曾感到过学习的压力,但如果不会释放压力,精神就会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心理疾病出现。大量个案表明,大学生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有的人因此而走向极端,甚至造成悲剧。
对独生子女教育不当造成的后遗症,如任性、自私、不善交际、缺乏集体合作精神等不良习性,不但易使大学生诱发心理疾病,还会使人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
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的情况频频出现在大一新生中间,这种不适应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便会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俞慧等三位老师认为,在高考的重压之下,学生成了应试机器,其他的各种需要被压抑到最低点,知识的增长伴随着的是人格塑造的缺陷与心理适应能力的欠缺。
对外经贸大学的孟源老师认为,由于大学生中利益占有与分享不均衡的出现,导致他们心理失衡,而调节不成功导致心理严重失衡,轻则出现精神异常、精神疾病,重则出现自杀、犯罪倾向等重大心理问题。
高校应建立相关预警干预机制
专家强调,除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辅导与教育等长远举措外,还应建立预警干预机制。预警机制是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形成合力来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其作用是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的和现实的危机,以便采取措施,减少危机发生的突发性和意外性。
据了解,目前北京市部分高校已经着手建立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一个集普查、咨询、跟踪、干预调节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初步形成。上海已启动高校“危机干预”措施。措施包括:在高校中推广心理辅导课;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有效阻止高校学生危及自身生命的行为发生等。就全国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体系还处于起步阶段。
在那个阶段,我曾经的一切荣辱得失对于我都不重要了,曾经的辉煌早已远离了我,包围着我的只有无边的痛苦和对自己彻底的绝望!
我甚至想好了采取何种手段结束自己的生命,跳楼太需要勇气了,我想吃安眠药,没有痛苦,就像睡去了。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有十几年历史,但普及面还不是太广泛。高校有这方面专门心理咨询的机构,对学生成长进行心理辅导,市区、领导比较重视的中小学校开展得不错。但广大的郊区和农村的中小学在这方面还是很欠缺,无论是领导重视程度、人员的配备,还是资金投入方面都有差距。所以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可以说是任重道远,需要大家不断努力。社会各阶层都来重视这件事情,全社会都来关心这件事情,才能把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做好。
学生在学校里表现出心理问题,有的甚至比较严重,其实根源在家庭。就像台湾著名心理学家张春兴所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根源于家庭,形成于社会,表现于学校。所以学校、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应当来倡导、关心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问题虽然出现在孩子身上,但吃药的不应该仅仅是孩子。
很多家长这方面的意识很不够,但家长是孩子成长第一任老师。在他入学之前很长时间都是在家里,受到父母一言一行的影响。父母言传身教,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可以说比老师的影响更重要。但是现在家长还是重视分数,主要看孩子能考多少分,能不能上大学,不重视他们人际交往、健康人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些对孩子成长更重要的方面被家长忽略了,而这关系到他们将来能不能成为一个健康的人。
社会大环境里也有很多不良因素。比如网络、影视含有许多不良信息,社会风气比较浮躁,中国很多优良的传统被丢掉了。许多“不良少年”都是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才误入歧途的。青少年是易感群体,他们的是非标准人生观价值观都还不是很成熟,容易受到很多诱惑。同时青少年时代又是个“多事之秋”,是最容易出问题的。
[编后语]
作为在校大学生,对于选择自杀离开这个世界的的同龄人所持的态度,更多的是同情和惋惜。
但我们能否再深究一下:当身边的同学遇到心理困扰时,我们是怎样做的?是与己无关地漠然置之?还是更多一些留意与默默的关心?或者是伸出援手,哪怕只是一次深谈?
据研究,实施自杀行为的人总是有前兆的,是选择乐观积极还是悲观厌世,常常只在一念之间。如果我们每个人对身边的同学都能更加关心一些,相信应该会避免一些类似的悲剧发生。